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聋生品德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时间:2022-10-10 10:24:46

网络时代聋生品德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摘要:本文系统分析了网络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和作用,提出转变德育观念,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等有效对策,打造聋生德育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为聋校德育提供新思路和新启发。

关键词:网络;德育;聋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0-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校园网的普及,特殊教育学校基本都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网络,已经成为残疾学生――特别是聋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他们在网络上学习社交、学习生活,体验那个虚拟世界里的美与丑。由于受网络固有特点―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虚拟性的影响,网络给聋生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必将带来聋校德育的工作手段、方式等带来全新的变化和有益的拓展。

一、网络,聋生德育发展的新环境、新机遇

聋生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对外界的事物接触不多。网络对于聋生来说, 是一种新鲜事物,互联网的发展,为聋生了解世界提供了新的渠道。

(一)拓宽了聋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

互联网是一个信息丰富的世界,它为聋生们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网上获取知识的方便、快捷、全面的特点,增长了聋生的知识,拓宽了聋生的视野。而且,网络知识集文字、图象、声音于一体,生动、有趣,容易理解,适合聋生形象思维特点为主的理解水平。现在的特殊教育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广大聋生具备了在网上遨游的知识,并且校内开通了互联网, 为学生上网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互联网拓宽了聋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

(二)扩大了聋生的交际能力,拓宽了交往圈子

聋童由于生理上存在的缺陷,他们的交往基本局限于聋人的圈子里。聋生与人们交往是以手语为主,书面语为辅。聋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人际交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聋生渴望与健全人交往,但是由于受知识水平、生理缺陷、心理等因素的影响,给他们的人际交往带来很大的困难,久而久之形成对交往的恐惧心理,使得他们交往能力低下。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电脑和正常人交往必将会成为主要手段;书面语将成为聋生的第二语言。在现代信息社会中,通过网络的交流将会克服手语与口语所带给聋生的困难,他们在网络中通过互发电子邮件、即时聊天工具等进行交往,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三)增强聋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

聋生由于自身的缺陷,他们的知识水平普遍不高、生活经验不足、理解能力不强,导致很多聋生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机会获得成功。利用网络及其资源,可以增加聋生的信息量,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参与活动,开展各方面的交流。如在湛江市教育局组织的学生多媒体作品竞赛中,我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兴趣,组织学生从网络中搜索相关资料,制作成参赛作品,最后获得市一、二等奖,他们的成功,在学生中产生不小的影响,更增强了同学们对学好电脑的自信心。在网络生活中,不论是在网络游戏还是与人交往,他们都能暂时忘记自己残疾人的身份,与正常人公平参与,公平竞争。这样,聋生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加,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即使是取得游戏的胜利,也能满足他们心理的成就感。 这些都对扫除聋生的心理障碍、树立信心、从而走出自卑的阴影,健全他们的人格有极大的帮助。

二、网络,聋生品德发展新的挑战

网络以它高效便捷的技术优势为我们提供学习、娱乐等的同时,又把其负面影响带到我们的身边。由于聋生的是非判断能力不强,一些网络媒体的不良内容对聋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妨碍聋生品德健康发展。

(一)妨碍聋生心理健康发展,诱发人格障碍

聋生与正常学生相比,他们的理解能力不强,对是非的判断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弱。他们向往了解社会,但往往得不到社会的认可,造成了他们的焦虑的心情。在网络世界里,虚幻的网络游戏、网络聊天让他们找到发泄的地方。但有些网络游戏具有强烈的诱惑力和一定消极的诱导性,缺乏判断能力的聋生难以抵抗其所产生的诱惑。同时,网络可以让他们不受现实生活中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在虚拟世界里一点点消磨着他们的意志,让一部分孩子不能从虚拟网络世界里回归真实的世界。凡此种种,将导致聋生不能对是非善恶的正确判断,进而使聋童在成长过程中,在道德品质、价值观的形成中产生一定消极的影响,妨碍了聋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聋生对网络游戏的沉迷,还会诱发聋生的人格障碍,如冲动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等。聋生一旦沉迷于网络,往往会难以拔……玩游戏或聊天,上瘾后必将影响正常的学习和课业。如有的学生整天都想着上网,甚至半夜从宿舍三、四楼的窗户逃跑出来,爬墙外出到网吧上网;笔者接触的一位李姓学生,因沉迷于网络游戏,放学不到家,上学不到校,总是跑到网吧上网,最后荒废学业。而有的性格孤僻的聋生在网上找到“知己”,从而沉溺其中,远离周围伙伴,变得更加孤僻。如有的学生的行为变化很大,易发怒,常打架等。聋生心理承受能力不成熟,却又争强好胜,现实中的礼貌用语在网上有时便会变成一纸空谈。可见,如不加控制和引导,互联网会妨碍聋生的性格形成、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弱化聋生道德判断力

当聋生们置身于网络这个虚幻世界时,他们会在一定程度上远离现实世界。用一种虚幻的角色、规范和道德要求来包装自己。网络世界信息丰富,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及一些不健康、不道德的东西,由于聋生的分析能力不强,这些不良的信息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道德品质的形成。网络的开放性,弱化聋生道德观,他们会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网上没有人知道我是谁,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导致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为他们的成长带来不良的后果。

三、抓住机遇、转变观念,打造聋生德育教育新局面

网络,作为新的传媒渠道,为聋生带来了更加丰富多采的精神生活,拓宽了聋生的视野、扩大了交际、增强了自信。同时,也不可否认的,因为聋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网络对他们的影响远远超过对正常人的影响,网络道德问题也日渐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学校的德育工作呈现出新的特色,面临着网络的严峻挑战,亟须应对之策。

(一)加强校园网资源建设,丰富聋生的生活

学校要抓住网络对聋生具有强烈吸引力的这一特点,充分利用好、搞好校园网上的资源,加强德育板块建设,如反映聋生身边的事,最热门的话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主题活动;把国内外优秀的影视作品搬上网站;在网上建立聋生的作品展以及把教师制作的优秀的课件搬上网站等,组织聋生有目的的浏览与学习。这些生动活泼、富有特色的栏目,将会把学校德育工作延伸到网上,对聋生的品德形成施加正面引导,促进聋生的品德向预期目标发展。

(二)增强网络教育意识,学科教师人人参与

聋生对网络道德缺乏认知,一上网便会为所欲为,处于道德的任意状态,从而容易滋生品德问题。因此,计算机课上教师应设置网络道德课程,让聋生掌握网络道德的行为规范,强化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的责任感,以此防范网络对聋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产生的不良影响,促进聋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同时,加强各学科的整合教学,各科教师都有着不可推却的网络德育任务,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开展网络德育与自身学科整合的课题研究。挖掘课堂中每一份网络资源,在向聋生展示知识的同时渗透网络德育,做到学科教师人人参与。

(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结合

为引导聋生健康上网,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紧密结合。学校作为教育主要机构,应加强正面的引导,建立健康文明上网的规章制度,积极开展各种健康上网的活动,在学校里形成文明上网的风气。同时,针对部分家长网络知识贫乏的情况,学校可以定期举行家长网络知识培训活动,使学生家长掌握相应的网络知识,去指导聋生健康上网。学校虽是德育的主渠道,但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家庭、社会各方面都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形成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的教育环境。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配合学校,限制、监督孩子上网的内容及时间,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社会有责任为学生营造健康上网的环境,营业性网吧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禁止未成年人进入,提供网络服务的网站要采用技术手段封锁网络毒素和禁止学生查阅不健康的内容,网游提供商要启用防沉迷系统,防止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应当通过法律法规的健全,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和监督,规范网络行为,并加强学校周围网吧的整治力度。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紧密结合,齐抓共管,才能防止网络对学生造成的伤害。

参考文献:

[1]刘波平.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2]盛天和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网络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及教育对策[J].计算机教与学,2004,(12).

上一篇:中职学校“玩式”教法的初探 下一篇:浅析“潘多拉盒子”对科学技术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