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案例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时间:2022-10-10 08:36:49

充分发挥案例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摘 要]利用一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把应用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是我们需要努力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就案例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作用、当前发挥案例教学作用应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案例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作用;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0191-02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金字塔表明,应用型人才是社会人才需求的主体。当前培养适应社会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许多大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所谓应用型人才就是既具有比较深厚的科学基础理论,又具备从事某专业工作技能,并能应用基础理论于实际工作的适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的一个主要区别就在于应用型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突出人才的能力培养,应该成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的工作重点。一般而言,对基础理论的教学是我们比较传统和熟悉的工作,而如何在3~4年教学期间里,利用一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把应用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则是我们不太熟悉并需要努力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谨就充分发挥案例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作用谈谈看法,以期探讨教学效果的提高。

1 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应用能力方面的优势作用

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的,原是一种讨论问题的方式。20世纪初,案例教学法被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首次用于教学,后被广泛运用于医学、管理学、营销学等教学之中。20世纪80年代,我国一些院校的学者专家开始介绍和引进案例教学法。目前案例教学法在我国各级各层教学中正在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实践。

案例教学法之所以被各国教育界广泛采用,是由于它具有一系列的优势。这些优势特别表现在对学习者能力的培养上。

1.1 利用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工作的能力

大学毕业意味着职业工作的开始,缩短学习者与工作者的距离是每个毕业生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这个过程如果能在大学期间完成或接近完成,无疑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于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并意味其职业生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由于案例给学生描述的是一个个特定的、比较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处身其间去分析思考问题,这对于习惯于处身学校环境处理事情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角色上的转换,更是一个思维定式上的转换。这个处理问题角度的根本性转换正是每个学生的人生所必须经历的。在本科学习阶段促进完成这个“立场”的转换,无疑对于学生职业生涯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1.2 利用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人际沟通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当今世界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工作环境,组织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团队合作精神;个人事业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个人人际关系能力和沟通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群体活动,通常要经过小组、大组合作思维的撞击,要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大家在一起讨论,相互启发、取长补短,集思广益;要求正确看待别人的观点,也要正确评价自己的表现;尊重他人,树立理解和包容的意识;心平气和地与人交流,合作完成案例方案。这样在说服他人以及聆听他人的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1.3 利用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灌输的方式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关注的是向学生灌输了哪些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而案例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提倡的是运用概念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首先是发动学生多方收集资料和信息,然后引导学生对已有的资料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这显然能促使学生结合案例中的“现实”情况,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促使思维不断深化,在力图对问题寻找多种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4 利用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是学习型社会对人们能力的基本要求,学会学习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必备本领。传统教学方式教给学生的是运用概念解决现成问题,学生获得的是背诵、机械记忆、按标准答案答题的知识。而案例教学告诉学生“答案不止一个”,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辩证的。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通过个体独立或群体合作的方式进行分析和判断,积极寻找多种答案。这样经过多次的训练后,学生就会获得自主学习的方法,从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1.5 利用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当今世界,互联网已经改变了社会的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不仅绝大多数基本概念可以通过“百度”等获知详解,而且每时每刻还有各种信息发生。面对信息极为灵通的教学对象,仍然始终沿用满堂灌的“教书”方式,显然是满足不了学生求知需要的。通过案例教学传播新的、相对集中的信息,有助于激发学习者因探求解决问题而引发的学习动机,通过展开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辩证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对各种方案的可行性的研讨,在探寻不断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提高理论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从上述可以看出,利用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2 发挥案例教学作用应重视解决的问题

我国经过近30年的实践,利用案例进行教学已经比较普遍。但从学校开展案例教学的现状看,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重视和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提高案例教学效果乃至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2.1 重视案例教学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

提高对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既然是学校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定位,那么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应该成为学校领导的战略性思考。案例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思想和模式,它的展开和实践是需要有效组织和资源投入的。案例教学开展得好的学校都成立有专门机构(小组),由资深教师担任领导,并将案例教学活动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只有学校充分重视发挥案例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独到作用,才能有计划、有检查、有督促、有交流,才会把案例教学充分开展起来,案例教学效果才能落到实处,案例教学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而恰恰是在一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院校,如一些独立学院,一般既没有专门的案例教学(或编写)领导小组,也不强调案例教学手段的使用及效果。有的学院把的篇数作为考核教师科研成果的指标,而对于案例的采集编写却有意无意地冷落一旁。对课堂讲授受到学生好评的认为教学效果好,而对于案例教学收到实效的却若无其事。切实开展案例教学,从案例选择、改编甚至编写,从学生发动和组织都需要教师投入比传统讲授多许多的准备工作,如果学校不从组织上、考核制度上、资金上建立相关举措,案例教学理论上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有再好的作用,也是利用不起来的。

2.2 培训教师是切实开展案例教学的保证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如何把握好案例教学活动中这个主导者的角色无疑是开展好案例教学活动的保证。作为教师都曾经是学生,而我们所熟悉和习惯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在以往的学习阶段,作为学生可能参与过案例教学过程,但是由于我国开展案例教学的总体水平不高,对案例教学的方法技巧尚待全面深入地掌握。日常教学中常常看到:有的教师随便指定个案例就让学生讨论,把学生对案例的发言作为回答问题一样进行评判处理;有的教师甚至在停电或有其他原因时把案例讨论作为应急手段等现象。要真正让案例教学收到实效,对教师开展案例教学进行适当的培训是有其必要的。

对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初步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的起源发展、作用、步骤、环节把握、注意要点等等。 当然还应不定期组织一些经验交流或现场观摩等,以相互学习促进,不断提高案例教学水平。

2.3 加强案例库建设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

教学的复杂性导致了对教学案例需求的复杂性,因此案例的来源往往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案例是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否收到预期效果的前提,案例的选择一定要精当。然而现成的、合适的案例往往又不能信手拈来,案例不适应现实需要的情况,成为阻碍案例教学开展的又一个主要原因。

现实中教师对案例教学缺少热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备课时间投入太多,而备课时间消耗的主要方面就是寻找合适的案例。因为编改一个好的、有效的案例,至少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还需要有相当的技能和经验。学生对目前的案例教学效果显著不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在于缺乏高质量的案例。要进行有效的案例教学则必须有一个结合中国实际的、结合本专业实际的、涵盖本专业理论知识的、数量充分的、质量优秀的案例库。案例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一系列紧密衔接的工作环节组成。一个科学的案例库建设流程包括成立专门领导机构;设立专项基金;明确案例价值;确立案例库地位;纳入工作计划项目等几大阶段;并需要投入精神的、组织的、资金的、企业的等多方面的资源。显然加强教学案例库建设任重而道远。

2.4 发动学生是案例教学取得效果的关键

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取得案例教学收效的关键在于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传统的讲授型教学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有其优势的。但如果只是单一地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习者总是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上,使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抑制,使学习者形成“执行者”的思维定式。案例教学把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活动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活动的主角,从而可以激发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事实表明,只要我们注意处理好案例教学与理论学习的关系;讲求教学实效,搞一次让学生有所收获的活动,是会受到大多数学生欢迎的。案例教学这个虽然普及但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教学法值得我们不断探索、提高实效,以发挥利用好其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独到作用。

[作者简介]魏葵,女,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教授,专业方向企业管理。

上一篇:高职“经济数学”案例教学之实践探讨 下一篇:新形势下我国期刊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