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看花文化游

时间:2022-10-10 04:35:09

雾里看花文化游

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一个在中国随处可见可闻的名词,但现实中的状况常让人疑窦丛生:不管人迹罕至的深山还是游人如织的胜地,都挂起了文化旅游的大旗;不管一无所有的荒漠还是一应俱全的景区,都号称文化旅游的基地。文化旅游,真的是哪儿都可办?真的是这么随便办?真的有这么多人喜欢吗?中国的文化旅游真的就有特色?在旅游业已经成为诸多地方第三产业的龙头和文化遗产在环境保护中地位日趋重要的今天,即便只以文化遗产保护的名义来看,这些问题也非问不可。

文化游不啻为一种新的发展路线,可是由于之前发展的缓慢以及管理制度上的滞后,让这项产业在很多地方漏洞百出:黑景点、黑导游、黑旅行社,不堪重负的景区、永远跟不上脚步的景点服务业、一直在破败和崭新之间徘徊的“文物古迹”……

究竟应该如何发展文化旅游?又如何将文化内涵通过合理而有效的手段融入有限的旅途中?

自古以来,国人就有“揭竿而起”的“传统”――“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若要从此过,留下买路财”,而今这种绿林好汉打家劫舍的“豪言”,在那些打着政府旗号的“景区管理者”那里又时隐时现。对此,我们实在是没什么办法。至于把当地百姓圈起来收钱放人参观的“动物园”式开发,只好姑且当它是景区人民的幽默,莞尔一笑而已。

严格来说,我认为我国现在只有旅行而没有旅游,或者说只有“行”而没有“游”。绝大多数人理解的旅游,对该如何深入地投入当地生活、浸染性情,并无太多关心。那些可以加深感受、铭刻记忆和增强体验的过程,往往被很多人视为麻烦和负累。

观光式旅游也有好处:直接明了,快速简捷,但这种模式一成不变地移用到所有旅游开发模式上,就有很大问题――据说,在贵州凯里,游客一到,村委会就要求全村男女老少都穿上搁置多年的传统服装“接客”。至于各种“民俗表演”,当地各旅游景区也都有自己并不新鲜的招数……

而从历史陈迹里寻根问底、生搬硬套地把“棺材里的僵尸”都搬出来包装一番,以满足游客自己也不甚了了的猎奇心理,也是开发商惯用的手段,让本该成为主体的文化体验演变成服从于开发者经济需求的工具和托儿,实在是本末倒置。

作为服务于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旅游活动,应该更多建立在人们好奇与探索的基础上,旅行首先应该是一种文化行为,然后才是经济行为,而引发旅行的直接因素是文化差异性。负责任的旅行者和开发者,都应该尽最大努力去保护这一差异而非抹煞它。可惜,我们总是悲哀地看到,在J省或S省,除了油菜花和杜鹃花的差别,在旅行方式和文化上,已经体验不到任何差异――看起来,排着队给景点开发商送钱的旅游,我们还得忍受很长一段时间。

在现阶段的我国,大众对旅游的认识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旅游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对前三者要求较高,一句话,玩得要舒服、不累。而在舒服游客的同时,旅游公司就会因为消费的项目多了基数大了总的利润额也提高了,这是一件双方皆大欢喜的事情。有了这样的心理,自然大家都用发展大众旅游的观念和方法来发展所谓文化旅游,只看经济指标。结果,文化旅游就被某些地方当成了一种卖点,一种市场营销策略,现实中的文化旅游幌子和文化旅游实质变成了两张皮:名义上是都搞文化旅游,实际上搞的都是绝对不文化的旅游。

尽管文化旅游是在人们对传统旅游反思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反思的结果并非用文化旅游替代传统旅游,而是发展起了一种特殊地域上适合特殊受众的特殊旅游。这就决定了文化旅游不仅当不成第三产业的龙头,对大多数地区来说也当不成旅游业的龙头。

然而,这种冒牌文化旅游的危害甚至大于传统旅游:尽管旅游业的开发者总在说旅游业是资源节约型产业,是无烟工业,对环境影响较小,但能够开发旅游业的地方往往是对环境变化异常苛刻和敏感的地方。正因为旅游业对各种保护地破坏的隐蔽性,才使得恰恰是看起来对环境破坏最小的产业,却最有条件和可能成为保护地最大的杀手。

尽管目前的文化旅游有“挂羊头卖狗肉”现象,但就旅游本身而言,不存在发展与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和管理的问题。这是因为比起其它的资源利用方式,文化旅游应当是我国文化型旅游地的最佳发展策略。

对于旅游开发商而言,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性体现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上,在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的适度开发,在科学的开发规划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旅游是一个利用资源的产业,除了自然资源,伴生的文化资源也是产生旅游需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单纯的利用自然资源,除了容易造成资源破坏或者不好保护外,也难以刺激旅客多层次多角度长时间高强度消费,难以提高整个旅游产业的产出。所以,为了保护,也为了产业的效益,深挖文化资源是搞好当地旅游的重要方向。像云南的迪庆,本来资源优势并不明显,就是巧妙利用了香格里拉的概念,将资源重新包装,在没有多少人为改造的情况下办成了环境友好型旅游地。

体现保护性在实施起来具有可操作性:只要完善法规、加强监管和正确引导旅游者就可以了,真正困难的是文化旅游的专业性。对旅游商而言,专业性意味着旅游开发的前、中、后期都要有科学理念,而这又需要地方政府制定完备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旅游开发法规及管理办法并依法规划和监管。对旅游者而言,从简单的“观光式”旅游发展到以体验探究感悟为主线、以感受文化文明为准绳的文化旅游,可能同样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正因为此,将加强文化旅游专业性的能力建设放在第一位才是在中国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特色。

上一篇:中国与俄罗斯新闻改革之比较 下一篇:古村落开发:别让伪文化破坏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