湿疹,可以避开的烦恼

时间:2022-10-10 02:02:37

湿疹,可以避开的烦恼

湿疹在夏季发病几率很高,这与夏季的湿气比较重,皮肤含水量增加且出汗多,打破了皮肤的酸碱平衡,破坏了皮肤的屏障功能,皮下血管处在扩张的状态等有直接关系。此外,湿疹被列为五大易遗传疾病之一,这也是很多人谈湿疹色变的原因。有关资料显示,湿疹也是一种过敏反应,遗传的几率可达到30%以上,因此有遗传因素的人群,更要预防湿疹的发生。

湿疹的症状,表现为水疱、红斑、小丘疹,皮肤糜烂、干燥、结痂,如果长在手上、脸上等在外面的部位,从视觉上很难让人接受。因此患上湿疹后,患者除了要忍受病痛之苦,还要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

几种常见的类型

根据症状表现的不同,湿疹主要分为3种情况,分别是急性湿疹、慢性湿疹和婴儿湿疹。

急性湿疹:发病比较急,炎症过程发展的很迅速,皮肤损害的界限不清晰。开始时只是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或水疱,有灼热、瘙痒的感觉,尤其是洗澡、饮酒后瘙痒感会加重。但经过抓挠后会出现皮肤糜烂、渗液、结痂。如果并发了感染还会有脓疱,炎症好转后还可出现鳞屑。常发生于四肢屈侧、手、面部、、外阴。

慢性湿疹:是急性湿疹长期不愈后转变而来,发病时间比较长。皮肤破损部位呈暗红色肥厚的斑状,表面有脱屑、干燥,皮肤纹理加深、浸润,色素沉着等。发生在手足会有皮肤皲裂。

婴儿湿疹:一般多发于2岁以内的宝贝,头面、四肢、躯干等部位,皮肤损害部位多呈现发红、潮湿、水疱、鳞屑等症状,常因抓挠导致皮肤糜烂、渗液,宝贝常因瘙痒而哭闹不止。由于孩子用药有其特殊性,因此在用药前需咨询专科医生。

别跟皮炎混为一谈

临床上对湿疹与皮炎概念的认识没有统一,经常混用,如脂溢性皮炎又称为脂溢性湿疹。皮炎实际上是组织病理学诊断的结果,不应该单独诊断皮炎。较为合理的办法是先初步诊断为湿疹,待病因或发病机制或临床特征明确后,再明确诊断为某种皮炎。那么,如何来辨别常见的皮炎呢?

特异性皮炎 表现为皮肤干燥,受冷、热以及化学性刺激时,血管反应异常。婴儿好发部位为两颊及前额,以后蔓延至面部,但口唇周围多不受侵犯。皮肤损害最初为红斑及轻度水肿,发展成丘疹及水疱,以后糜烂、渗液、结痂、有时出血。时好时犯反复发作;成年病人好发部多为四肢屈侧,扁平丘疹有瘙痒,以后融成斑块,表面干燥其上有鳞屑,常有皮肤剥脱和色素沉着。

神经性皮炎 主要表现为瘙痒和皮肤呈苔藓改变的慢性皮肤病。多发生于颈部、肘部、窝、外及阴囊等处。病初仅为瘙痒,由于搔抓出现圆形或不定形的丘疹。皮色正常或淡褐色,表面光滑或有小鳞屑。以后丘疹增多,中心部互相融合呈苔藓样改变,无渗出倾向,经久不愈或愈后反复发作。

接触性皮炎 接触部位瘙痒、灼热、潮红、肿胀,出现边界清楚的水疱或大疱。病因除去后症状逐渐消退,若病因未能除去或处理不当,病情可转为慢性。表现为皮肤渐呈暗红色、逐渐浸润、肥厚、干燥、脱屑甚至皲裂。

避开诱因,预防为先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在遇到问题的反应也完全不同,所以在预防湿疹时,应该结合自身的状况,尽量避免诱发湿疹的可疑因素。

注意皮肤卫生:由于夏季比较容易出汗,因此要注意保持身体洁净干爽,勤洗澡但注意洗澡水不宜过热,内衣裤宜选纯棉、舒适的;同时,还要注意环境通风,勤剪指甲,避免搔抓,浴液的选择也应是较为温和的,避免用肥皂等刺激性较强的产品。

保持规律生活: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过度紧张,不要熬夜,每日保证7~8小时的睡眠,如果条件允许,可睡上30~40分钟的午觉。注意劳逸结合,适度增加锻炼,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注意过敏体质:要注意避免接触可造成湿疹的过敏原,比如花粉、螨尘、日光、合成化纤产品、化妆品、肥皂、动物皮毛或毛屑、鱼、虾、牛奶、花生、坚果等;避免接触性的对苯二胺、芳香化合物、金属镍、橡胶添加剂等。在饮食方面,要避免过度辛辣、油腻等刺激性的食物,饮食宜清淡。同时应避免过量饮酒或嗜酒等行为。此外,湿疹也与细菌感染有关,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马拉色菌感染等。

患了湿疹别做错

对湿疹的正确处理可加快痊愈的速度,不正确的处理方法会导致病情的加重,我们应该避免以下几种行为。

抓挠:通常情况下,湿疹瘙痒症状令人难以忍受,很多人都会不自觉地抓挠,然而抓挠会不断地刺激皮肤,往往造成越抓越痒,最终的结果是导致湿疹患处的皮肤更加的粗糙、增厚,及苔癣化,因此要避免抓挠。

热水烫:由于湿疹部位瘙痒难耐,又不敢直接用手挠,因此一些人选择了用热水烫的办法来止痒,其实这样反而会造成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加重皮肤红肿或渗液,导致病情加重。

乱用药:由于湿疹治疗周期较长,反复发作,一些人为了尽快康复而“病急乱投医”,往往会乱用药或道听途说用药,这种行为只求一时痛快,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延误病情。

患了湿疹别担心

由于湿疹容易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是较为难治的疾病,但它并非不治之症,只要找出其发病原因对症下药,及早治疗,还是比较有利的。因此,出现湿疹的相关症状时,需及时到医院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湿疹用药:需根据不同的发病期,对症选用适当的剂型。在外用药物治疗上,应根据需要及皮疹特点,相应选用清洁、止痒、抗菌、抗炎、收敛及角质促成剂等。外用药应选择具有抗炎、抗过敏、止痒的作用,可在短期内迅速控制症状,主治皮肤真菌、酵母菌、霉菌所致的炎症性皮肤疾病;伴随真菌感染或有真菌感染倾向的皮炎湿疹;尿布性皮炎等问题。

用药面积不宜过大:在选择治疗湿疹的外用药时,涂抹面积不宜过大,用药时间不能太长,一般连续使用不应超过4周,面部、腋下、腹股沟及外阴等皮肤细薄处连续使用不能超过2周。如用药后症状不缓解,需及时就医。

避免接触到眼睛:在涂抹药物时,要避免接触到眼睛、口腔、鼻腔等其他黏膜处。此外,还应将药品放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以免儿童误用误食。

上一篇: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下一篇:小“疙瘩”好不了检查竟是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