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企业的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时间:2022-10-10 10:00:17

面向企业的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随着IT行业的快速发展,创新技术层出不穷。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育迫切地需要适应市场需求,面向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从思想创新为前提、知识创新为基础、能力创新为过程、素质创新为目的四个方面探索面向企业的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得以实践。

关键词: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2-0000-02

当前国家已经把建设创新型国家放在了重要位置,并制定了相关法规政策鼓励引导科技创新、校企联合、教学模式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1]。从近年来就业形势来看,企业对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除了要有过硬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节课或是一门课程就能实现的,它贯穿于大学的整个培养过程,涉及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各个层面。最终我们的人才是要输送给企业,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面向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必要的。

1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计算机行业的迅速发展,使得我国计算机教育出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课程已经成为我国各大高校必开课程,计算机专业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专业之一。然而,规模扩张的同时也存出现了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与人才培养上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2]。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国内外高校及培训教育机构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在不断地革新。比如在欧美大学,除了教授基础知识的老师讲说的时间多一些,专业课很多都是在师生共同合作下完成的,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专题讨论、现场实践、工程设计等相互结合完成[3]。我国高校在促进校企合作、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例如扬州大学信息学院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提出了嵌入式面向企业需求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在适应当前江苏省软件企业需求的基础上[4]。另外,东北大学与东软集团分支机构、海尔集团、深圳信隆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电力集团等数家企业的建立实习项目,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现场实践平台。这些具有项目经验的毕业生就业前景远远高于一般毕业生,而且企业对毕业生的反馈良好[5]。

当前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在对实践课程的改革和校企合作方面做出了很多成效,然而结合理论和实践的整个课程体系的探索有所缺乏,本文探索面向企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纵向和横向多个层面去整合课程体系,不但要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变化,更重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与发展。

2 培养模式的建设

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时代会赋予创新型人才新的内涵。面向企业的创新型人才是以思想创新为前提,知识创新为基础,能力创新为过程,素质创新为目标的综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现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而教学模式是培养模式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6]。提出的思想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和创新素质四个方面内容中,前两方面更侧重于教师教学,后两方面侧重于学生素质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贯穿于整个“教”与“学”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出面向企业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理论课和实践课,面向企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课程体系的建设重点倾向于实践课,所以实践课的细化是重中之重。根据培养方向把实践课划分为基础实践课、综合实践课和面向企业实践课。如图1所示,基础实践课包括专业实验课和单项专业实践,其中专业实验课针对某一门课程,单项专业实践课是前后关联的两至多门课程。综合专业实训则是根据学生选择的侧重于某个发展方向的综合实践课程。在基本课程之外的实践是面向企业的,包括学科竞赛、毕业设计和校企项目。由图中可见整个培养模式围绕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展开,培养模式的四个环节及时承上启下,也是相辅相成的。图1所示的是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的纵向培养过程,而横向培养可以划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这两部分也始终围绕着提出的面向企业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展开。

2.1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师生双向协作式教学模式,由教师发起的思想创新和知识创新从而达到学生的思想创新和知识创新,接着学生创新要求也会对教师以后的教学发起新的创新需求。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是不断地循环向前发展。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发现学生更加关注所学课程在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因此,教师除了准确定位课程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位置,还要充分考虑课程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内容。在教学中要想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一定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这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发起的思想创新的过程。教授知识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首先是教师教授的知识创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最终达到学生的知识创新。

2.2 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注重与企业的需要相结合[6]。企业需要的人才最基本的条件是能够胜任工作,只有具有基本工作能力条件之后,再灵活地运用科学的创新思想和方法才有可能在工作中创新。

教师在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时引入企业工程中的相关项目。在强调学生具有基本知识的同时,鼓励他们进行企业应用的需求分析、资料收集、功能实现方式的多样化,并引导他们及时总结,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在实践形式上,模拟企业项目竞争。这是一个培养能力创新的过程。通过把企业项目引入教学,使得学生提前了解当前企业人才需求状况进而积极储备企业需要的知识。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激发了学习积极性,为工作后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最终推进创新素质的发展。

3 结束语

把大学生培养成企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近几年,学校越来越重视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与企业接轨,在培养模式上不断的革新,同时搭建很多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平台。例如每年组织与辅导学生参加ITAT竞赛并取得佳绩。除此之外,省级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获得省级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使得学生培养已逐步面向企业工程化。我系进入企业的毕业生比例大幅增加,由2008年是71.53%增加到2012年85.09%,一方面是市场需求的变化,一方面是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吴松强.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综述及理论阐释[J].现代教育管理,2010(4):68-70.

[2].基于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文化系统研究[J].商业经济,2009,328(6):127-129.

[3]曾明,徐晨.全球化知识经济背景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81(5):119-121.

[4]王俊生,戴云龙.面向企业需求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1(34):37-38.

[5]于茜.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软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574(5):299-300.

[6]刘学忠.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J].教育研究,2008(9):69-72.

[作者简介]赵妍(1979-),女,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系讲师,研究方向数据挖掘。

上一篇:基于VB2010的计算器模拟 下一篇:中职计算机教材开发建设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