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江西省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时间:2022-10-10 07:43:02

对江西省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摘要:江西省的经济管理类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为江西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通过对江西省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结构状况的分析,指出了江西省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调整的原则及设想。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 结构调整 改革

一、江西省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结构现状

1.学科覆盖面和专业数情况

目前,江西省普通本科院校有20所,除江西蓝天学院和南昌理工学院为民办以外其它都为公办院校,这20所普通本科学校大多设置有经济学、管理学类本科专业。从一级学科覆盖率来看,经济学、管理学的覆盖率分别为100%和80%;从目录内专业设置来看,经济学、管理学目录内专业种类覆盖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4.4%;从目录外专业设置来看,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覆盖率分别只有30%和41.7%。

2.专业的布点数情况

教育部公布的经济学、管理学类本科专业总数达56个。江西省20所普通本科院校经济学、管理学类本科专业设置总数达29个,其中目录内专业布点21个,目录外专业布点8个。专业布点 10个以上的有8个专业,其中16所高校设置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14所高校设置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2所高校设置了市场营销专业,14所高校设置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0所高校设置了工商管理、会计学、电子商务专业;有 5~9个布点的专业有6个;只有 1~4个布点的专业有 15个。

3.专业的高校布点和地区布点情况

江西省20所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共布点169个。从学校来看,布点最多的是江西财经大学为21个,其次是南昌大学为18个,再次为江西农业大学为16个、华东交通大学13个、江西师范大学12个、九江学院12个。从地区分布来看,134个布点集中在南昌市、赣州市和九江市,其中105个布点在南昌市、17个在赣州市、12个在九江市,其他城市只布点35个。

二、江西省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种类结构不齐全。对于经济类专业,除江西财经大学设置了6个专业以外,其他高校设置的都较少,普遍只设置了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专业,而与我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经济学目录外专业各高校都没有设置,比如国民经济管理、信用管理等专业。对于管理类专业,同样也存在着专业种类结构不齐全的问题,特别是目录外专业,江西只设置了4个,而全国是12个,覆盖率只有41.7%。

2.专业设置雷同,缺乏特色。大部分高校设置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布点数都超过10个,而且不同学校也未从自身性质、层次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实行错位竞争,不能够体现各个学校的培养特色。

3.新增专业设置少。“专业特色细化”是目前高校专业设置的趋势之一,管理类专业体现得尤为明显。而江西省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里仍缺乏文化产业管理、城市管理、房地产管理、物业管理等专业,而这些专业恰好又是江西省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目前,全国新增的经济类、管理类目录外全国试点专业共20个,但江西省仅南昌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两所高校有试点专业,分别为国防教育与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

4.地域结构不合理。江西省20所本科院校有11所分布在南昌市,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南昌市共布点102个,占全部布点数的64.2%,而其他地区高校分布少。这导致人才分布不均衡,一方面,南昌市人才储备量过剩,造成就业困难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其他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人才资源缺乏,供不应求。

三、江西省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及设想

1.专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1)服务地方经济原则。高等学校的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应适应江西省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正确处理社会需求与办学能力、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2)人才培养特色原则。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要有利于学校形成专业优势,办出特色;有利于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在“应用性”上反映特色。

(3)专业可持续性原则。高等学校的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应综合考虑各校的师资力量、图书资料、实验设备、实习基地等实际情况,通过预测各类专门人才的社会需求,逐步调整,不能急功近利,因为专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2.专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设想

经济管理学科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不仅是一个适应社会经济对专业、职业需求的规模扩大的过程,更是一个适应高等教育环境变化、面向全球化、信息化和学习型社会的转变过程。结合江西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结构现状和江西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本文就江西高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结构调整提出如下设想:

(1)加强宏观调控,提升专业建设水平。要理顺政府和学校的关系,将高校办学的自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有机统一起来。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转变职能,由过去的对高校专业设置的“集权式”、“单一式”的直接管理模式,向“宽松性”、“开放性”的间接管理模式转变,逐步将专业设置权下放到学校,让高校自主进行专业的设置、改革和创新。从学校来讲,应该在政府宏观管理下,遵循市场逻辑,体现高等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建立起面向社会需求的灵活的专业设置机制,形成各自的学科专业特色定位,。

(2)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布局,大力发展与江西省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专业,增设江西急需的新专业。江西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全民创业,富民兴赣”的发展战略,高校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积极设置江西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建设急需的新专业;要大力发展应用型、复合型学科专业;要根据江西省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化,积极发展目录外专业,增加全省目录外专业设置数量;对于部分市场需求趋于饱和、效益低下的专业要果断的实行“关、停、并、转”,努力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设置。

(3)加快改革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工作必须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实际工作能力、交际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培养。江西省要加强培养信息、现代管理、旅游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熟悉WTO规则、适应国际竞争需要、能够参与解决国际争端的专业谈判人才;了解国际惯例、符合需要的跨领域、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不同层次、类型的高等院校要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解决日益突出的“趋同化现象”。此外,要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沟通和合作,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增加教授主讲的课程;要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相对固定的大学生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易伟义,李轶敏,郝树平.深化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4,(3).

[2]张进.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错位及其匡正[J].扬州大学学报,2001,(4).

[3]王冬生.加人WTO江西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4]周立群.新环境下经济管理类教育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1,(24).

上一篇:通过远程共享全日制高校实验室资源进行网络教... 下一篇:黑色幽默与象征主义在《无形人》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