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之死

时间:2022-10-09 11:09:04

李鸿章知道中国局势有大变,他问英国人卜力:“我听洋人说如果北京公使都被杀了,那么列强就有权进行干预,并宣布要立一个皇帝,如果是这样,你们会选谁?也许是个汉人?”

卜力感到李鸿章暗示自己想当皇帝,便说:“西方大概会征求中国最强有力的人的意见,看他认为谁最好。” 李鸿章眯起眼睛,过一会儿才说:“慈禧是中国最强有力的人。”

此间,孙中山派两个革命党人来见李鸿章,想让他举起清朝的旗帜,废除慈禧,并拥戴李鸿章当大总统。李鸿章说:“我知道你们为什么来,可惜我年老不能相助,也恨君等晚生了50年,不能早助我也。”言毕,李鸿章给了革命党3万大洋,说:“这是给你们的革命经费。”而后,李鸿章决定与孙中山会面。两人都坐船前往指定海域,孙中山在远处已看见身高1米86的李鸿章了,但李鸿章看不见孙中山(一是老眼昏花,二是孙中山身高1米58,一说1米65)。此时,孙中山想起李鸿章曾经杀过太平军投降的将领,有些害怕,怕李鸿章反悔,便让人开船走了,没见成。

几天后,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西逃,失踪一段时间后复出,形势突变,慈禧令李鸿章作为和谈代表乘船北上,此时李鸿章怎么办?如果抗旨不遵,万一慈禧重新掌权,他的这一生就毁了。而李鸿章也看出,这次不同于甲午,八个国家一块上,分赃不均就得打起来,正好,可以用自己最擅长的以夷制夷,于是李鸿章出发北上。

此时的李鸿章头脑高度清醒,他说:“西方联军不足以,可忧虑的,恐怕在国难平息后。”《辛丑条约》签订后国人皆曰:“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而李鸿章却说:“几十年来,每跟外国打一次仗,我们就吃一次亏,希望朝廷外修和好,内图富强,这样或许还能有转机。如果再好勇斗狠的话,国家必有性命之忧。”

这是一颗老臣的心,他的热血豪气完全被岁月消磨尽了。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甲午名将马玉崑的陪伴下去世,享年79岁。当时俄国公使正逼他签订条约,他未签就去世了。

李鸿章去世后美国降半旗致哀。慈禧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哭了,她说:“大局未定,今后没有人分担了。”而张之洞则因与李鸿章有过节,没送挽联,只送了一个“奠”字。相比之下,同时代的有识之士面对李鸿章的去世,都极为惋惜,梁启超在挽联中写道:“太息斯人去,萧条得泗空,莽莽长淮,起陆龙蛇安在也?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阳好,哀哀浩劫,归辽神鹤竟何之。”李鸿章的学生严复在挽联中写道:“使当日尽用公言,成功必不至此;若晚节无以自见,士论又当如何。”

李鸿章的才能无疑是杰出的,他以自己的能力赢得了中外的尊重。英国里提摩太说:“李鸿章从体形看他比绝大多数人都高,从智力看他在众人之上,能越过他们的脑袋看很远的地方。”英国印度总督寇松1892年曾与李鸿章会面,他写道:“与李鸿章的会谈是我毕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美国人是对李鸿章最友好的,美国人何天爵在《中国人本色》中说:“李鸿章的仪态举止和思维方式更像一名战士,而不是政治家,他的身材要比一般中国人高大,声音粗哑而充满饱满的精神,给人感觉易于接近。”直到李鸿章去世后7年,1908年,在他的祭日,《纽约时报》还曾出特刊纪念他,文中说:“李鸿章和他同时代其他清国高官不同之处,只在于他有一个比其他人更宽阔的视野,他远远走在这个时代的前面,并且预见到他的国家在即将到来的数年里会需要那些具有前瞻眼光和进步思想的人。”李鸿章赢得了敌人的尊重。老对手伊藤博文说:“李鸿章知道西方大势,懂得外国文明,想要变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他的事业充满开拓者的精神,他建立国家的努力不但包括军事方面,也包括经济政策方面,所有关于李鸿章在这个远东大国的没落时期独力支撑复国强兵的理想与努力的评价都是开始而已。他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国人眼中的李鸿章又如何呢?梁启超认为李鸿章是晚清“庸众中的杰士”,他“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李鸿章向西方学习只停留在看得见的器物层面,对于一座即将坍塌的帝国大厦,李鸿章的一切努力只是让其苟延残喘。他“有才气而无学识,有阅历而无血性。”他是19世纪的世界大人物,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他短处;不避新老,不畏诽谤,是他长处。李鸿章是英雄,但他是时势造的英雄,不是造时势的英雄。在青年时曾写道:“李鸿章是船,清政府是水,舟大而水浅,李鸿章这艘船在水里无法航行,施展不开。”

甲午前,日本人把俾斯麦、林肯、李鸿章、统一意大利的功臣加里波第、伊藤博文列为当时世界五大伟人。李鸿章排第三。西方人把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俾斯麦视为当世三杰。梁启超则说:“论成就李鸿章不如伊藤博文,但伊藤博文赶不上李鸿章。日本人视伊藤为际遇最好的人,他在维新之初,没有大功,论栉风沐雨的阅历不如李鸿章。伊藤博文在日本没有李鸿章在中国重要。若他与李鸿章换位,他不如李鸿章。尽管如此,伊藤博文有一点比李鸿章强,那就是他曾留学欧洲,知道政治本原。所以改革有成效,而李鸿章改革画虎类狗、东施效颦,所以没成就。但日本像伊藤的人不下百人,而中国却只有一个李鸿章。”

李鸿章忧国忧民,搞外交时既无奴颜婢膝之媚态,又有折冲尊俎之雄才,尽管败多胜少,但李鸿章的“败”也已经是损失最小化的“败”。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战争,每一场战争李鸿章都不想打,每一场战争如果听李鸿章的,也都打不起来,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三场战争都打起来了。打起来后,又各有不同:中法战争,由于朝廷听李鸿章的,最终使清国半胜不败;甲午战争,朝廷如果听李鸿章的,打持久战,很有可能把日本拖入泥潭,最后我们虽不见得获胜,但起码不至于一点底牌都剩不下,被逼签了那么苛刻的条约;八国联军战争,朝廷如果听李鸿章的,那么绝对打不起来。

我竭尽所能以本文去描述一个真实的李鸿章:他极聪明,也极愚蠢,曾经正确,也曾经错误。事实上,无论中兴功臣还是卖国贼,他都从未变过,变的只是史学家的笔。

(摘自《麻辣近代史》)

上一篇:我比从前更爱奥巴马 下一篇:“做人”与“做事”文化:中国崛起的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