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与冷峻三个摄影人的老工业情结

时间:2022-10-10 08:34:47

热情与冷峻三个摄影人的老工业情结

2008年11月里阳光灿烂的下午,三位摄影人聚集在某工厂一节废弃的火车头前重现老工业摄影的工作场景,并展开此次关于老工业摄影的对话。当中国越来越多的老工业主体在飞速的社会变更中迅即消失的进程接近尾声时,他们带着温良的心意抢救式的收集记录那些近乎绝迹的残痕,用热情的目光追逐着冷峻的机械与厂房,并务求详尽忠实。在活力灵动与尘封的死寂间,老工业的无限神韵随着光影的流动被他们记录,于是时空逆转,现实定格……

秦文: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重庆摄影家协会理事,大画幅摄影沙龙会长。2002年―2008年间,多次参加国内外摄影大展并获得重要奖项。2006年《重庆城》在联合国总部展出,2007年《三峡石》组照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摄影中心展出。

李晓飞: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重庆摄影家协会理事,大画幅摄影沙龙理事。三次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作品《牧羊曲》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06年1-6月系列作品《塘河庙会》在联合国总部展出,并应邀赴瑞士展出。

戴小兵:自由摄影师,大画幅摄影沙龙理事。擅长以黑白写实手法进行摄影,小时受一位美国老摄影师影响与指导,曾迷恋于自然风光光影画面的极致唯美,后皈依藏传佛教,开始人文题材拍摄,不断用禅意诠释着对生命的理解。

记者:以普通人的视角来看,老工业始终是破败陈旧,而且十分枯燥,为什么还会选择这样的题材进行摄影呢?

秦文:在我自己这么多年的摄影生涯中,我一直都在寻找真正值得记录的事物。尤其希望发现大的题材,通过摄影关注人和事物在社会变革中的情感,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摄影师应该去做的事情。我们大画幅的摄影师都希望能拍摄博物馆级的作品,并让作品成为记录历史的一部分。工业是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绝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李晓飞: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当自己成为一名摄影师以后,我们镜头记录和关注的应该是我们现实生活中被忽略的事物。那些已经消失的工业基地或即将消失的工业站点就成为我们急切关注的事物,拍摄老工业题材的想法已经酝酿很多年了,纵观建国以来工业发展的全过程,对我的感触特别深,这一系列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变革在我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我相信从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人都会有很多感触。

戴小兵:我一开始的出发点或许更简单一点,我希望记录下自己成长和生活的背景。我主要拍摄的地点为重庆钢铁集团即将搬迁的厂址,已经有70年的历史,平时不觉得有什么,但当得知其将在2010年搬迁的时候,我突然有种心慌的感觉,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自己的方式留住这段历史,这段记忆,因此我把这看作一次抢救性的拍摄。

记者:三位刚才谈到各自关于老工业摄影不同的视角、焦点、理解和感情,有关于社会变迁的记录、工业历史与文化的缅怀,记忆的重拾与清理,在拍摄的过程中,获得最深刻的体验是什么?

秦文:以我拍摄的《缅怀》为例,这是关于棉纺厂的故事。那是一个我和飞哥(李晓飞)都很熟悉的地方,但我们一到拍摄现场,推土机、挖掘机,早把一个拥有三万多人的棉纺厂夷为平地,我们该如何捕捉一些曾经的痕迹?一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找到了切入点:一个叫王素芳的八十多岁的老工人,她一生都在这个厂里度过:成长、恋爱、结婚、哺育后代……把毕生的情感都倾注到这个厂里。但是现在这个厂是一片废墟,想到那位老人在那片废墟大哭的情景,那是怎样的一种依恋、痛楚、追怀与难以割舍?在这片以空地为背景的老工人合影中,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剖析他们的眼神、穿着、以及写满他们脸上的沧桑……

李晓飞:还有就是在建设厂拍摄的时候,今年是建设厂119周年,明年就是120周年了。抗日战争时期从湖北汉阳迁到重庆,当时为了躲避日军轰炸,整个厂都建在山洞里面。我们看了一些设备,其中有台设备上写着:大清国四川总督监制,大德国制造。另外还有一台设备是一种枪管校正机,是中华民国元年时候的设备,到现在还在发挥作用。这些给我们的震撼非同一般。

戴小兵:为了拍摄《陷落城中的老工业》,我几乎花了两年时间才完成。在两年的时间里,我先后进行过30次的拍摄。我一直在寻找一个最合适的视角,我觉得记录好一代人生活和成长的背景是一个严肃的使命。终于有一天,在厂区对面的一个山坡上,那里是以前的家属区,也是我出生的地方,我架起了机器,将现在看到的画面定格。心里有种莫名的感怀与激动:对比周围的高楼大厦,老厂区看起来那么不和谐,可想到这里即将消失,依然觉得难以释怀。城市化进程的脚步无法阻挡,唯有这总方式让即将失去的记忆永恒。

记者:如果我们抛开老工业机械或场景背后的历史,或铭刻其中的个人情感,从纯粹的艺术审美角度来看,或者以简单的视觉效果的标准来评断,三位怎样理解?

李晓飞:我始终认为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场景会给人一种恢弘与力量的第一感觉,就全中国来讲,从上海工业站点、北京首都钢铁厂、福州马尾造船厂,甚至露天煤矿,再到重庆原来的长江电工厂、长安厂、建设厂、空压厂等都会给人这样的感觉,可以说是一种蔚为壮观的情景:橙色钢水飞溅的炼钢车间、蒸汽火车的滚滚浓烟以及高炉水塔都足以震慑人的眼球。从中也能体味到那些看起来“落伍”的重型机械有种绚丽的美感,散发出一种精致的机械之美。

戴小兵:无论我们希望通过摄影作品反映何种社会变革与现实,首先我还是希望镜头里出来的老工业场景有种特殊的美感。这就不得不提到大画幅相机的摄影优势,从事摄影的人都知道,大画幅能得到不变形的影像、层次,可以运用移轴技术,达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力。工业场景一般都比较宏大,呈现出很强的力量感,只有用大画幅才能充分体现工业场景。加上我们多数用黑白灰三种色调表达,摈弃了多余的颜色,使得我们镜头里的老工业看起来更纯粹,而且黑白灰的画面也会给人一种永恒的感觉。

记者:今年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展出的老工业印象系列作品虽然只有66幅,却引起了各界强烈的反响,我想知道国内外专业人士的主流评价,或者,他们对老工业题材本身有何看法?

秦文:我们在平遥展览期间,参加过一个工业题材研讨会,由著名艺术评论家鲍昆、刘树勇组织,他们赞扬了我们的作品,并希望我们拍得更冷峻……应该怎么把这个题材拍得更透,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目前国内外的一些画廊在与我们洽谈,一些机构也在邀请我们展出,我们希望我们的片子能给今后的工业博物馆提供收藏品。

李晓飞: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展览会的一天,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展览部主任吴鹏先生来到了我们的展场。他告诉我们,已是第三次看我们的展览了,他很感动。当我们众人送吴老师离开的时候,他突然退后几步,向我们深深鞠躬,并说我们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日本的一个女摄影家林田摄子,她来我们这个展览馆看了几次,每次来看,都含着泪,她被我们的作品深深打动,尽管照片里面有中日战争的痕迹,那已经是历史……

记者:试想一下,全国那么多老工业站点即将消失,科技的进步让工业程序简化,我们再也看不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场面,组装技术的革新使我们更无法窥探万吨巨轮的诞生过程,那些令人震撼的庞大建筑如高炉、车间、烟囱连同汗流浃背与钢花飞溅的场景一起成为工业时代伟大而安静的见证时,他们的未来会是怎样的?究竟会就此消失?还是成为798那样的创意产业基地或成立工业博物馆?或类似《星球大战》、《人类之子》那样的电影基地?

秦文:呵呵,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我们现在对于这样的题材一直还处于抢救拍摄的阶段,似乎没来得及思考它的未来,只是希望通过我们的行动尽可能留驻它们的影象。城市发展的规律不可违背,我们怀着温良的心意完成拍摄,也是为它们的未来提供一种可能吧!

戴小兵:我习惯用禅意诠释对生命的理解,用在这些即将消失的老工业上,我理解为“成铸旧空”,顺应规律的消失如何永恒,摄影是最直接的方式。至于大工业生产造就出的既有历史感又有趣味性,并且带有浓厚怀旧色彩的工业遗迹,自然有存在价值,我认为工业景观有很大的生存空间,只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权衡与周围环境的布局、规划。

后记:发现工业之美

一开始,对于老工业的探访不过出于一种粗浅的好奇心。与三位摄影人对话完毕,那些我曾经看来在城市里找不到方位的老工业如此清晰地在我眼前呈现,从枯燥、乏味的观感,到让我内心紧张、期待、想象、新奇、震撼,最后被某种说不清的忧虑所抓紧。进入老工业所建筑的时空隧道,在历史与当下、陈旧与繁华、陌生与熟悉等多重相对空间中不断往返,创造的伟大与艰辛,时光的无情流逝,在老工业光与影的韵律中被款款奏出。尽管三位摄影人说过他们拍摄这个题材并非发现视觉上老工业的美感,更多以一种冷峻的表现方式,揭示它曾经的辉煌和即将的消亡,只是穿透在那些机械与厂房间的力量感与时空感交织在一起,顿然间浪漫的血性灼热着每幅老工业摄影作品。仿佛老工业里横贯着时空的才思与气质,其中蕴涵的艺术大美怎样也无法被忽略。于是,对于德国鲁尔区这个时代留下的工业巨构能被评为世界遗产,也不再认为那是有违常理的;著名的798工厂,更被许多设计师视为秉承和贯穿结构主义美学的建筑典范。或许,除了像三位摄影人一样努力而诚恳地留驻它们的影像外,对于老工业的未来可以有更大胆的想象……

上一篇:一线品牌 跟我念 下一篇:微不足道的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