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从世界技能大赛中学点什么

时间:2022-10-10 07:39:19

我们该从世界技能大赛中学点什么

【关键词】技能大赛;优势产业;理念转型;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6-0031-02

2015年8月16日,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在巴西圣保罗落下帷幕,中国代表团以5金6银3铜的好成绩载誉而归。对第三次派团参加该项赛事的中国代表团来讲,此次出征不但实现了金牌数量上的突破,更是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近年来在职业教育上骄人的发展成就。在全国上下分享世界技能大赛优异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世界技能大赛的研究,更加理智清醒地分析赛事背后隐藏的一些内容。

奖牌项目与各国优势产业的关系

世界技能大赛前主席切克・杜塞尔多普曾经讲过,“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不好的情况下,技能大赛中渗透出一些信息,可以帮助预测相关经济领域的未来走势”。毫无疑问,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其发展程度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二战以来,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崛起都离不开职业教育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近几届世界技能大赛各项目奖牌的分布情况来看,我们能清晰地发现很多国家的获奖项目跟这些国家的优势主导产业呈现出了高度的相关性。例如,日本的电机、汽车、信息化产业,巴西的建筑产业等。近年来,一场以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为主的信息控制技术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也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都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浪潮将职业教育推进到了至高境地,职业教育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该找寻的榜样

长期以来,我们的职业教育一直将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奉为学习的榜样,甚至抱着朝圣般的心态去学习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但是,从几届大赛的成绩来看,德国、英国、美国等一些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很高的国家却表现平平(当然其中不乏这些国家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一般的原因)。本届大赛德国获得2枚金牌,美国获得2枚金牌,英国获得3枚金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韩国、瑞士、巴西等国家异军突起。与我们同属一个东亚文化圈的近邻韩国在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得12枚金牌,本届大赛更是以12枚金牌的成绩高居榜首,已经连续5届取得大赛总冠军(共计19次获得大赛总冠军)。而与我国同属金砖国家的东道主巴西则以11枚金牌的成绩排在第二。我国的台湾省则连续两届都以6枚金牌的成绩成为“黑马”。这些国家和地区与我们有着相近的文化背景和国情,应该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切合实际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借鉴。

理性对待优势与不足

此次世界技能大赛上,尽管我国在金牌上有所突破,但仔细分析获奖项目类别不难发现,我们的优势还停留在一些“偏软”的技巧类项目上,在真正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加工制造类等“硬技术”的项目上还有所欠缺。在此,我们无意强调“成绩至上”或者唯金牌论,只是从现实来看,我国从事制造业的人员有2亿多,居世界第一,而我们获得的奖牌数与“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地位明显不相称。目前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基本特征是:数量多但素质较低。劳动力的数量结构和素质层次都远远没有达到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4.4%、日本的4.1%、德国的5.6%。也就是说,这些国家的一个从业人员的劳动力相当于中国20多个劳动力。当前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就要求我们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就需要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高技能人才。

规则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转型

尽管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技能大赛体系,这也为我们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但是,我国现有的大赛机制与世界技能大赛的规则有两方面的差异值得我们关注。一是“重速度轻质量”。世界技能大赛强调的是“质量第一”,不追求速度,要求参赛者在零误差的前提下追求更好的质量。二是“重问题预设轻问题解决”。国内的技能大赛往往是在问题预设背景下强调学生的应试能力,忽视学生对问题的判断和解决的能力。而世界技能大赛强调的是问题判断和解决能力。以修车为例,国内的技能大赛往往告知学生:车子发动机坏了,帮我修一下发动机。而世界技能大赛则是给学生一辆问题车,首先学生要判断车子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然后再想办法解决。国际技能竞赛规则的变化和侧重点,恰恰可以引导职业教育的转型,调整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理念,更加强调技能人才的问题解决能力。

选手选拔与培养机制优化

我们从世界技能大赛的获奖名单及后续报道中能看到这样的现象:获奖选手多集中在人社部门主管的技工院校(或者与人社部门有归属关系的学校)。笔者不太了解世界技能大赛具体的选手选拔机制,因此只能得出两点基于假设的推论。若是一个公开的选拔机制,那么获奖选手的分布是否印证了人社部门办职业教育的“先天优势”,教育部门办职业教育的“先天不足”?若不是这个原因,那么人社部门牵头组团的这个大赛,是否有一个公开公正的完善的选手培养和选拔机制?是否与教育部门协作,面向所有职业学校,面向全体学生进行选拔?我们不得而知。技能大赛的真正魅力,不在于我们以应试的体制集中各种资源去培养少数精英选手,更在于如何以点带面,形成一个“面向人人”的竞赛机制,以大赛促成绩,在真刀真枪的演练中提升所有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

发挥“粉丝效应”,提升职业教育认可度

长期以来,受我国社会文化的影响,职业教育在家长、学生心中的认可度不高。有调查数据显示,在教育类型的选择上,90%以上的家长希望孩子接受正规的普通教育而非职业教育,更有大量的学生表示选择职业教育是因为成绩的不理想,并不是主观的期望。正因如此,技能界一直渴望能够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夺金,这不是金牌至上、比赛至上,而是希望以此激发全社会更加尊重技能人才,吸引更多的青年劳动者愿意学技能,钻研技能,坚持提高技能水平。我们必须承认,当前社会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催生了一个“粉丝社会”,任何事情任何人都可能瞬间集聚大量的粉丝,尤其在“90后”的世界里。此次大赛,“高颜值”代表团等词汇已经引爆网络,获奖后的报道、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各地区政府的高级别迎接和奖励,都使其具备了“粉丝效应”的种种要素。此时,我们不妨再加一把火,加强宣传和奖励,利用“粉丝效应”的余热在年轻人心中点燃崇尚技能的火把,引发家长对孩子多元化成长的认可,引发社会“不唯学历凭能力,崇尚一技之长”的认可。正如世界技能大赛主席谈及大赛的理念时明确表示的,“希望孩子在亲身体验各种职业技能之后,能够对职业教育有更多的兴趣,认识到未来不只有上大学这一条通道”。我想,这才是我们技能大赛应当具备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上一篇:悦纳清风中 自度学径通 下一篇:抢抓发展机遇 培育新兴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