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的独特价值

时间:2022-10-10 10:34:04

试论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的独特价值

摘 要: 十及十三中全会中明确了“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艺术教育是高校美育的重要途径与方法,美育和德育的结合有着历史的思想深渊及内在的可能性和现实的必要性。“真”、“善”、“美”是艺术与道德之间的桥梁。艺术离不开道德的约束,确保艺术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道德需要艺术的滋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高校应该完善艺术类课程,营造艺术文化氛围,开展多样的艺术实践,让“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在艺术美的氛围中“润物细无声”。

关键词: 立德树人 艺术教育 美育 德育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的主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部分特别强调“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为高校艺术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艺术教育立德树人功能的历史考证

尽管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在近些年才明确提出的,但是美育和德育确实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无论是在充满人文关怀的东方伦理哲学中,还是在殚精竭虑考虑宇宙本源形而上学中,只要涉及人的存在就不能不论及艺术教育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美育的基本精神是在一代代政治家、教育家的实践中逐步确立的。商周时期,古代先贤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礼”是指道德伦理教育活动,“乐”是指具有审美性质的艺术教育活动,在礼乐文化下,道德和艺术共存一体,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诗教”和“乐教”,从大的方面说是指明正确的人生方向,从小的方面说是可以是人心灵平和安宁,他认为理想的人生境界是美与善的统一。中国近现代,随着德育和美育的提出,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也得到了更深入的探索,王国维认为:“美学上的最终目的,与伦理学上最终之目的合”,蔡元培认为美感教育具有与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用,提出了“美育代宗教”的口号。

在西方社会,苏格拉底、柏拉图等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就美育和德育的关系进行过深邃的探索。苏格拉底以善论美;柏拉图主张“道德与审美视为同一种价值”的统一说;创造了“美育”一词的席勒认为“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康德认为最高的审美理想是:“只有既符合美的规范观念,又表现了道德理念,才是美的理想”。他认为最能恰当地象征道德观念的直观形象是美,在审美的直观中间接地表现了道德理性的观念。

由此可见,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尽管中西方在表述、内容、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二者之间的关系上的认识是一致的,即美育对立德树人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二、艺术教育立德树人的独特优势

随着新媒体等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越来越宽,使得高校德育、美育途径的理解和开展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的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的老思维、老方法、老套路早已跟不上学生的思潮。这就需要更好地运用艺术这个载体,让德育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大学生立德、育人的教育体系中。

艺术教育除了具有审美的本质功能以外,在目标、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与德育有相交融的地方都为艺术教育促进立德树人提供了可能性。

1.情感是艺术与道德的中介

情感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道德心理结构中极为重要的因素。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艺术的情感性是指艺术是情感的结晶,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是艺术审美过程共鸣的基础,艺术要想动人以情,贵在情真意切;道德情感是一种高级情感,它同道德认知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构成了道德活动的发端和整个过程的“剂”,在道德活动中所产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反过来影响人们的道德活动,具有催化、选择、评价等功能效应。由此可见,情感是沟通艺术和道德的一个“快捷通道”,作为直观的人类感受,艺术的炫技和道德的说教都显得苍白无力。

2.审美心理描述与德育内化过程的相通

艺术教育首先应该是审美的教育,其次才能是德育的有效途径。艺术的审美心理结构是由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和审美评价以一定方式组合而形成的感受、体验和评价的系统;道德的心理结构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四个要素以一定方式组织的知、情、行、意系统。其心理加工过程有着较多的重合和相似,即在个体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循序渐进的渗透,达到人格完善,完成从外求他塑到自求内塑的转变。英国美学家舍夫茨别认为审美和道德都是心理理性的一种审辨能力,“即所谓的‘内在眼睛’。道德的善恶可以在行动中直接地感受到,就证明审美在道德能力上的心理上的沟通”。

心理结构的共通性为艺术教育立德树人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二者的心理过程,有针对性地选择素材进行引导,相互配合、各取所需,实现美育和德育的共赢。

3.德育真善美与美育知情意的目标的统一

按照康德的传统分类,人的精神或心理分为知、情、意三类,所对应的哲学范畴则是真、善、美。德育的功能在于“育人”、“向善”,目的是追求“知”、“情”、“行”、“意”的统一,美育是培养人审美情感、审美判断力和审美想象力的教育,它贯穿情、体现美,以生动逼真的艺术形象呈现“向善”的美好情感。在艺术活动创作过程中,从没有作品到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而形成作品的过程中,道德的中介作用是明显的。康德说:“审美判断绝大多数都不是纯粹的,而是有依存的关系。”“美是道德的象征。”由此可见,二者在育人的目标和任务上有着相同之处,就是塑造完善的人,具有美德的人,这二者之间的桥梁就是真善美和知行意的统一。

4.二者在育人过程中相互依存的关系

艺术教育和德育虽然属于不同的教育领域,但二者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都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其终极目标都是育人,艺术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需要艺术的滋养和传播寓德育于美育中。别林斯基曾说:“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席勒曾说:“道德的阶段,只有通过审美的阶段才能实现,美是造就完善人格的必经之路。”

道德对于艺术而言是一个必要的因素。艺术教育在育人过程中通过艺术作品感受艺术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艺术美承载创作者的情感,这种情感一旦被欣赏者的心理接受并产生移情,就起到了教化的作用。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道德的约束,就像相声艺术家姜昆说过的一样:“没有道德支撑,艺术就像瘸着一条腿。”越是有着强烈情感感染的作品,越能体现真善美,越能触动人内心的伦理道德。

艺术于道德而言是加速器。艺术教育的行为是自然接受的过程,任何试图强迫的行为都是徒劳的,道德教育的方式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被动接受。因为艺术教育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手段和方法可以将德育抽象的价值概念融入其中,在艺术形象的美感中将道德变得具体化、形象化,让受教育者更容易接受。正如卢梭所言:“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

如上所言,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二者之间的关系,保证艺术教育审美功能的首要任务中,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尚美。

三、运用艺术的真、善、美,提高大学生的知、情、意

从以上的历史渊源、内在可能性和独特优势的考证中,我们看到了以艺术教育拓宽德育途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想将艺术教育对立德树人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必须在实践操作层面寻求契合点和可操作性。

1.艺术教育与课程体系

艺术美的根源在人,人之美在德,一个美的形象、美的故事往往胜过百个说教或政治道理,抽象教条对学生来说远不如优美的形象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并且遵循,将德育抽象的形式融入艺术形象的美感中,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教化德行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艺术教育不仅以独特的空间和时代使命而存在,还以多样的艺术形式为德育提供了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教育手段。

高校艺术教育课程设置要根据艺术教育的特点,全面体现学生主体性、尊重学生兴趣爱好等自身特性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教育课程设计,构建以必修课为基础,以选修课为发展的课程体系,让学生通过艺术课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在精神层面树立审美的人生观。

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艺术中往往体现最普遍、最深层的道德,一个好的艺术作品必将传达的人类最美好的信念。舞蹈作品《中国妈妈》通过讲述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位中国母亲抚养日本遗孤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大爱无疆的母性的光辉形象。整个舞蹈作品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真、善、美的直白。通过这样的艺术作品的欣赏,欣赏者能够超越自己原本的道德底线,获得和艺术形象相同的道德感受。

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艺术课程的重要作用,建立结构完整、运行完善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课程中产生艺术的情感体验,感受艺术精神,提高审美能力,同时运用美的规律和标准陶冶情操、优化人格、提高素质。

2.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

校园文化是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沉淀。校园文化在高校德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将价值观念、道德原则隐藏在自身的形式结构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道德品质。因此,营造方向正确、健康向上、清新高雅的艺术文化氛围是提高校园文化品质的关键,同时艺术教育处于立德树人的前沿阵地。

营造艺术美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向着健康而有序的方向发展,长期置身于真善美的环境中,会不知不觉地受到校园艺术文化倡导的精神所营造的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并将这种精神逐步不自觉地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与单纯的思想教育相比,通过艺术影响学生的效果其作用是长远切牢固的,会让学生受用终生。

我们需要找寻艺术和学生喜好之间的契合点,善用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例如开展参与面广、活动内容多、形式不拘的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活动,比如开展十佳歌手大赛、绘画大赛、微电影大赛等活动,并要求这些活动都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让学生用能够接受的形式在过程中进行德育;开展一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让学生接受高层次的艺术欣赏,在感知美、鉴赏美的同时感受情感的交流和理解,提高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使之逐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当然,真正实现艺术教育的立德树人,远不止开好艺术公选课或是做好校园文化这么简单,而是需要更好地运用艺术的真善美,探索一条能够将艺术传递的审美理想、人生观念和精神境界传递给大学生的道路,让大学生通过对艺术的理解一方面达到良好的美育效果,另一方面建立起崇高的品格行为和道德规范。

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和功能是承担“美育”的重任,并影响人的道德世界。让所有人在真善美的熏陶下,有自信、有探索、有担当地朝着审美的最高境界和理想奔去,这就是艺术教育的作用,是美的信仰和理想的精神力量,是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的独特价值和重要意义所在。以美求真、以美向善,艺术教育立德树人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2]李天道.西方美育思想简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檀传宝.德育对美育的辅助作用及其阈限[J].教育学报,2005.

上一篇:为课改寻找坚实有力的载体 下一篇:食品检验准确性提高的控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