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过敏性紫癜临床治疗体会

时间:2022-10-09 10:59:14

小儿过敏性紫癜临床治疗体会

【摘要】目的 分析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在我院住院的50例过敏性紫癜小儿过敏性紫癜患儿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肾损害等进行分析。结果 农村患儿33例,占66%;感染34例,占68%;出现肾脏症状6例,占12%;皮肤紫癜加关节症状者21例,占42%;皮肤紫癜加消化道症状者36例,占72%。43例治愈好转,占86%。结论 患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农村患儿发病以往增多。发病诱因仍以感染为第一位。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 变应原检查 血小板计数

中图分类号:R55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65-02

过敏性紫癜又称亨-舒综合症(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一种较常见的微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病因有感染、食物过敏、药物过敏、花粉、昆虫咬伤等所致的过敏等,但过敏原因往往难以确定。儿童及青少年较多见,男性较女性多见,起病前1~3周往往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可累及多个系统。皮肤最常见,其次是胃肠道、关节,尤其可引起肾脏损害(紫癜肾),起病较急,症状多变,近年来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发病率高。现结合我科2005年1月~2010年6月收治50例病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12岁,平均8岁。此病好发年龄为学龄期、学龄前儿童。男女之比约2.9∶1。

1.2 临床表现 过敏性紫癜表现为皮肤瘀点,多出现于下肢关节周围及臀部,紫癜呈对称分布、分批出现、大小不等、颜色深浅不一,可融合成片,一般在数日内逐渐消退,但可反复发作;病人可有胃肠道症状,如腹部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钝痛等;可有关节疼痛;肾脏症状,如蛋白尿、血尿等,多见于儿童。

1.3 实验室辅助检查 血小板计数(90~130)×109/L。尿常规异常者7例,其中尿蛋白(±~+)2例,(++~+++)3例,镜下血尿2例。50例均行X线胸片检查其中合并肺炎5例。心电图检查10例显示窦性心律不齐,支原体血清抗体(+)11例,抗体结核菌素试验检查阴性50例粪潜血(+~++)者7例。

1.4 诊断和治疗诊断标准 臀部及双下肢伸侧成片出现可触性紫癜,急性腹痛,大关节的红、肿、痛及活动障碍,尿常规异常者。治疗: 治疗包括尽力找出过敏原因并加以避免;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异丙嗪、安其敏、扑尔敏等及糖皮质激素等。

1.5 结果 皮肤紫癜消退时间6天,粪潜血转阴4天,大关节的红、肿、痛及活动障碍改善时间4天,尿红细胞、蛋白转阴12天,与未治疗或其他治疗相比,达痊愈时间显著缩短,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内复发率显著减少。

2 讨论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基本病变为毛细血管壁的炎性反应,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浆及血细胞渗出,引起水肿及出血。小动脉及小静脉也可受累,小血管的周围有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也可有嗜酸粒细胞的浸润及不同程度的红细胞渗出,受累血管的周围还可有核的残余及肿胀的结缔组织,小血管的内膜增生,并出现透明变性及坏死,使血管腔变窄,甚至梗塞,并可见坏死性小动脉炎。皮肤及胃肠道都可见上述改变,关节腔内多见浆液及白细胞渗出,但无出血,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粘膜可有出血,并常累及肾脏,紫癜性肾炎的病理变化轻重不等。轻者为局灶性肾炎,比较多见,重者为增殖性肾炎伴新月型改变,免疫荧光检查可在肾小球上发现C3和IgG,还可见到纤维蛋白原沉积,在血管系膜上也发现有IgA [1]。本病目前尚无统一的特异性治疗方案,且病情轻重不一,部分病例尤其是轻症常呈自行缓解过程[2]。中医认为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症为气火亢盛,血热妄行.急性期宜适当休息,尽可能找出可疑的过敏原并予去除,消除感染灶,停用可疑食物或药物,对胃肠道症状给予对症处理,必要时禁食、输液、密切观察,警惕外科并发症的出现,除应用抗组胺药、H2受体拮抗剂外,还应及早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激素能减轻肠壁水肿、出血,对缓解和控制关节症状、腹痛及胃肠道出血有较好疗效。肾脏症状严重者(蛋白尿、血尿)用免疫抑制剂及肝素等。加强对本病认识,注意病史,典型皮疹及辅助检查,特别是变应原检查,可以提高早期诊断率。采用综合疗法及时治疗解除患儿痛苦,降低肾脏损害及复发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赵辨. 临床皮肤病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853~854。

[2]李永柏. 过敏性紫癜肾炎的免疫学特点,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8.4(16):194~195。

上一篇:笑气镇痛联合陪伴分娩在羊水Ⅲ污染产妇中的应... 下一篇:小儿常见急腹症的诊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