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希夫林

时间:2022-10-10 03:53:05

安德烈·希夫林(André Schiffrin)名扬美国乃至世界出版界,但他为更广大读者所知晓则源于1990年3月美国知识界的一场风波。

新上任的兰登书屋集团首席执行官、意大利人阿尔贝托·维塔莱,以连年亏损和政治倾向为由,炒了旗下众神殿出版社总编辑希夫林的鱿鱼。维塔莱认为,众神殿的许多作品根本无人问津,以至于年亏300万美元。但他没想到,此举很快在大西洋两岸的文学、出版和新闻界,引发一场持续多日的抗议。

300多位作家——包括阿瑟·米勒、威廉·斯泰伦、冯内古特、E.L.多克托罗——发表联名公开信,抗议资方以商业利益和政治观点侵犯出版自由。作者们甚至集体到兰登书屋总部,“围观”这位有金融界和商学院背景的新老板。

希夫林与兰登资方的矛盾并非偶然。作为出版界古老传统的捍卫者,希夫林乐于冒险,不惧经济损失,更不愿在有价值的图书与金钱收益之间做出妥协和取舍。凭借这样的执著,他大批引进作家和知识分子的作品,他推出的作家构成一张长长的辉煌名单——萨特、波伏瓦、汉娜·阿伦特、乔姆斯基、霍布斯鲍姆、萨义德。

安德烈·希夫林,1935年6月14日出生在法国巴黎。在他5周岁生日那天,德国人进入巴黎,很快开始在一些重点文化机构清除犹太人。作为伽利玛出版社仅有的两名犹太人之一,他的父亲雅克·希夫林遭到解雇。

在欧美出版史上,希夫林这个名字与七星文库、众神殿出版社、新出版社联系在一起。雅克·希夫林是法国著名的七星文库创始人。七星文库出版社以合理的价格、小开本精装形式出版经典作家全集。这种全新的出版形式获得巨大成功。

1940年8月,犹太人在法国的处境每况愈下,通过纪德帮助,希夫林一家流亡纽约。几年后,雅克·希夫林加入由流亡的德国犹太出版人库特·沃尔夫新成立的众神殿出版社,将众多欧洲作家介绍给美国读者,其中包括君特·格拉斯、帕斯捷尔纳克等。

雅克·希夫林于1950年英年早逝,安德烈·希夫林才15岁。他相继在耶鲁大学和剑桥大学完成大学本科与硕士学业,在剑桥时还担任该校学生文学杂志《格兰塔》主编。受家庭影响,希夫林在耶鲁大学念书期间,就到出版社打暑期工,渐渐熟悉出版业流程,后来也常去众神殿出版社帮忙。

1961年,兰登书屋收购了当时因为股权纠纷而风雨飘摇的众神殿。兰登创始人贝内特·瑟夫决定启用新人掌舵。当时26岁的安德烈·希夫林临危受命,来到父亲多年前工作过的出版社。1962年,希夫林编辑出版了他进入众神殿的第一本畅销书——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

安德烈·希夫林在最好的年纪登上了最好的舞台。当时,众神殿出版的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也已成为畅销书,电影的成功更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单是《日瓦戈医生》的现代文库“巨人”版和平装版,就为兰登收回了收购众神殿全部投入的一半。而兰登书屋给予的宽松、独立的出版定位,令安德烈如鱼得水。

但是美国出版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80年代末发生了影响至今的深刻变化。征收遗产税的法律规定,客观上阻碍了家族企业的延续发展,而以资本为驱动的跨国传媒集团也在英美大众出版业陷入经济危机之时,大举收购独立出版社。短短20多年,兰登书屋三易其手。资本对安德烈·希夫林这样专注于图书文化、学术价值的出版人日益丧失耐心。

1990年,兰登书屋新任首席执行官阿尔贝托·维塔莱找到希夫林,要求他报年度预算,并要砍掉三分之二的书目,编辑部也要缩减30人。安德烈一口回绝。他被解雇,十多位编辑在几个月内相继辞职。兰登书屋的著名作家E.L.多克托罗在美国全国书评人协会的颁奖仪式上公开声援安德烈·希夫林,指责兰登书屋此举“也是一种文学审查”。

希夫林最终平静地离开。度过短暂苦闷,他开始再创业,两年后便筹集到足够资金,创建起“新出版社”,过去众神殿的大部分作者也追随而来。

该社定位与众不同,是一家以“公众利益”为核心的非营利性出版机构。他向福特基金会和其他社会团体、个人募款,出版收入反哺那些市场小众但有价值的书籍。新出版社以每年推出50本书的规模成功运作至今。

希夫林坚信,图书的价值不能用金钱上的直接收益衡量,他更期望通过出版机构的工作,让真正优秀的作品生产出来,并对社会与文化产生持续影响。同时,他也对出版业的一些趋势充满忧虑,比如对广告和利润的至上追求。

在其2000年出版的回忆录中,希夫林写道:“今天许多图书变成了大众传媒的附庸,提供浅层次娱乐,还向读者许诺一切都是最好的。由此对各种思想的严格控制超出一个自由社会中任何人的想象。”

作者为出版从业者

上一篇:张艺谋“超生门” 下一篇: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口腔医学本科生综合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