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漏补缺 相机突破

时间:2022-10-10 06:20:37

查漏补缺 相机突破

在二模考试以后,高三语文复习已接近尾声。同学们的语文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对高考语文试卷的各个板块的能力要求有了具体且真切的了解,对自己的语文能力存在的缺陷也比较清楚。怎样利用考前一个月的时间,查漏补缺,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应试能力,是每个同学都必须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考前一个月,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功课。

一、 完善知识网络,加长“短板”所在。

《考试说明》把语文高考内容分为必考内容和加考内容。必考内容又分为“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四个部分,加考内容分为“文言文阅读”“名著名篇阅读”和“文本要点归纳、分析和鉴赏”,每个部分又有若干考点成,从而构成了高考语文的知识网络。例如“语言文字运用”涉及识记、表达应用两个方面,其中识记主要考查语音和字形,表达应用涉及7个考点,内容庞杂。虽然江苏卷在这部分只呈现四道试题,采用考点轮换呈现的方式来进行考查,但考生复习时必须要完整掌握这部分的所有内容。

通过一、二轮复习,同学们已经构建了高考语文的知识网络,只是在某些知识链条上还有脱节的地方,这些地方如果不加以补救和完善,就有可能在高考中失分。例如有些同学做南通市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成语题时就出错了,“横亘在我国西北部新疆和青海间的昆仑山有着‘万山之祖’的美誉,它高耸挺拔,龙飞凤舞,生态环境独特,自然景色壮观。”“龙飞凤舞” 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很多同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认为它用错了而作了错误的选择。

所以,在最后冲刺阶段,同学们要对那些有多种用法的成语进行系统整理,如

灯红酒绿,既可形容都市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又可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又如斯文扫地,既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也指文人自甘堕落;再如赤膊上阵,比喻不顾一切猛打猛冲的作风,也比喻坏人公开出来做坏事。通过系统整理,再遇到此类成语就不会犯错了。

二、 增强得分意识,突破重点难点。

在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中,古文翻译、古诗鉴赏、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探究题,一直是同学们公认的重点和难点,这些试题对能力要求高,得分不易,失分很容易,这与高考的选拔性特点有关。在最后冲刺阶段,如果把自己多次考试错误率较高的试题进行比较分析,找到失误的共性原因,然后找一些相关的试题再练习,练习过程中注意克服原来的毛病,就一定能提高得分率。

不少同学在文言文翻译中总是失分严重,这就要分析自己失分的原因,是关键的实词没有正确翻译,还是对句意的理解有偏差;是没有注意文言句式,还是没有把句子放到上下文中去理解。例如上学期泰州期末卷“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一句,如果没有注意到句中的定语后置句“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和介词“于”的省略,翻译时就会出错。

同学们在复习时

要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做适量的文言文翻译训练,在训练中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逐字逐句仔细研读,联系具体语境理解句意,翻译时力争做到字字落实,并且注意句子的特点和语气,文言文翻译的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探究题,是近年才出现的新题型。不少学校从老师到学生都很害怕探究题,答题时往往不问就里,胡答一气,因而得分很低。纵观江苏2008年新高考以来的探究题,考查的角度还是立足于文本。2008年探究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这是要求同学们就作者的创作意图展开探究。2009年的探究题: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这道探究题是建立在对全文思路的理解上的,只是在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我们要坚信:探究题是对文本的探究,是以对文本的深度阅读为基础的。探究的能力是建立在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基础之上的,只有认真阅读分析文本材料,读懂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再去答题才能做到切合题意。南通市第一次模拟考试文学类文本的探究题如下:本文写了水乡生活的几个片断,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这篇题为《水乡的日子》的散文,主要写了以往的日子里水乡留给自己的美好记忆,而这些美好的东西――水、水鸟、芦苇、儿时的生活都已随风飘逝,作者满怀深情地把自己的记忆呈现出来,其中蕴含的深意应该是比较丰富的:亲近自然,生命有所滋养,心灵得以纯洁,生活富有希望。要敬畏生命、学会感恩,并与自然和谐相处。传统文化令生活富有情趣,应加以保护和传承。如果能够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等角度进行思考,文章的深刻意蕴也就不难把握。

三、 强化思维训练,提高审题能力。

作文是语文试卷中占分最多的一道题,可谓半壁江山。如果高考作文写砸了,就意味着当年高考的失败。因此,考前一个月仍然要高度重视写作的思维训练和材料积累。纵观学校的作文教学,老师对“怎样写”指导得比较多,而对“写什么”却缺少具体有力的指导。究其原因,“写什么”主要取决于学生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如果一个高三学生对现实生活很不熟悉,对社会热点一无所知,他肯定写不出立意深刻,选材丰富的好文章来。

在临考前一个月,同学们要每周找几道作文题进行审题立意训练。审题的过程,是一个辨析、思考和判断的过程。江苏的高考作文题,是带提示语的命题作文。拿到一个作文题,先把提示语与题面的意思看懂;接着分析具体内容,看看提示语中各部分之间存在哪些内在联系,如主要与次要、整体与个别、正面与侧面、重点与支点等等;然后辨析题目的寓意,看看题目究竟有哪些含义,可以有哪些不同的理解,重点是一般意义与特定意义、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隐含意义与言外之意、比喻义与本体义等等;最后在各种不同理解和归纳的基础上,提炼出题目本身应有的本质性含义,据此确定文章的立意。

例如南通市第一次模拟考试作文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德修炼始于点滴,走好第一步才能奠定人生的基石;智能发展重在探索,迈出第一步才能呈现预约的精彩;梦想成真贵在创新,尝试第一步才能做到出发就会到达……前行之路沟沟坎坎,走稳自己第一步,才能走好今后每一步。

请以“第一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该题的提示语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总领全段,强调迈出“第一步”的重要;接着从道德修炼、智能发展和追寻梦想三个角度列举“第一步”的重要性;省略号表明可以列举的方面还有很多,提醒同学们可以写作的角度还有很多。后面一句说明前行道路的曲折,必须走稳第一步,有了良好的开端,才能走好以后的路。

“第一步”有哪些含义呢?按常识来理解,可以是幼儿开始学步,也可以是每天下床开始走路,也可以是伤残后重新走路……如果把这些写入作文,意义不是很大。但如果把“第一步”理解为“第一次做某项比较特殊的有深远意义的事情”,那么可写的事情就很多很多。如第一次替母亲洗脚,第一次向父亲道歉,第一次到社区做义工,第一次利用暑假为挣学费而去打工……思路一打开,选材就会丰富多彩。如果要写议论文,就可以从那些创业成功的人士、科研取得突破的科学家是如何走好第一步中概括出论点来,如创立新东方的俞敏洪弃教创业的艰辛,提炼出论点:超越自我才能走好第一步。

在临近高考的最后一个月中,如果坚持每周进行多次审题立意训练,思维就会越来越活跃,思路就会越来越广阔,高考时就会成竹在胸,胜券在握。

四、 重视回归课本,加强限时训练。

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语文复习应重视回归课本,加强限时训练。在经过三轮复习后,最后时段的重点不在于知识的细节,而在于梳理和模拟训练。这段时间,同学们应多抽时间看课本,要求背诵的篇目一定要再巩固,不要以为已经会背了就搁置不管,因为记忆是要不断巩固才牢靠的。回归教材,应抓大放小,着重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学常识部分,重点是看有关作品和作家的信息;二是回顾必修教材,熟悉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20个人文主题,积累写作素材,增强高考作文的人文内涵。

为了提高应试能力,这段时间经常要进行模拟训练。每次训练,同学们要有意识地合理分配考试时间。如做一道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可限制在20分钟以内完成,每次作文至少要留下60分钟。如果不做作文,整套试卷应限制在90分钟内完成。通过这样的限时训练,可以训练答题的整合能力,到高考时就会不慌不忙,应付自如。

(海门市教研室 陈永平提供)

上一篇:The Devil Wears Prada 下一篇:语言文字运用冲刺训练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