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郭沫若晚年的文学思想

时间:2022-10-10 08:53:50

论郭沫若晚年的文学思想

作者简介:张荣花(1983-),女,河南新乡人,本科,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摘要:《李白与杜甫》是郭沫若留给世上的最后一部学术著作,也是过程中可以称之为学术的唯一著作,不仅是研究郭沫若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那个灾难的时代思潮的宝贵文献。本文将以《李白与杜甫》这部作品阐述郭沫若晚年的文学思想。

关键词:文学思想;郭沫若;晚年

《李白与杜甫》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出版。是书为研究李白与杜甫生平、思想、创作活动的专著,重在评析李白与杜甫之优劣。全书三章,即关于李白、关于杜甫、李白杜甫年表。重点探讨了李杜生平、交游、思想信仰、诗歌创作等多方面的问题。此书为十年“”中中国大陆出版之唯一李白杜甫研究专著,影响极大。对李白研究多所创见,对今天的李白研究仍有参考价值。但因其有明显的抑杜扬李倾向,故出版后反映强烈[1]。

一、《李白与杜甫》创作的背景

这部著作,正式出版于1971年10月。其写作时间还没有定论,一说从1967年酝酿到1969年正式写成,一说《英译诗稿》完成后,就开始写作,到1970年初夏完成。对于《李白与杜甫》一书的出版问世情况,知情者寥寥。该书既无前言,也无后记,故其写作动机、写作过程之类情况,人们自然无从得知,猜测亦颇多。这部著作为世人所知,是因为中苏两国在珍宝岛的武装;中突。当时苏联为侵华罪行辩解,诡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域,在18世纪40年代就臣服于沙皇。当时的外交部长乔冠华、副部长余湛,就此历史争议问题,奉命走访郭沫若,郭沫若告知唐代大诗人李白出生于碎叶的证据和相关材料。外交部在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外交部文件――驳苏联政府1969年6月13日声明》中,就用上了郭沫若的学术成果:“八世纪,中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就出生在巴尔喀什湖南的碎叶河上的碎叶。”以铁的史实,驳斥了苏联人的叫嚣。由此,人们也知道郭沫若写了一部《李白与杜甫》。

郭沫若的晚年,经历了严峻的考验[2]。初期,野蛮的绑架和殴打,就夺去了他的两个儿子的生命。他虽然内心万分悲痛,却仍以国家利益为重,坚持工作和斗争。他的儿子郭世英,因为揭露、陈伯达的罪行而遭北京农大的一帮歹徒非法绑架关押。第二天,郭沫若并未向总理提起此事。当第四天郭沫若一家赶到农大时,郭世英已经遍体伤痕,血肉模糊,含冤死去。郭沫若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以特殊的心情写成了《李白与杜甫》。在写作过程中,他力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从多角度对李杜进行全面的比较,企图彻底结束“千家注杜,一家注李”的局面。全书虽然对李杜的局限均进行了严格的批评,但由于作者把重点放在反对新时代杜甫研究中“全面颂扬”、“藻饰”杜甫为“人民诗人”的倾向,因而对杜甫进行了比李白更为严格的批判。

二、从《李白与杜甫》管窥郭沫若晚年的文学思想

郭沫若在童年接受传统的“诗教”的时候,就必然地“遭遇”上了李白和杜甫,从那时起,出于少年倾向于自由的天性和对人生、艺术粗浅的理解,对李白便比较喜欢,不太喜欢杜甫。他那时无疑读了许多古代诗人的诗,能够让李白、杜甫在自己脑海里留下印象,已说明李白、杜甫的诗对他产生了影响,引起了他的思考,并给定了大致的审美判断[3]。他说“唐诗中我喜欢王维、孟浩然,喜欢李白、柳宗元,而不甚喜欢杜甫,更有点恨韩退之。”这话出自(fz的童年》,写于1928年。距他出版《李白与杜甫》的1971年有43年之久。这一最基本的史实可以说明,他的“扬李抑杜”的倾向并非得之于“”中某某领袖的指令,而是自己早年读诗时形成的一种“审美体验”。彼时郭沫若自然很幼稚,但这幼稚中却有的是真纯,缺的是虚伪乃至功利意识。然而临到晚年,郭沫若仿佛又回归到童少年时期的幼稚,忘却了自己曾在“成熟”时期所说的“我们要向杜甫学习,也要向李白学。

《李白与杜甫》的出版,颇令时人侧目。但在文禁森严的时代,鲜有公开评价者。结束之后,论者骤增,但多为批评之声,盖源于该书对“诗圣”杜甫的贬低,以及对该书写作动机的猜测。时至今日,对《李白与杜甫》辩驳和评论,仍屡见不鲜。统观之,多数论者着眼之处,是该书鲜明的“扬李抑杜”旨向。有人说,喜欢“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而不喜欢杜甫,郭沫若“扬李抑杜”,是打着反潮流的旗号,投上之所好。有人反驳说,郭沫若本身就一贯喜欢李白而不喜欢杜甫,早就反感“千家注杜,一家注李”的学术局面,故而大做翻案文章,与关系不大。还有人说,郭沫若对杜甫也有过公允的评价,但因反对把杜甫当作“圣人”、“图腾”,故有矫枉过正之举[4]。

可以说在此问题上,论者纷纭、莫衷一是。粗略来看,人们的观点可大致分为两派:一派以同情的态度追源溯流,为郭沫若的“扬李抑杜”辩解;一派因《李白与杜甫》的“抑杜”和“悦上”倾向,痛加驳斥。可以说,不论是褒也好、贬也罢,人们是围绕着对“李、杜”孰优孰劣的评价,来切入这部著作的。或者说,大多数人是从学术的视野,以专业的眼光来考量《李白与杜甫》。因为在人们眼中,《李白与杜甫》首先是一部学术著作[5]。这当然没有什么错。看看该书对李白出生地、家世的考证,对李白家室的索引,对李白政治活动的梳理,对李杜思想和信仰的考释,甚至对李杜疾病和死因的研究等等,无一不是学术问题。

结论

总之,《李白与杜甫》,是一部寓复杂人生况味于学术的真诚反思之作,是仕途疲倦、步履蹒跚的郭沫若,在进退两难的宦海浮沉后,做出的清醒自嘲与内省。这,是感时伤世、感时伤怀的郭沫若,面对大浪淘沙的历史风流人物,发出的遥遥心灵感应!这,是朝如青丝暮成雪的郭沫若,面对悠悠千古的长空皓月,发出的世事沧桑、人生无奈的万般感慨!(作者单位: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茂林.如今了然识所在――再论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J].郭沫若学刊,2010,(2).

[2]中国郭沫若研究会.郭沫若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3]郭沫若.李白与杜甫[M].西安: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05.

[4]魏建.《沫若诗词选》与郭沫若后期诗歌文献[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11:116-129.

[5]江新苗.从个体意识到集体意识――通过历史剧分析郭沫若文学思想的转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0:383.

上一篇:浅谈斯蒂芬·金作品的“焦虑”特质 下一篇:莫里哀是不是反叛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