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粮食生产工作意见

时间:2022-10-10 01:57:53

度粮食生产工作意见

为贯彻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种养结合”的粮食生产工作指导方针,2016年县粮食种植面积继续稳定在230万亩以上,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加大行政推动力度,促进适度规模种植,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减少农业投入品使用量,实现“稳面积、转方式、提品质、创品牌、增效益”的发展目标。

一、挖掘粮食产能,实现藏粮于地

(一)开展耕地保护,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严守耕地红线,深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加大推广商品有机肥施用、秸秆还田、水肥药一体化等技术,努力改善农田质量条件,提升地力,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加快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低产田升级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一批惠农基础项目,实现“生产不滑坡,产能再提高”,扎实推进中东部粮食主产区建设。

(二)调优种植结构,科学发展旱粮生产。逐步压缩中西部玉米面积,适度发展大豆、薯类、杂粮、青贮玉米等旱粮生产,推广粮经复合种植模式,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改善和优化粮食品类结构。因地制宜发展旱粮生产,尝试种植和推广马铃薯等作为替代性主粮种植,推广粮改饲、种养结合模式,为全县畜牧业发展创造条件,全方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提高科技水平,实现藏粮于技

(一)狠抓新品种示范推广。根据高产高效、规模种植及市场需求,开展优质品种选育、引进、推广攻关,培育适合规模化、机械化、轻简化栽培优良新品种。加快500亩省级稻麦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和玉米好品种展示基地建设,加大南粳9108等一批主推优质品种的推广应用力度,实现主推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二)加大农业集成技术实际应用。以培育壮大育插秧专业户、合作社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为突破口,深入推进统一育供秧、病虫害统防统治、精量播种、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增产技术,推广智能化、信息化、设施化等新成果在粮食生产领域的转化应用,力争全县专业化防治覆盖率达到65%以上,全县水稻集中育秧5000亩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免费享受测土配方施肥信息服务达90%以上。加强农机农艺结合,大力推广以机插秧为重点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下大力气减控直播稻盲目发展势头,在高速路、县乡主干道、重点地段等区域范围内严禁出现直播稻。

(三)积极推进高产创建及绿色周年增产模式攻关。继续实施和深化粮油高产创建工作,用工业化理念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实施1个万亩示范片联结1个龙头企业、5个以上合作社和专业化服务组织、30个以上适度规模种粮大户。乡镇(街道、场)各自抓好一个千亩示范片和一个百亩核心示范方。大力推广粮食“三新”工程,全面推动良种良法良机配套,实现良种、主推技术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五大提升”,破解农作物茬口后移导致的增产“瓶颈”。深入开展以稻麦为主的粮食绿色周年增产模式攻关,重点抓好和完善省级稻麦科技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和周年高产攻关基地创建,加大粮食高产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对产量高、示范效果良好的水稻、小麦等示范片予以表彰。

(四)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防御,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旱涝灾害,减轻气象灾害损失。

三、提升粮食品质,放大品牌效应

(一)加快粮食产业化发展进程。以消费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效益为纽带,以提升优质稻米、强筋小麦等主产粮食品质为中心,发展集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粮食产业化格局。建设10万亩农企紧密联结的标准化订单基地,推进粮食基地化生产、订单化收购、品牌化销售。

(二)不断提升粮食安全品质。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大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加工和仓储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大力开展应用性诱、生态调控、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全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实现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面积占比达到85%以上,继续积极稳妥推进各类污染耕地修复治理试点工作,强化耕地保护,多措施严格把好粮食质量安全关,提升粮食安全品质。

(三)做大做强粮食品牌。县是优质粳稻及强筋小麦的主产区,大米自2008年获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来,享誉全国。但由于受直播稻种植面积过大的影响,优质率有所下降,晚播晚种也影响了小麦的品质,对粮食品牌效应进一步放大造成一定影响。在当前“提产能、调结构、转方式、增效益”的形势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发优良品种种植,立足优质稻麦资源禀赋,更多地生产“三品一标”粮食产品,做大做强粮食品牌,推进全县粮食产业向高端迈进。

四、创新工作机制,革新经营方式

(一)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坚持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重点扶持50~300亩种粮大户或家庭农场发展。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扶持和社会化服务,引导土地流转到想种粮、会种粮的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

(二)发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大力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农机、植保、农技、农资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推广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加快构建覆盖粮食生产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代耕、代育、代插、代管、代防、代收、代烘、代销和统测、统配、统施等各环节的服务,切实解决好“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等突出问题。开展政府购买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鼓励向社会化服务组织购买集中育秧、机械插秧、病虫防治、机械烘干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积极尝试发展粮食生产电子商务,加快粮食生产信息化步伐。

(三)积极试点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积极落实“省科研院校开展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项目”,启动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建立以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为核心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应用物联网、手机APP、现场培训等多元技术服务举措为新型粮食经营主体提供全程跟踪与动态技术指导,形成“互联网+技术服务+农户=技术应用”的稻麦生产新技术推广服务模式,有效提升全县新型粮食经营主体的稻麦生产水平。

五、落实惠民政策,增强生产后劲

(一)严格落实种粮补贴政策。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提高补贴的精准性、指向性。对从事粮食规模化生产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符合申报农机购置补贴条件的,要优先安排相关补贴。按照省上级政府对农业补贴新要求,不断优化和完善全县粮食种植补贴的标准和结构,切实做到“种有补贴,补有效果”。

(二)增加财政资金投入。进一步健全财政支持粮食生产政策体系,增加对粮食生产财政投入。加大对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粮食经营主体优先承担涉农项目,加快建立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以及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的管理制度。

(三)探索信贷支农新路径。充分利用好全省涉农贷款贴息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健全针对新型粮食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融资担保机构为新型粮食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认真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进一步扩大粮食保险承保面积,逐步做到水稻、小麦等规模经营主体应保尽保。

六、强化制度保障,确保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绩效考核。执行粮食生产考核奖励制度,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考核奖励办法,从组织领导、稳定增加粮食总产、控制直播、测土配方施肥、高产创建、优质稻推广、惠农政策落实、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考核,特别是对直播稻减控工作进行重点考核。同时,要出台具体帮扶政策,加大对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二)增强责任意识。各乡镇(街道、场)要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保障粮食安全、提升粮食产品品质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作为保障民生的基本任务,严格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明确目标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作配合,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各项工作,确保全县粮食生产稳定、协调、绿色、持续发展。

上一篇:加快推进高效农业发展实施意见 下一篇:中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