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仫佬族文化对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10-10 06:59:00

广西仫佬族文化对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启示

【摘要】广西仫佬族拥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对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我们应该充分重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师幼民族文化认同感,构建传承民族文化的园本课程体系,加强民族地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共同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学前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努力。

【关键词】广西仫佬族文化;学前教育;民族文化传承

【作者简介】罗竞,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罗之勇,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广西宜州546300

【中图分类号】G127;G6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5-0225-04

广西仫佬族90%聚居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不仅是一个乐于接受先进文化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保持本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和特色的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民族文化,其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和丰富性等明显的特点,在我国民族文化史上可谓是一枝独秀。仫佬族文化是仫佬族儿童成长的文化土壤和摇篮,在仫佬族儿童人格的塑造、智慧的增长、美德的提升、审美能力的提高等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对学前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

学前儿童已经能够认识自我、他人、自然和社会,逐渐形成最初的自我意识和社会交往方式,无时无刻不在受着民族文化的影响。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作为文化传承、交流和融合的重要途径,担负着文化初始教育和民族意识培育的时代重任。可见,民族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学前教育,而学前教育的发展又与民族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民族文化的教育是根与魂的教育,牵动着整个民族的命脉。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从学前儿童开始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我们应该充分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师幼民族文化认同感。构建传承民族文化的园本课程体系,加强民族地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共同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学前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努力。

一、培养师幼民族文化认同感

任何民族都拥有本民族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如广西仫佬族在饮食传统、民居建筑、传统服饰、宗教仪式、民间艺术、节日习俗、口头文学等多方面表现出与汉族迥异的文化特征。这些文化是本民族在多年的生存发展中传承与发扬的,代表了民族的价值观,展示了民族的生命力。因此,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也就是展示民族的价值观与生命力,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学前教育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点,肩负着巨大的时代使命。作为主要的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首先应该挑起重担,重视培养幼儿教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唤起幼儿教师的民族意识与主人翁责任感,使幼儿教师成为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积极传播者,以此引导幼儿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一)唤起幼儿教师的民族意识与主人翁的责任感

学前教育的实施者是幼儿教师。幼儿教师在幼儿的心目中是神圣的,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影响着幼儿,所以,幼儿教师的信仰决定着幼儿的信仰,幼儿教师的行动决定着幼儿的行动。面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缺失与断层,面对脱离民族文化根基的学前教育,我们不得不担心少数民族幼儿的健康成长。在民族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幼儿教师的民族意识与主人翁责任感维系着儿童的成长与民族的发展,幼儿教师应该努力成为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积极传播者。对于广西仫佬族来说,幼儿教师在接受、赏识和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必须首先了解仫佬族的文化传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民族文化传播的主人。肩负着重大的使命,真正为自己所拥有的文化传统感到自豪,用行动发扬和宣传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仫佬族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者也应该重视对幼儿教师民族认同感的培养。在幼儿园掀起仫佬族文化保存教育与传承的热潮,激励幼儿教师开展仫佬族文化的保存教育,传承仫佬族的文化精髓。

(二)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幼儿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其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意识会深深影响幼儿的情感。另外,幼儿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渗透民族文化教育,充分挖掘、利用生活环境中有利的教育资源,充实教育内容,拓宽教育途径,积极为幼儿创设生动、适宜的民族教育环境,创设浓郁的民族文化教育氛围,让幼儿在日常活动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深深地热爱本民族的文化。对于广西仫佬族来说,幼儿教师可以将仫佬族的饮食传统、民居建筑、传统服饰、宗教仪式、民间艺术、节日习俗、口头文学等内容渗透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和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让幼儿时刻感受着仫佬族的风土人情,深切地体会到作为一位仫佬族人的自豪与喜悦,从而对仫佬族文化产生深深的热爱之情。

二、构建传承民族文化的园本课程体系

如果说学前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那么幼儿园就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机构。幼儿园要传承民族文化,必须重视民族文化与课程的整合。幼儿教师要主动地选择和利用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最贴近幼儿生活、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适宜于幼儿学习探究的民族文化资源,构建传承民族文化的园本课程体系。如仫佬族的饮食传统、民居建筑、传统服饰、宗教仪式、民间艺术、节日习俗、口头文学等都是极富民族文化特色,又与幼儿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容易引起幼儿兴趣和适于幼儿探究的。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智慧,开发与构建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园本课程体系。有效引导幼儿学习本民族文化。

(一)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创设体现民族特色的教育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瑞吉欧教育体系把环境称为“第三教育空间”,还有人把环境称为“第三位老师”,目前我们也一致认为环境也是隐性课程。总之,教育环境对幼儿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还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对于仫佬族地区来说,幼儿教师也应该重视环境的教育作用,充分利用仫佬族文化资源,为幼儿的生活与发展创设能体现仫佬族特色的教育环境。

首先。可将主题活动的环境布置为基点创设具有仫佬族特色的教育环境。幼儿教师可以选择仫佬族特色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充分利用室内的门、窗、墙面、走廊、楼梯间和室外的游戏场地等空间布置主题环境,向幼儿展示仫佬族文化特色。比如可以根据主题变化在室内的门、墙面、走廊和楼梯间展示仫佬族的青色服饰、民居建筑、节日风俗、特色小吃、传说故事等图片;在窗台上摆放各种民间的手工艺品;在活动室的一角设置“民俗风情”,陈列各种展示仫佬族特色的物品;在室外的游戏场地展示仫佬族的特色玩具,以供幼儿玩耍。

其次。可将区域活动的场所创建为基点创设具有仫佬族特色的教育环境。区域活动可以作为主题活动内容的补充与延伸。在活动室开辟出展现仫佬族特色的区域,呈现仫佬族民族文化的元素。比如在活动室中可以设置民族工艺区。摆放各种用于制作仫佬族手工艺品的材料和成品图片,以便于幼儿在此进行操作活动,学会制作本民族的手工艺品,培养对民族艺术的兴趣、热爱;可以设置服装表演区,摆放多种多样的仫佬族民间服饰或者制作民间服饰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民间服饰以提高动手能力,然后还可以穿上民族服装进行各种类型的展示与表演。感受民族服饰的美,培养幼儿对民族服饰的欣赏、认同与喜爱之情;可以设置民族美食区,摆放一些特色小吃供幼儿品尝,或者提供一些制作小吃的原材料和制作步骤图。让幼儿学会制作小吃并品尝小吃,感受民族小吃的美味与制作的不易;可以设置阅读区。摆放各种与仫佬族有关的书籍资料,供幼儿欣赏与阅读。

(二)将民族文化融入学前教育,开展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活动

将民族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一种途径就是开展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活动。首先教师可以自主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构建主题网络。在选择主题内容时。教师应该根据小、中、大班的班级特点选择不同的主题,使主题内容能反映仫佬族的民族特色,使得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并呈现本土民族风味。在确定主题的基础上,采用“头脑风暴法”,在一张纸上列出所有与主题相关的内容,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编制放射状的主题网络图。然后,教师再根据主题网络图中的内容定期开展相关的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活动。下面以主题“我们的民族特色”为例。

把“我们的民族特色”作为主题活动,充分利用了仫佬族的民族特色资源,其中传统美食、民间游戏、民间文学、传统节日作为发散的四个维度的亚级主题,在此基础上又设计了具体的教育活动,均与本层级主题内容紧密相关。能体现出仫佬族的民族特色文化,并且涉及了语言、健康、科学、社会、艺术五大领域,有利于资源与活动内容的有机整合。

在此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学习制作和品尝仫佬族的糯饭、辣椒菜、腌酸菜等各种美食:玩有趣的民间游戏“抢粽粑”、“凤凰护蛋”、“烽火球”、“沙中淘金”、“三六九棋”等;欣赏、学习古歌谣、民歌、民间故事等;利用一年的特定节日婆王节、牛魂节、走坡节、灶王节、依饭节等开展特色教育活动,等等,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看、听、闻、尝、做等认识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特色传统文化,掌握社会风俗习惯、规章制度,学会处理日常生活,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道德感、责任感和规则意识等,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使之能更积极和乐观地面对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

三、加强民族地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

2001年5月22日国务院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规定: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目的教育优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一体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仫佬族文化传承方面,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也应该加强合作,这样不仅可以营造传承仫佬族文化的环境氛围,形成良好的仫佬族文化教育的生态系统,而且可以促进幼儿园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在充分发挥教育功能的同时,强化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功能。提升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水平。

(一)加强家园合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此外,“家园配合,使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巩固和发展;同时,使幼儿在家庭获得的经验能够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应用”。幼儿园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邀请家长主动为幼儿园的活动出谋划策;也可以家长开放日和亲子活动的形式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以传统饮食、传统节日、民间游戏、民间文学等受到家长和幼儿欢迎的主题为线索组织活动。活动前。教师应该积极发动家长提供材料;活动中利用家长的特长,向幼儿展示传统美食的制作方法、民间游戏的玩法。给幼儿讲述民间故事,教幼儿民间歌谣等,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家庭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

(二)争取社区支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引导幼儿适当参与社会生活,丰富生活经验;发展社会性”,“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园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务”。

幼儿园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争取社区的支持与合作。首先,教师可以结合主题活动或借助传统节日的氛围组织一些与社区的联谊活动,带领幼儿走进社区,让幼儿参与社区的民族文化活动。比如在依饭节的时候,教师带领幼儿参与社区组织的依饭节活动。让幼儿感受节日的气氛,了解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获得自我认同和民族认同;组织幼儿去民族风味馆品尝民族特色菜,请厨师介绍特色菜的由来和制作方法,新身感受本民族传统饮食文化。其次,教师还可以邀请具有特长的社区成员走进幼儿园。传授有关的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例如,把擅长唱民歌、讲民间故事、玩烽火球、下三六九棋等的民间艺人请到幼儿园做表演,并请他们教幼儿歌唱与演练节目,和幼儿一起开展具有民间特色和趣味性的活动等。

上一篇:个人、社群与社会的双重互动 下一篇:发达国家多元创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