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派干部到村任职问题思考

时间:2022-10-09 10:57:40

选派干部到村任职问题思考

选派干部到村任职是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做好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工作,我们组织了专门调研组,深入实地,走访了30个乡镇44个选派村,召开了有23名选派干部参加的4个座谈会,对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市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工作的主要做法

选派干部到村任职两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相互协作、齐抓共管,广大选派干部不畏艰难、扎实苦干、创新工作,使我市选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发展选派村集体经济和增长农民收入。各地按照省委的要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帮助选派干部从本地实际出发,理清工作思路,加快发展步伐。一是依托项目抓发展。大多数选派村都能因村制宜,充分发挥4万元专项资金的“杠杆”和“酵母”作用,通过适度开发资源、盘活集体存量资产、创办领办示范项目、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等多种途径,用好、用足、用活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不断增加集体收入。宣州区、广德县、旌德县根据选派村农业发展项目的具体情况,分别召开项目培训会议,邀请专家、技术人员授课,为选派村项目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广德县流洞镇大施村选派干部,采取多种方式融资引资,已引进工艺玩具厂等4家企业,总投资达700余万元,解决剩余劳动力300多人。郎溪县梅渚镇镇东村选派干部,利用项目资金滚动发展,招商引资40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达55万元。二是围绕调整抓发展。选派村通过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特色农业,调整种养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了农民增收。宁国市梅林镇沙埠村党支部书记,利用本地的自然条件,大力推广日本大葱,现种植面积已达610亩,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并且吸引日本客商投资70万美元在此兴建大葱精加工基地。三是夯实基础抓发展。两年来,在选派干部自身努力和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选派村共修建村级道路1025公里,开挖当家塘530余口,改造农村电网1636公里,修建生产桥涵676个,打抗旱机井360余口,修建校舍27614平方米,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变了长期制约选派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交通、通信、水利设施、电力等方面的状况,为选派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两年来,全市175个选派村共投入项目资金700万元,完成发展项目228个,正在实施项目81个。全市175个选派村共招商引资9170万元,村级集体收入新增70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新增128元。

(二)坚持把培育村党组织继任书记人选摆上重要日程,巩固和扩大选派工作成果。按照省委要求,各县市区委从保证选派村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把发现和培育村党组织继任书记人选工作摆上重要日程。一是精心选才。各地通过在发展能手中选,在外出务工党员中“请”的方式,精选出一批政治素质好、奉献精神强、年龄较轻、文化程度较高、群众信任程度较高的党员作为村党组织继任书记人选,目前,全市175个选派村绝大多数已经初步确定党组织继任书记人选。二是多方育才。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对继任人选加强培训教育,采取交任务、压担子,安排其领办项目、处理复杂问题、完成各种急难险重任务的方式,促使其更快更好的成长。三是大力聚才。选派村认真贯彻省“双培双带”先锋工程的意见,注重在农村优秀青年、致富能手、专业大户中培养发展党员和后备干部,并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培养,让他们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在实践中接受锻炼,增长才干。两年来,175个选派村共发展党员552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917人,培养村级后备干部531人,初步解决了村党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

(三)坚持培训、管理和锻炼多头并举,不断提高选派干部自身素质。一是强化培训。为使选派干部熟悉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掌握农村工作的领导方法,较好地履行职责,各地都认真组织了选派干部任期培训。去年9月,市选派办在杭州市村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萧山区瓜沥镇航民村举办了一期选派干部培训班,邀请杭州市及航民村领导同志作杭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和航民村的发展及基本经验的专题报告,并组织了参观考察和访户调研,使选派干部深受启发。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市选派办又及时举办了全市175名选派干部学习十六大精神专题培训班,并开展了选派干部进组入户宣讲党的十六大精神活动。各县市区还积极抓好年度培训工作,有的还组织选派干部到苏浙沪部分地区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村级经济发展进行了考察学习。通过学习培训,提高了选派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二是强化管理。各地根据选派干部任职村的不同情况,科学确定选派干部的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签订目标责任状,在年度考核中,对其履行职责情况进行重点考核,同时建立健全了工作例会、述职、检查考核等制度。选派干部以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为重点,加强对《安徽省村“两委”工作规则(试行)》、《安徽省村务公开暂行办法》等文件的落实,使村里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的轨道。三是强化锻炼。通过基层工作的磨练和摔打,选派干部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了综合协调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驾驭全局谋发展的能力,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由于各县市区的重视和选派干部所在单位领导的关心,两年来,共有29名选派干部得到了提拔使用,有76人受到市、县市区和乡镇表彰。在今年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广大选派干部更是经受了考验,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宁国市竹峰乡竹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还被授予全市防治“非典”工作优秀共产党员。

(四)坚持齐抓共管,不断增强选派工作的合力。选派干部到村工作后,市选派办及时提出了对选派干部实行县级领导干部、选派单位、乡镇党委书记联系和县直单位帮扶的“三联一帮”办法。要求联系领导和帮扶单位积极为选派干部所在村理路子、出主意、想办法,着力在村班子建设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面加强指导和帮助。一是合力帮扶。市选派工作领导组注重发挥成员单位的优势,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选派工作的合力。市委组织部、市计委就做好选派村项目申报工作专门联合下文,要求各地优先安排选派干部任职村申报的项目。市农委在对选派村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选派村经济发展的意见。市教育局由主要负责人带队,深入到选派干部任职村现场解决选派村的学校危房和教育布局调整问题,并给予每个市直选派干部村3000元的资助。绩溪县两年来,县领导累计到21个选派村指导工作170余次,为选派干部协调解决资金200余万元,有力地促进了选派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项目支持。在项目资金管理上,各地严格执行省发展专项资金管理的规定,专款专用。市选派办会同财政部门重点监管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了少数专项资金流向不合理的现象。宁国、郎溪、泾县还成立了由有关部门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项目论证小组,对选派干部任职村申报的发展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并积极给予指导。三是营造氛围。在选派工作中,市及各县市区注意确定典型,并加强对典型的培育,使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简报等,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有利于选派干部开展工作的氛围。通过宣传各地选派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指导,鼓励了先进、带动了后进。

二、当前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工作亟需解决的四个问题

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工作已经两年多了,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发现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选派干部个人素质的差异,导致选派村工作发展不平衡。少数选派干部从学校到机关,缺乏农村基层经验和统揽、协调能力,工作中缺乏调查研究,又不善于听取其它人的意见,不能主动寻求当地党委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工作没有取得理想效果。有的同志不按组织程序办事,不能很好地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没有起到书记的模范带头作用,无形之中,在自己和干群之间筑起墙壁。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个别干部抱有临时观念,责任心不强,没有把心思放在工作上。

(二)选派村的干部配合不够,合力难以形成。选派干部到村后,一般都主动将群众关心的村务公开、财务开支、税费减免、社会救济、集体资产的开发利用等事项进行公开和规范运作,使一些村干部原来我行我素的作风受到了一定制约,某些不公正行为受到监督。少数选派村的主要领导觉得自己地位、身份降低了,权力受到约束,把组织上选派干部到村任职视为“夺权”,把选派干部到村后所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看成是对自己的妨碍,从心理上排斥选派干部,故意在工作中给选派干部出难题,设阻拦,甚至原班子人马抱成一团,导致选派干部欲为而不能,放不开手脚,胸中的蓝图难以变为现实,思想难统一,合力难形成。

(三)条块关心指导不够,选派干部缺乏强有力的支持。少数选派村所在地乡镇党委抓选派工作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听取汇报多、具体指导少,承诺多、兑现少,要求多、支持少,个别乡镇领导甚至认为选派干部到村工作增加了乡镇的负担,使自己承担了不必要的经济担保风险,以至出现挤占、挪用帮扶发展资金问题,更谈不上从项目、资金上给予更多扶持;少数选派单位对选派工作不够支持,对选派干部工作、生活中的困难过问不多,很少到乡镇了解选派干部的思想、工作状况,对选派干部与当地政府、所在村产生的矛盾不积极出面协调,有的选派单位甚至不能兑现选派工作的有关政策,使选派干部有一种失落感,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影响。

(四)选派干部规范化管理有待进一步强化。少数县市区对选派干部的目标定位过于笼统,简单划一,未能根据乡镇及村的具体情况细化、量化考核内容和标准。考核时不能做到与所在地党委、政府对该村的考核有机结合起来,考核结果与所在地党委、政府的考核有脱节现象。调研中,大家也普遍反映,目前一些地方对选派干部的监督管理办法操作性还不强,如上班天数、抽查制度等办法虽有必要,但其结果的准确性与选派干部本人实际工作成绩、效率是否一致存在差别。有的地方对选派干部重监督、轻服务,对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工作检查多,生活、学习情况关心较少,对选派干部要求多,政策待遇兑现不及时,致使少数选派干部心绪不定,有后顾之忧。

三、进一步做好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做好选派工作,实现省委提出的“加强组织、发展经济、富裕农民、锻炼干部”的目标,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务必进一步引起高度重视,注重解决上述存在的突出问题,防止和克服不良的工作倾向,尤其要拓宽思路,力求创新,建立健全各项机制,努力将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工作引向深入,不断巩固和扩大成果。

(一)建立健全选用机制,确保选派到村任职干部的素质

选准人、用好人,关键靠制度。建立健全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工作选用机制,就是要按照省委有关文件的规定,通过层层选拔,筛选一支素质较好,能力较强的干部队伍,关键要坚持三条原则。

1、择优选派原则。组织部门要科学制定选派干部标准,增强选派工作的针对性。一是把思想政治素质好、作风正派、年富力强的同志作为选派基本条件,在机关事业单位中广泛“选苗”,实行好中择优。二是要尽可能做到选派干部本人所学专业与任职村工作相对接。建议多选派一些有农村工作经验且有培养前途的乡镇优秀年轻干部(包括事业编干部),适当选派一些文化程度高、政治素质好的县(市、区)直单位(包括垂直管理单位)的优秀年轻干部。对一些业务性较强单位的专业技术干部尽量少选派。三是要具备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选派单位要讲政治、顾大局,积极支持选派工作,把优秀的年轻同志充实到农村工作一线,使选派干部在基层接受锻炼,迅速成长。为便于联系、管理和指导,从乡镇选派的干部尽可能派驻本乡镇所辖村任职。

2、民主推荐原则。民主推荐是确保选派干部质量的必要措施。要拓宽选派干部选用渠道,扩大选派工作的透明度,防止不正之风和简单化操作倾向。不准把能力不强的“老好人”或与自己平时有过节的“调皮生”踢给组织以交差事;不准凭感情亲疏和长官意志搞个人说了算;力求扩大干部群众在物色到村任职人选过程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选择权。

3、毛遂自荐与组织考察相结合原则。要落实选派优惠政策,制定激励扶持措施,积极鼓励年轻干部主动报名到农村一线工作,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的有志青年在广阔的农村经受锻炼,磨练意志,施展才华。组织部门应在本人自愿的前提下,按照认真考核、层层遴选、严格把关的要求,深入考察了解人选的情况,将符合条件的同志择优选用,做到本人申请与组织考察相结合。

(二)建立健全培训机制,提高选派干部的能力和水平

选派工作的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选派干部的教育和培训。为此,各级选派办和乡镇党委要强化责任意识,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

1、政策理论知识培训。要紧密联系实际,注重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加强“两个务必”的教育,引导选派干部增强群众观念,弘扬奉献精神,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自觉在艰苦的环境中接受锻炼和考验,注意克服工作在群众之中却缺乏群众观点和生活在群众之中却不能联系群众的倾向,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

2、专业知识培训。要适应新形势需要,认真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市场经济知识和WTO知识、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涉农法律法规以及其他有关知识,掌握农村工作所需的知识,提高能力和水平。选派干部要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教会农民怎么干,告诉农民干什么,做科技兴农的引路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要遵循市场规律,用好项目资金,加强项目可行性论证,防止急于求成、盲目上马的倾向,避免投资失策,造成新的债务,使任职村背上包袱。

3、农村工作方法培训。组织选派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农村政策、村民自治法规和领导科学,增强依法按章办事和按照群众意愿办事的自觉性。选派干部到村后,首要的任务是建好班子,带好队伍,发挥村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村委会工作,形成村“两委”合力,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要努力拓宽选派干部的培训渠道,不断提高他们适应农村工作环境、解决实际问题和驾驭全局的能力。

一是岗前培训。岗前培训尤为必要,它不仅能提高选派干部驾驭农村复杂局面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选派对象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正视困难、战胜困难,谋求发展的勇气和决心。培训的形式除了分级办好短期培训班外,可以组织选派对象到发达地区进行学习考察,通过“热身”后再选派到村任职。

二是在职培训。通过业务培训班、现场观摩会、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对选派干部进行强化培训,每年不少于一次。此类培训,既要把握政策性,又要富有针对性。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使选派干部不断地把感性认识,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提高本领。

(三)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层层落实选派工作责任制

选派干部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各级组织的关心与帮助,更是离不开严格的管理作保证。在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前,选派办要研究制定一整套管理办法和明确的工作目标,层层落实责任制,做到上下联动,形成全面帮扶、督查、考核的管理体系。

1、选派单位要把支持选派干部的工作当成份内事。明确规定每年看望选派干部的次数,解决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工作和生活困难的详细记录,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帮助、生活上照顾,使选派到村任职干部暖心、安心,没有失落感。

2、联系单位要切实落实“三联一帮”制度。对选派村经济上实施扶贫,对选派干部思想上实行扶智,帮助选派村协调解决事关班子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的一些棘手问题和突出矛盾,对开发性项目进行引荐和推介,促成招商引资等。要坚持把选派干部任职村的面貌变化纳系单位的考核目标,并与单位负责人的奖惩挂钩。

3、乡镇党委要加强对选派干部的指导和管理。主要领导要联系选派村,指导和帮助选派干部理思路、出点子、教方法,解难题。要旗帜鲜明地支持选派干部履行村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的职责,教育村两委干部支持选派干部。

4、科学制定对选派干部的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与办法。乡镇党委、政府要在认真调查、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立足选派干部任职村的村情,制定选派干部的任期工作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力求细化、量化,避免“一刀切”,并研究确定操作性较强的考核办法,由乡镇党委与选派干部签订目标责任状。在强化对选派干部目标管理的同时,要认真实施对选派单位、帮扶单位以及乡镇党委责任目标的跟踪督查、考核,确保整个选派工作的各阶段、各部门的工作职责落到实处。

5、落实督查考评制度。组织部门和选派办要加强对选派干部的管理和监督,落实考评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选派工作例会,每半年对选派工作进行一次检查,每年对选派到村任职干部进行一次考核。督查考评工作要立足针对性,增强时效性,做到经常督查与定期考评相结合,一般督查与重点督查相结合,个人述职与民主评议相结合,组织考察与群众评议相结合,上级督查与乡镇督查相结合,督查考评结果要与选派干部的奖惩直接挂钩。

(四)建立和完善选派工作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选派干部工作积极性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选派工作开展的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激发选派干部的工作热情和聪明才智,取决于有没有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1、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事迹报告会、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选派工作的重大意义,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积极宣传选派干部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以及选派工作所取得的成效,进一步营造“理解选派干部、支持选派工作”的舆论氛围,推动选派工作扎实深入开展。

2、建立奖惩机制。对表现突出、实绩显著的选派干部,要及时总结经验,进行通报表彰,并作为年终考核评优和提拔任用的主要依据;对不安心基层、给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的,要及时批评教育;对确实不适应农村工作的个别选派干部,应及时予以调整,由原选派单位重新选派,并将奖惩情况记录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工作档案,实行规范管理。

3、完善保障机制。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全面落实有关选派工作政策,及时兑现选派干部有关待遇。对一些经费确有困难的选派单位,财政应予补助。同时,应将各级选派办的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证正常运转。选派干部在村任职期间,每年考核均为称职以上的,三年任职期满后,上浮一级的工资应予以固定。

上一篇: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分析材料 下一篇: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