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卷草纹在中国装饰艺术中的演变过程

时间:2022-10-10 01:40:20

试论卷草纹在中国装饰艺术中的演变过程

【摘要】卷草纹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中的重要样式,以“S”形和回旋形曲线为特征,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形态各异的面貌,发展演变出各种经典纹饰。

【关键词】卷草纹;波状曲线;装饰

卷草纹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中的重要样式,取材于自然界中的植物形态。它以蜿蜒曲折的植物花茎形成“S”形的波状曲线,从而构成卷曲圆润的造型,其间缀以相互交缠的枝叶花果,然后将一个基本单位不断的反复、连续、变形、增生繁殖,以波状线与切圆线相组合,作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展开,产生出枝茎缠绕、花繁叶茂的装饰纹样。卷草纹变化多端且婉转流畅,节奏明快,且循环往复永无止境,如同生命的律动与延绵不绝,空间中蕴藏着纵横无尽的潜在能量。

卷草纹优美流畅的形象被广泛运用于器物、染织、建筑等艺术门类的外观装饰上,随着历史时代的变迁和装饰艺术的发展,卷草纹又富于众多变化,演变为许多不同的形态,如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中的忍冬纹、唐草、缠枝纹、卷枝纹、番莲纹、勾莲纹等,都是对卷草纹在不同时代的继承与发展,记录了卷草纹的演变过程。

卷草纹并非中国原创的传统装饰纹样,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埃及时代,在人类文明中以经历了几千年的时光。最初的写实风格植物纹样由埃及传入希腊,逐渐形成了初具蛇形曲线特征的棕叶卷草纹,这种依然保持自然写实主义的纹样是以当地的特有植物为描绘对象的,带有独特的地域风格。随着亚历山大帝的东征,棕叶卷草纹从希腊被带往西亚和中亚等地区。传入波斯后与当地祆教文化相融合合,形成了乐园纹与圣树纹(也称生命之树),这些纹样保留着希腊纹样波状曲线的特征,却脱离了写实主义的羁绊,不再拘泥于自然界的植物造型,而是将各种不同的植物花果组合在一起,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和理想化的想象,造型也逐渐抽象化、平面化,并最终形成了取材于金银花的忍冬纹,这是卷草纹发展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变革,形成了卷草纹的基本样式,成为卷草纹在不同地区、民族、宗教、文化的装饰艺术中万变不离的经典。

忍冬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后又进入朝鲜和日本。这种随西亚和中亚的祆教流入中原地区的“胡饰”,经由中国历代艺术家和匠人的传承和再创造,派生出带有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的卷草纹。另有一支则向东传入印度,与印度的莲花纹结合,而成一种以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为主要构图方式的装饰纹样,称之为印度莲花。南北朝时代,这种莲花卷草纹饰随佛教传入我国。因其来自外邦,被称为蕃莲纹。这些颇具异域风格的图案为中国装饰艺术注入新的血液。

忍冬即是金银花,为多年生常绿灌木,越冬而不死,严寒而不凋,被看做生命不息、灵魂不灭的象征,因此被大量运用于佛教艺术中,进而用来装饰绘画、雕刻作品和碑刻边饰,敦煌莫高窟的北朝壁画中多绘有这种卷草纹,最多的则是出现在陶瓷艺术中。陶瓷装饰中的忍冬纹通常是以三个叶瓣和一个叶瓣互生于波曲状茎蔓两侧的图案,形成连续流畅的卷带状花纹,常与莲瓣纹相配作为纹饰,主要表现手法是刻划。南北朝时期的忍冬纹表现手法比较写实,风格简练朴实,节奏感强。

隋代的器物装饰依然沿用忍冬纹,但描绘手法和表现风格有了变化,削弱了写实性,而采用更加概括和简练的手法。

到了唐代,其强盛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映射在文化艺术上就形成了当时雄浑大气的审美观。当时的艺术作品线条刚劲矫健、色彩浓艳华丽,反映了唐代朝气蓬勃生机盎然的气象,其健康积极、开放飘逸的审美取向,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不多见的。

在唐代卷草纹上依然能看的出忍冬纹的遗传基因,吸纳了其以圆切线为主要骨干的基本形态,整体风格却一扫纤细柔软的作风。由于人们对牡丹与莲花的偏爱,忍冬的形象在装饰纹饰中逐渐淡出,而多采用这些富丽堂皇的花朵。“唐草”不仅成为后世装饰艺术不断模仿、演变、发展的典范,也传入日本、朝鲜等外邦,对当地的装饰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的器物装饰崇尚典雅简约,较少使用繁复艳丽的装饰纹样,这一时期的卷草纹风格内敛雅致,用于陶瓷纹饰时仅以浅刻的线条勾勒花纹,施釉时形成稍有深浅变化的痕迹,线条文弱、色彩朴素、造型秀丽、风格典雅。

元代以后卷草纹大量运用于陶瓷装饰,并逐渐演化出缠枝纹和卷叶纹,盛行于明、清两代。

缠枝纹与卷叶纹在构图形式上是一致的,表现手法也比较接近,依然延续卷草纹一贯的“S”形、螺旋形或漩涡形骨式,但有了一些细微的差别,叶片的形态较之卷草纹更为明显。缠枝纹与卷叶纹二者之间的差异在于有无花卉果实。缠枝纹中穿插点缀有花朵或果实,而且往往比较大,叶片相对较小。卷叶纹中则只有枝蔓和叶片,没有花卉果实。在描绘手法上,缠枝纹相对来说偏写实,卷叶纹则更为抽象化。缠枝纹多以藤蔓植物为原型,如忍冬、爬山虎、常青藤、紫藤、葡萄、凌霄等,以点缀其间的不同表现对象又可分为“缠枝莲”、“缠枝葡萄”、“缠枝牡丹”、“缠枝西番莲”、“缠枝石榴”、“缠枝宝相”、“缠枝百合”、“缠枝人物鸟兽”等类型。由于其花枝藤蔓缠绕转折、连绵不断,也被称为“转枝”、又称“万寿藤”,穿插其间的花朵生动多姿,造型曲折流畅、赋予动感,取其生生不息、万代绵长之意,是中国象征美好吉祥的传统装饰图案之一。

明代的工艺美术家在继承前代纹样的基础上,丰富了卷草纹的表现要素,提炼了表现手法,吸收和发扬外来伊斯兰纹样的营养,赋予卷草纹崭新的面貌,创造出了极具表现力和时代风格的植物纹样。

清代的卷草纹基本是对明代纹样的模仿与延续。满清皇室的审美趣味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当时的工艺美术创作。较之于明代,清代卷草纹精致华丽了许多,然而格调却显得不高。以繁复精致为美、以奢华富贵为美的审美思潮使清代卷草纹略显俗艳,虽精致却死板,虽华丽却无韵味,美丽而不生动,失去了以往的生命力。从造型上看,清代卷草纹更为纤细孱弱,花卉叶片精致优美,但缺乏活力。

清代出现的勾莲纹也属卷草纹范畴,这种纹样是对难于有新突破的缠枝纹的创新,并在清中期后代替了缠枝纹的地位。勾莲纹使用的依然是卷草的骨骼,弧形、涡形的曲线是其显著的特征。与以往不同的是,勾莲纹不再拘泥于长线条的限制,创造性的将短弧线的末端转化为钩形,将原本连缀的图形打散,分化为小的构成单位,这些小的单位之间以末端的钩形相连,若断不离,其灵活性和柔软度都是史无前例的。又在枝蔓花朵等构成元素外,将装饰文字“福、寿、禄、康”以及蝙蝠、寿桃等吉祥图案与原结构相连缀,可适应任意形状、大小的器物表面,加之以釉料色彩的新突破,勾莲纹有了极强的表现力。

如今,卷草纹时而被高度抽象化,提炼为简约时尚的涡形线条,时而被夸张为张扬洒脱的圆弧纹饰,时而又被复古风吹回唐朝,惊艳着现代人的眼球。卷草纹在今天以千变万化的面貌出现,被人们信马由缰的运用于商业插画、工业产品装饰、染织服饰、环境艺术等领域,古老纹饰焕发出新的活力。

植物花草纹样的出现是农业文明社会植物崇拜的一种表现,植物象征着自然的活力和生机,美丽的花草图案寄寓了人们向往幸福的美好希冀。卷草纹更是植物纹样中最具典型性的纹样之一,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卷草纹不断的发展演变,记录着不同的时代风格,展现着相同的美丽姿态。

作者简介

耿广可(1981- ),女,现供职于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

上一篇:《宝石级合成立方氧化锆晶体》行业标准研究及... 下一篇:垃圾发电厂自动化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