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宿者 第2期

时间:2022-10-10 06:48:53

一夜之间,在农民工刘红卫因饥寒交迫和疾病缠身而死去的高架桥下,摆上了花盆。这些花盆和郑州市中州大道高架桥下另一些路段搭建的铁栅栏一样,都是为了挡住在桥下露宿的人。

一位在路边等活儿的农民工说,自己并非无家可归。尽管郑州的气温已经降至零度以下,但因为附近不分昼夜都有货车需要卸货,所以工友们宁愿露宿桥下,这样更容易找到活儿干。

正值隆冬,极寒天气将屋内屋外分成两个世界,也将露宿街头农民工的处境呈现在人们眼前。

然而,一周多以前,“穿制服的人”没收了他们的被子,对他们进行驱赶。理由听起来倒是暖洋洋的——“关注农民工生命健康,天气寒冷,桥下不宜露宿。”

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也被写上大红条幅,悬挂于中州大道高架桥下的不少路口。一些条幅上还附上了“求助电话”。

但问题也显露无遗:谁会主动拨打这些号码?

许多媒体调查和走访都发现,绝大多数露宿者不愿意去救助站避寒。有的出于生活习惯的考虑,有的则是抵触政府部门,有的压根儿不知道什么叫做救助。但如果因此而用花盆占据他们栖身的桥洞,用铁栅挡住他们谋生的道路,用强行驱赶限制他们的自主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刚性救助”无疑剥夺了他们最后的立足之地。

说起来,街头露宿者的构成确实复杂,有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有职业乞讨者,也有迫于生计或遭遇突发性困难的人。

根据现行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露宿的农民工并不属于救助对象,而一些职业乞讨者,又并不需要接受救助。这个“管理办法”处在一个“无明确救助对象”的尴尬境地。

眼下,能就事论事的只剩下伦理和道义。

在零下三十摄氏度的长春,一家位于公交车站旁的药店贴出告示,邀请等车的市民进店避寒,并免费提供热水。在飘着大雪的西安,几位的哥自发购买棉衣和食物,在立交桥下分给瑟瑟发抖的露宿者。

这些温暖的馈赠并没有界定“救助对象”,更没有受到任何政策的束缚,初衷也许就是最简单的感同身受:在严寒面前,所有人都一样,会冷,会饿,会生病,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反观那些自称根据“自愿原则”无法施救,所以总在等待电话响起,甚至设置栅栏的做法,不得不说令人感到心寒。

比起人们零散而自发的努力,我们更期待制度的支撑。

也许救助站环境能够更加尊重个人习惯,也许救助对象范围能够更加完整,也许人们在坚持露宿时能获得一顿热汤饭,也许劳务市场能更加规范,也许户籍制度不再成为限制,也许进城打工者也能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如今唯一确定的是,那些被放置在桥下的数百盆三色堇和羽衣甘蓝,即使是耐寒的植物,也撑不过几个极寒的冬日。摆放它们的人没有在意,它们的生命是否正在被忽略?正如忽略了这个城市最渴望温暖与平等的一群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选自环球网,标题有改动】

上一篇:“冲喜式应对” 下一篇:春节招工季,用工心不 “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