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付珍:山区留守儿童“圆梦人”

时间:2022-10-10 03:55:18

汪付珍:山区留守儿童“圆梦人”

从教30年,汪付珍把全部精力放在留守儿童身上,成为麻山地区近千名学生的“临时家长”。她建立农村寄宿制小学,给予留守儿童家庭温暖;她探索“全面教学”模式,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早上6时许,天刚蒙蒙亮,50岁的汪付珍从沙发上起来,简单洗漱后,赶紧去食堂查看学生的早餐。

7时许,她到学生宿舍楼下,吹了几声哨子,提着嗓子喊:“孩子们,起床啦!”

10分钟后,安静的校园里响起了歌声:“千岛湖畔,桃李芬芳。美丽的校园,沐浴温暖阳光。孩子像树苗,辛勤浇灌,蓓蕾绽放。”

这是汪付珍自己填写的歌词,写出了她毕生的梦想。

以学校为家,以办公室的沙发为床,她成为麻山地区近千名留守儿童的“临时家长”。

一个人改变一所学校

汪付珍是黔南州罗甸县第四小学的校长,出生在四川,儿时随父母来到贵州生活。

小时候,父母在工地打工,一家人挤在板房里。“他们没有上过学堂,拼命挣钱的目的就是支持我读书。”汪付珍被家人寄予厚望。

在罗甸县,像汪付珍这样幸运的农村孩子并不多,大多数贫穷家庭无法供子女上学。

上初中时,汪付珍就有了当老师的梦想,立志让山区的孩子接受教育。1987年,从师范院校毕业后,汪付珍原本可以和父母回四川,但她选择了留下,在罗甸县和平小学当了一名代课老师。

和平小学是一所民办学校,位置偏僻,水电不通,教学设施简陋,共100名学生,只有两位老师。到校后的第二个学期,汪付珍便提议搬迁学校。

“搬到交通方便的河岸边,附近山区的孩子都可以来上学。”为了说服村民,汪付珍挨家挨户登门造访,耐心讲解学校的发展规划。

村民被她的执着和热情感动了,积极帮助学校搬迁,肩扛马拉,还分文不取。“花80元就搬了一所学校,这让我很感动。”汪付珍回忆说,这80元还是学校主动用来购买草料的费用。

搬迁后两年,就读学生一度上升至300多名。经当地教育部门同意,和平小学更名为龙坪镇第四小学,由民办变为公办。

汪付珍走遍了学校教学区域内的大小村寨,了解到很多情况。“许多偏远村寨的村民不愿意让女儿上学,让我感到很心痛。”她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更多的山区儿童上学读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年,龙坪镇第四小学覆盖的片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0%。

2003年,汪付珍又一次大胆创新,向主管部门申请,把学校建成寄宿制学校。“有的孩子从家到学校,单程要走3个小时,天不亮就得出门,既不方便也不安全。”

在项目批复下来之前,汪付珍就发动其他老师在教学楼的后墙处搭建了简易的学生宿舍和厨房。

“当地村民的支持是我的动力。”汪付珍说,村民自发到小河岸边拉来石砂,仅用3天时间,就铺平了校园、铺好了进入学校的步道。

2010年,新校舍建成,学校有了整洁宽广的体育场、崭新的现代化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和学生食堂。

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就读学生越来越多,边远乡镇的留守儿童纷纷前来报名。这些孩子,父母大多外出务工,对他们而言,住校是最好的选择。

2012年,龙坪镇第四小学升为县级小学,更名为罗甸县第四小学,汪付珍任校长。

为留守儿童建立家园

罗甸县第四小学目前有1000余名学生,80%以上是的留守儿童,这部分孩子吃住都在学校。

每天清晨,孩子们在欢快的校歌中起床,他们的早餐有馒头、稀饭、鸡蛋和牛奶。

二年级学生郭丽丽住在板庚乡五星村,父母在外打工,家里只剩她和奶奶相依为命。

丽丽说,转学来到罗甸县第四小学后,可以在学校吃三餐,住在学生宿舍也很安逸。

住校的800多名孩子,几乎都是丽丽这样的留守儿童。汪付珍和老师们除了上课,还要负责孩子们的生活起居。

“一开始,这些孩子都不会照顾自己,晚上还有尿床的,老师费了很多心。”汪付珍说,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生活能力,每学期的前一个星期专门用来进行“生活培训”,比如叠被子、刷牙、洗衣服等等。

“这种环境,有种大学生活的感觉。”三年级一班的班主任陈霞指着干净整洁的学生宿舍说。每间宿舍住6―8名学生,配有洗手间、阳台、洗漱池。

陈霞的家在县城,虽然从学校到家里只需半个小时,但她很少回家。她向学校申请了一间宿舍,住了下来。“住校的孩子太多,安全问题始终放心不下,万一有孩子晚上生病,住在学校也好照顾。”

住校照看孩子,学校没有硬性要求,也没有额外补贴,但和陈霞一样,很多老师都在坚持。

“我们是被汪校长感染的,她都50岁了,还经常睡在办公室,我们年轻老师应该向她学习。”陈霞认为,教师的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而“汪校长能够激发这种精神”。

在汪付珍的办公室里,脸盆、毛巾等生活用品排放在墙角,破旧的沙发上放着一个乌龟样的靠枕。“学生家长送的,说是我像老龟一样,能够坚持不懈、克服困难。”

让孩子接受“全面教育”

下午第二节课后,大部分孩子留在学校,或是去球场打球,或是去舞蹈室学舞蹈。

四年级学生张全来学习的是书法,在老师的辅导下,他一笔一划地写下“德艺双馨”四个字。

汪付珍称这为“第二课堂”,有音乐、舞蹈、绘画、书法、象棋等12个大项28个小项。

学生每月自愿选择一个项目学习,每天下午第二节课后,有专门的老师教课。一个月满后,可以选择其他项目。

这是汪付珍自己探索的一种教学模式,被誉为“全面教育”模式,吸引了来自北京、福建、贵阳等省内外的小学参访学习。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汪付珍这样诠释她的“全面教育”,总结来说就四个字:“严、细、实、精”。

“我们强调教育的整体性、全面性、全程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在做人、心智、特长、体魄等各个方面得到健全、均衡的发展,才会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汪付珍说。

为了推进“全面教育”模式,学校每年都会对新生进行特长调查。上学期,在进行新生特长问卷调查时,刚转来的三年级学生周琴交了白卷,刚好被汪付珍看到。

“你的个性特长栏怎么空着没填呢?”汪付珍走到孩子身边轻声问。

“我不知道我的个性特长是什么,在家喜欢学妈妈唱山歌,这算不算?”孩子红着脸小声说。

“当然算了,我们学校有合唱团,你感兴趣可以选择这个项目。”汪付珍鼓励她。

周琴加入了合唱团,成了合唱团的领唱,在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全县歌唱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我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优秀的群体,而不是少数拔尖的学生。”汪付珍说,让学生拥有开放的胸怀、高雅的情趣、高尚的情操,是她一生的梦想。

对话汪付珍:

记 者:今年的“五一”劳动节,你被评为“贵州省先进工作者”。荣誉在肩,是否感到有压力?

汪付珍:压力也有,但更多的是动力。扶贫先扶智,贵州省近年来很重视扶贫开发,正因为有各方面的扶持,农村教育才有这么大的改善,作为老师、校长,我也要更加努力,更好地照顾学生。

记 者:现在,你还想为学生做些什么?

汪付珍:我还有10年才退休,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希望我们学校的教育精神和教学模式一直保持下去,不断完善,我也希望把“全面教育”的模式推广出去,让更多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责任编辑/姚 远)

上一篇:教改之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下一篇:水城县“四精战略”引领“大旅游”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