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柏林洪堡大学为例谈德国高等教育的精髓

时间:2022-10-09 11:51:58

以柏林洪堡大学为例谈德国高等教育的精髓

相比于英、法、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德国大学的创办至少要落后200年。然而,德国却后来居上,成为最早实现大学现代化的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大学已发展至鼎盛时期,占据世界高等教育的巅峰之位。据统计,当时42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中,德国学者14人,法国和英国分别为10人和5人,美国仅2人。更值得注意的是,14名德国获奖者全部是大学教授,其中有8人来自柏林洪堡大学,可谓名家辈出。黑格尔、普朗克、爱因斯坦、薛定谔、玻恩、马克思、恩格斯等都曾在柏林大学工作或求学。可以说没有柏林洪堡大学,就没有光辉灿烂的德意志文明。[1]

一柏林洪堡大学的发展历程

在18世纪,德意志区域已有各类大学60余所,但与欧洲诸国相比,德意志的高等教育仍相对落后。但当时人文主义运动的兴起、宗教改革的展开和现代大学的萌芽,都为德国大学迈入现代化奠定了相对的社会基础。德国在18世纪的大学改革运动,也为柏林洪堡大学的建立贡献了具有时代意义的现念和制度形态。

英、法两国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都已建立了相对稳固的资产阶级政权,但德国却仍未摆脱政治分裂、经济落后的封建政权割据局面。1806年普鲁士于普法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法国签订了《梯尔西特和约》,把大片领土割让给了法国,同时拿破仑还关闭了耶拿大学和哈勒大学。1810年10月,普鲁士教育大臣、德国著名人文主义学者、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创办柏林洪堡大学(建立之初命名为柏林弗里特里希・威廉大学)。建立之初柏林洪堡大学设有法律、医学、哲学、神学4个传统学院,聘有3名神学教授、3名法学教授、6名医学教授及12名哲学教授,招收了256名学生。[2]

如今柏林洪堡大学已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设有11个学院及多个中心和研究所,拥有学生37000多名。开设的学科几乎包含了人文、社会、文化、医学、农业、自然科学等领域的所有基础学科,200多个专业中很多专业设有博士学位,19个专业设有理科硕士,59个专业设有文科硕士。自2000起,柏林洪堡大学开始设立拥有学士学位及硕士学位的英美制学系,例如统计学学士、统计学硕士、跨大西洋研究硕士、高分子硕士等。柏林洪堡大学从成立之初,就确定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全面实施人文教育的办学宗旨。其大学精神―――“洪堡精神”可谓现代大学精神之源。学术界所公认的包括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等在内的现代大学制度与柏林洪堡大学息息相关。其所倡导的学术和教学自由和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统一的原则,对世界各国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

二办学原则、模式与洪堡理念

(一)柏林洪堡大学的办学原则

柏林洪堡大学的创办、大学模式的形成以及办学原则的制定,并非洪堡一人所创造,它的形成集中体现了在德意志诸多学者的共同智慧。柏林洪堡大学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原则一,研究与教学的统一;原则二,学术自由,即教与学的自由;原则三,重视自由(博雅)教育。

原则一确立了学术研究在大学的重要地位。最早系统而明确地提出大学必须重视学术研究的人是费希特。他认为:要使大学成为德意志文明的“皇冠”,各学科领域都必须重视学术研究,每个教师都必须成为从事研究的学者[4](P.134)。这一思想对柏林洪堡大学的办学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

原则二强调学术自由,包括学的自由与教的自由。“教与学的自由”这一原则的提出是数百年来大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洪堡从国家利益的角度阐明了保护这种自由对于大学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和不可或缺的。

原则三的划时代意义在于它使哲学院以及它所承担的自由(博雅)教育重新充满生气。正如卢比所说:“19世纪初大学改革最关键的时刻终于到了……这就是哲学院从高等院系尤其是神学和法学等院系的垄断下解放了出来”[5](P.28-29)。因为自中世纪以来德国大学哲学院的课程主要是“七艺”(它由两部分构成即“三学”逻辑、文法、修辞和“四科”算术、天文、几何、音乐),而且这些课程并没有被真正当回事[6](P.9-10),所以柏林大学的改革使自由教育成为大学教育的核心,提高了哲学院的地位,废除了各学院之间的等级差别。

(二)柏林洪堡大学的办学模式

洪堡大学延续了德国大学改革运动中哈勒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开创的新教育模式,并将其发扬光大。1817年4月26日,主要由施莱尔马赫负责起草的《大学章程》作为“永久章程”得到了国王的批准。《大学章程》为柏林洪堡大学的办学奠定了基本框架,其主要内容包括[5](P32-38):

学院制。大学由学院构成,即从中世纪大学沿袭下来的神学、法学、医学和哲学四个学院,各个学院地位平等。

教师等级制。教师由正教授、副教授和助教构成,保留了传统的由正教授、副教授和助教所构成的三级结构模式。

教授会制。教授会成员为全体正教授,大学内的所有事务皆由教授会决定。教授会享有很大权力,比如,校长的遴选、教授的选聘等。大学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由15人组成的“评议会”,部长的行政和财政代表被邀请出席所有评议会,而且可以带秘书。这种局面体现了政府的强大影响力。

讲座制。按学科和专业设置若干讲座,由正教授全权主持各个讲座。正教授是教授会的当然成员,作为讲座教授享有很大特权。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组织,即大学由学院构成,学院由若干讲座构成。正教授全权负责讲座内的一切事务。

利益商谈制。讲座教授与政府官员之间通过“讨价还价”即利益交涉确定讲座教授的待遇。每位正教授需要直接与州政府而不是与大学方面交涉,定期就财政和物质方面的条件和待遇进行协商。

以上五个方面构成了柏林大学的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大学章程》为柏林大学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结构框架,并且规范了其运行机制。[7]正如有学者所评论的,“柏林大学的建立不只是增加了一所大学而已,而是创造了一种体现大学教育的新概念。”[8]

(三)洪堡理念

洪堡的大学理念自始至终贯穿于柏林洪堡大学,可以说柏林洪堡大学的理念是洪堡以及他同时代的思想家的教育理想,其主要内容分别为:

1大学独立与学术自由

在洪堡的大学理念中,大学首先应相对独立。此理念应分三点理解:一是大学应摆脱国家政治和经济不恰当的干扰,保持自己的自主性和追求,而不仅仅是成为政治和经济的附庸;二是国家对大学提供支持,并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各种弊端侵害大学的健全发展;三是大学对社会履行学术责任。洪堡这一理念和当时德国倡导的“国家服务于教育,教育服务于理性的国家”的理念是相统一的。

2教学与研究统一

洪堡认为,大学应承担两种责任,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二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9](P.77)这双重责任的实现就是“由科学而达至修养”,因此大学是从事科学的机构,并非单纯的教育机构。

在洪堡的大学理念中,大学的责任不只是知识的输出和科学的探索,应是通过知识输出和科学探索,促进创造性的思维和修养的完善。由此,大学应实施通识教育,而非单纯地解决职业问题。

三柏林洪堡大学的独特精神品质

柏林洪堡大学的创办之所以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由于当时德国正处于历史中最困难的时代,并且德国内部也正处于关于大学存亡命运的关键时期。柏林洪堡大学的创办体现了与传统大学的区别,崭新的大学观随之形成,并迅速登上世界一流学府之位。在精神和理念上,柏林洪堡大学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的成功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启了普鲁士和德国,甚至于可以说整个欧洲高等教育的新时代”[10](P.287)。德国大学思想与洪堡模式逐渐传向世界,使柏林洪堡大学无可争议的成为了世界大学的典范。

科学研究是柏林洪堡大学的立校之基。在19世纪之前,科学研究并不属于大学的职能,大学的作用仅局限于传授已有的传统文化。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职能是在柏林洪堡大学确立的,其贡献者就是柏林洪堡大学的创立人洪堡。他不赞成传统大学只将传授知识作为大学主要职能的行为,并认为大学的主要目标是追求真理,因此科学研究应是排首位的。洪堡还率先提出大学的教学应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认为只有教师在创造性活动中取得的科研成果,方能作为知识加以传授,唯有这种形式的教学才足以称得上是大学水平的教学。在洪堡思想的作用下,柏林洪堡大学一经创办就展现出了与传统大学的不同。崇尚科学研究成为柏林洪堡大学的精神主旨,新大学的校风也以“为科学而生活”为主流,科学研究成为了教授不可推卸的职责,甚至是首要职责。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柏林洪堡大学采用了讲座制;为激发深层次的研究,重视习明纳(Seminar)方法;同时,研究所制度有利的保证了教授研究的自由和学术权利。英国近代诗人、教育家,评论家阿诺德教授曾公开发表言论认为,德国大学的最高目的是“鼓励对研究和科学的热爱”,其名言“法国大学缺乏自由,英国大学缺乏科学,而德国大学则兼而有之”被认为是对当时欧洲大学的客观描述。正是因为注重研究,并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所以使得柏林洪堡大学只用了不到半个世纪,就已成为世界第一流大学,并对许多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与此同时,笔者认为在柏林洪堡大学成功的因素中,其拥有优秀的校长和一流的学者也是不可忽视的特质。办好一流学府的诸多因素中,究其根本,人是重中之重。优秀的校长是大学成功的关键,洪堡是柏林洪堡大学的创办人,在其担任普鲁士教育部长期间,亲自参加筹办了柏林洪堡大学。虽然当大学开学之际,他已离职,但他所倡导的大学理念以及拟订的办学方针,支配了柏林洪堡大学数十年以至更久。洪堡的名言“为科学而生活”成为新大学数代人为之奋斗的目标。时至今朝,“洪堡理念”的精神内涵仍被德国大学所遵循。

四柏林洪堡大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研究柏林大学的教育理念及其在高等教育史上创造的奇迹,无疑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重视科研的教育意义,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每一个较大规模的现代社会,无论它的政治、经济或宗教制度是什么类型的,都需要建立一个机构来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换言之,凡是需要人们进行理智分析、鉴别、阐述或关注的地方,那里就会有大学。”[11](P.13)但大学不能单纯的理解为是知识活动的场所,它也是教育机构。大学作为学术组织而存在,培养社会高级专门人才是其“原生功能”[12](P.350)。柏林洪堡大学的“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理念之所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就是在于它将研究融入在了教育的过程中,使这一过程成为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在柏林洪堡大学,学生并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真理的探究者。由此,教学从机械的照本宣科转变为积极地研究探索等理性活动。

回望我国的大学发展历程,值得肯定的是大学的科研职能在不断加强,对科学文化发展的贡献也日渐增长,但研究与教学的关系却渐行渐远,如今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在我国大学并不少见,有的大学甚至还出现了以科研任务冲抵教学任务的现象。这种状态无疑背离了科研与教学的内在一致性,是目光短浅的功利主义作祟,这非但不利于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并且也无利于科学研究的长远发展。科学研究在丰富我们的理论的同时在社会服务方面的成效也是显著的,并且它在促进人才培养方面也有无可替代的教育意义,所以我们必须树立科研是重要的教育手段的理念,需大力发展科研与教学相融合,使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比如,调整课程结构,建立有利于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提供物质上的便利和精神上的鼓励;建立完善的教学与科研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实现教学与科研评价的综合化、一体化。

在高等教育改革已成为各国热点的今天,作为成功大学的范例―――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曾引领着世界高等教育潮流,是许多大学学习的榜样,时至今日,柏林洪堡大学也在世界大学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名校。从它的理念与精神中,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很多,笔者认为其在教学自由的前提下,教学与研究相统一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最值得借鉴的,是我们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时必须着重考虑的。

参考文献

[1]孙承武.聚焦全球十大名校―――巨人摇篮[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3:81.

[2]Nipperdey T. Deutsche Geschichte 1800-1866: BuergerweltundstarkerStaat[M].Muenchen:Beck,1991:64.

[3]宋焕斌.世界著名大学系列介绍之十六―――柏林洪堡大学[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5,5(4).

[4]W. H. Cowley and D. Williams(1991)International and Historical Roots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Garland Publishing Inc,1991.

[5]Fallon D. The German University: A Heroic Ideal in Conflict with the Modern World [M]. Colorado Associated Unversity Press,1980

[6]Noble,Keith Allan(1994) Changing Doctoral Degrees : A Narrative of Perspective,the SRHE &Open University Press.

[7]张小杰.关于柏林大学模式的基本特征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3(6):72.

[8][英]博伊德.金.西方教育史[M].任宝祥,吴元训,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30.

[9]Humboldt W.V.Der Litauische Schulplan[A].Flitner,A. Wilhelm Von Humboldt-Schrif ten zurAnthr opologie und Bildungslehre[C].Berlin: S pinger Ver lag Berlin,1984.

[10] E.R.Huber,Deutsche Verfasssungsgeschite seit 1789《1789年以来的德国政治制度史》,Stuttgart 1957,Vol.1

[11][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12]别敦荣.系统科学的观点:作为社会学术系统的高等教育系统[C]//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初中数学总复习实之我见 下一篇:全面构建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