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资源利用

时间:2022-10-10 05:12:19

学校教育资源利用

中小学教育资源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范畴,是中小学各项事业得以高效率运行的各类资源的总和,既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资源(或硬资源),也包括思想、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校园文化等无形资源(或软资源)。其资源的多寡、优劣和使用效率、效益以及分布状况,是中小学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随着我国中小学扩招和中小学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中小学教育资源作为一种有限的经济资源,如何优化配置越来越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在国家中小学教育财政支出比例既定的情况下,中小学教育资源能否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是否合理,本文试从经济学观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中小学教育资源利用率的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中小学在计划经济体制和财政拨款投入的机制下,存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尽合理、资产利用率不中小学现象,已经不能适应中小学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中小学招生规模和发展速度增长过快,办学资源短缺

近几年,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虽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总体上看,仍然比较落后。全国普通中小学本专科招生从1998年的108.36万增至2005年的724.44万人,增幅达568%;在校本专科生从1998年的340.87万到2005年的2500万人,增幅达633%;在校研究生从1998年的19.89万到2005年的110.47万人,增幅455%,中小学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资料来源:教育部发展规划司1998至2005年教育统计报告)。由于连续几年的扩招,全国在校生规模翻番,使得办学的物质条件全面趋紧,大多数学校的教学、实验、研究及其配套设施全面紧张,有的严重短缺。

(二)中小学发展定位错误,效益观念淡簿

新的历史时期给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立足现在,规划未来,抓住机遇,抢占先机,是各中小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小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评价标准不仅仅是占地面积大、学生人数多。我们的目标是建“一流大学”而不是建“一流大的大学”,学科方向、科研成果、学术水平才是中小学真正的标志。现在很多中小学对未来的发展更多地注重规模,存在着盲目攀比心理。许多中小学在利用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潜力方面稍显不足,中小学学校的智力资源和科研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科学技术商品化的孵化器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许多校办企业和中小学科研优势及智力资源尚未有机结合。这一方面限制了中小学的发展,同时也造成无形资产的隐形流失。

(三)中小学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一方面存在着投入不足,另一方面也存在教育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比如,有的中小学一面购进大量的仪器设备,而另一面却有相当数量的仪器设备闲置或利用率低下,甚至提前报废。这些仪器设备并非都已过时,没有了使用价值,而是盲目追求高配置及计划不周造成的结果。这是一种隐性的资源浪费,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同时,由于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我国中小学大都按产品设专业,按行业按地区设大专院校,致使我们这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中小学数量过量,规模过小,生师比偏低。虽然近几年该比例呈上升趋势,但仍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小学扩招以后,热门专业往往一哄而上,毫无顾及自身的办学条件,如会计学、计算机等专业,几乎各类中小学均开设有此专业。这种违背中小学教育自身规律的短期行为,导致了严重低水平的重复,造成该类人才的供过于求,从而造成隐形的教育经费浪费与使用效率的下降。此外,一些中小学由于多校区办学,各校区办学功能划分不合理,造成重复建设,办学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运行成本明显加大。

面对有限的教育投入,如何进一步优化配置中小学教育资源,努力提高中小学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力求用尽可能少的投入培养出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以不断提高办学的效益,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二、中小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分析

优化教育资源,就是提高办学效益。中小学办学效益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中小学办学的社会效益,另一个是中小学办学的经济效益。必须在坚持中小学办学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努力提高中小学办学的经济效益。所谓经济效益,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同取得的有效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关系。讲究经济效益就是用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取得尽量多的有用成果。如果将经济学中的经济效益的概念延用到中小学教育领域,则中小学办学的经济效益,首先应该是中小学的教育投入与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这里的教育投入主要体现在中小学办学过程中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使用和耗费上;教育产出则体现为中小学学生接受中小学教育之后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和中小学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

在经济学中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总效用最大化规律。总效用是指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或多种物品所得到的效用总和,边际效用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物品消费所能得到的效用。据此可以认为,教育资源使用的边际效用就是指中小学办学过程中教育资源在某一方面的投入(消耗)每增加“一个单位”(如每万元)时所引起的效用增量;教育资源使用的总效用则为中小学办学过程中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等各方面的消耗形成的效用总和。可以用数学语言表达如下:令x——教育资源的投入量,Ui——教育资源在第i方面投入后产生的效用,U——教育投入产生的总效用。则有:

教育资源在第i方面投入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随着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满足程度(总效用)会以越来越缓慢的速度增加,但所增加的效用(边际效用)在递减。而教育资源使用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即指中小学在办学过程中,教育资源在某一个方面的投入量增加以后,虽然在这一方面的效用和总效用均会有所增加,但在这一方面的边际效用将随着教育资源的投入而逐渐降低。

总效用最大化规律,其基本条件是符合等边际准则。等边际准则是消费者在收入固定和他面临着各种物品的市场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当花费在任何一种物品上的每一元钱所得到的边际效用等于花费在其它任何一种物品上的每一元钱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时,该消费者得到的效用最大。据此,教育资源使用总效用最大化,就是在中小学办学所需投入的各方

面教育资源所产生的边际效用应当相等。

根据经济学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效用最大化规律,中小学优化配置有限教育资源时,应做到:教育资源在用于中小学办学过程中需要投入某一方面时,不仅要看投入是否形成效用,还应当重视其边际效用;依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对任何一个方面的投入过程中,都要及时将边际效用与其它方面的边际效用加以比较,并适时地将投入转向边际效用较大的其它方面,以提高投入效益,最终使办学效益最大化。

三、中小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现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教育资源是中小学谋求发展的基础,一个学校的教育资源存量大小以及配置和运行质量,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和效益,要使中小学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必须高度重视中小学学科专业结构同经济建设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适应的问题。真正做到适销对路,避免宝贵的教育资源的浪费,防止资源短缺与剩余并存的现象发生,避免人才的积压和浪费。中小学学校要积极发展社会和经济建设需要的新兴学科,高度重视发展带有前瞻性、能够引导新兴产业发展的学科;要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面对不同层次类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中小学要找准位置,突出重点,使中小学学科专业能够积极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结构,形成学科专业结构整体性优化。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改革中小学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是中小学最重要的办学资源,必须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要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制定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激励政策,改革分配制度,较大幅度地向教学、科研骨干倾斜,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按事企分开的原则,加快后勤和校办企业改制进程,分离和分流富余人员,逐步扭转中小学普遍存在的行政和后勤人员严重超编的现象,使中小学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与教学科研密切相关的活动中去。

(三)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中小学的校舍、教室、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是学校的重要资源,是学校从事教学、科研最直接的物质基础和保证。首先是建立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中小学应根据物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采取固定资源和共享资源相结合的配置方法。摒弃部门所有制,改变各部门小而全的状况,减少重复购置,打破过去封闭的管理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其次是提高物质资源的利用率,中小学要充分发挥物质资源的空间效益和时间效益,把中小学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在保证教学科研的前提下,把学校的教室、实验室、计算机房等大型仪器设备、图书馆和体育设施,实行对外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服务当地经济、促进社会发展,努力实现“双赢”

目前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相当紧张,这就要求中小学要争取利用更多的途径去拓展教育经费的来源。其中中小学科研课题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争取当地政府、企业界的支持不失为一个良策。中小学应采取具体措施,大力支持教师开展与社会发展问题相关的应用社会科学的研究,为当地政府出谋划策,为企业的生产、管理提供咨询,为企业的教育培训提供服务,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革新,从而使中小学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并以此得到当地政府和企业界的资金支持。这样,不仅使人才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而且使中小学教育不断把握时代脉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获得发展,实现“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周复,施建军等.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余新.论我国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教育与经济,2006(2)

上一篇:应用型财会实践教学 下一篇:学校开展综合实践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