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质疑能力培养“四重奏”

时间:2022-10-09 10:28:09

学生质疑能力培养“四重奏”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问题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用质疑开启创新之门,使学生愿问、想问、敢问、善问,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提高质疑能力,全面提升数学素养。

[关键词]质疑;问题;数学能力;素养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问题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用疑问开启创新之门,使学生愿问、想问、敢问、善问,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提高质疑能力,全面提升数学素养。应把“疑”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质疑过程中获取新知、学会学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提升认识,让学生多思愿问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愿问,首先要帮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质疑的重要性,理解质疑的重要意义,变质疑为自身的内在需要。平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科学家小时候因为自己对某些现象好奇而去积极思考和探索,最终获得成功的事例。如:瓦特因对蒸汽冲动小壶盖好奇而质疑,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因对狗流液好奇而质疑,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牛顿因对苹果自由落地而质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让学生懂得“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认识到质疑的重要性,在学习中积极质疑,主动释疑。

二、情景交融,让学生有疑可问

学生思维的开启需要各种刺激和诱因,其中最有价值的莫过于由疑问而引起的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一个或几个有价值的问题,激发探索新知的欲望,一节课就成功了一半。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巧妙地把数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引起矛盾冲突,并在身临其境中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激情,促使他们不断提出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教师要把质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保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质疑,并鼓励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问题,不怕节外生枝。

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有一位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多媒体出示):有一天,小白兔和小黑兔一起来到森林里进行采蘑菇比赛,小白兔第一次采了18朵,第二次采了7朵;小黑兔第一次采了15朵;第二次采了9朵。这可难住了见识浅的裁判小灰兔。学生听到这里疑问顿生:“谁是冠军?它比第二名多几朵?”“18+7”应该怎么算?“15+9”又应该怎么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学生的求知思维从这里开始。

三、尊重情感,让学生有疑敢问

积极的情感具有一种内驱力,它能调动学生的激情。目前的课堂教学严肃有余,亲切不足。而小学生自尊心强、天真、幼稚,易受伤害,特别是中差生有自卑心理,怕说错或问得太简单,被教师训斥或被同学取笑,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学生有疑问就是学习不认真,就是对自己的冒犯,致使学生有疑问也不敢说,课堂缺乏民主、和谐的气氛。为转变这种局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良好的质疑氛围

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以权威者、命令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要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乐于创新、勇于创新。要把真诚的微笑带入课堂,语言要和蔼亲切、生动而丰富,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和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2.强化鼓励性评价

教师不将学生感性地划分为好、中、差等级,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看法,不论好坏、对错都要耐心倾听,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有提问题的光荣感和自豪感,万万不能批评、指责或嘲笑。同时,教育学生要懂得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并思考别人的提问。对于课堂上爱提问的学生,教师应时刻把褒扬的话挂在嘴边:“你的想法很独特”“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而对于有惰性或胆小羞怯的学生更应该及时多加鼓励:“大胆些,老师相信你能行”“其实你很棒,自信些,你会更棒”……一个肯定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或一次温柔的抚摸都会使他们信心倍增,“问”趣盎然。

3.举行丰富多样的竞赛活动

经常举行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题竞赛活动,通过提问题的数量与质量、回答问题的质与量,评定小组或个人的成绩,定期评出“质疑小能手”“最佳小老师”和“质疑优胜小组”,并给予表扬,奖励一些小礼物。学生为了能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必然会用发现的眼光去看书,去发现问题,并期待着解决问题。这样,就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变,进而感受到思考、质疑带来的乐趣。

四、教给方法,让学生寻疑善问

常言道:“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所以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之以渔。平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发问,即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探求答案;经过自己的一番思考仍然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让大家一起解决。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教给学生方法,实现从扶到放的飞跃,逐渐使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可引导学生这样想:其一,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例如,在教学“商不变规律”后,引导学生质疑,“课本上为什么说‘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不要‘同时’行吗”,“不是‘相同的数’行吗?”“为什么要加‘0除外’三个字”等等。又如,教学“退位减法”后,引导学生对笔算减法的法则进行质疑,“为什么要从个位减起”、“从高位减起行吗”等等。其二,计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工夫质疑,例如,数学课本中的计算题“1+2+3+……+50=”引导学生质疑,该用什么方法才能更快地算出答案?为什么?其三,应用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有没有其他的解法?最好的解法是什么?例如,教学“某工厂计划做1200个零件,前四天做了总数的20%,照这样计算,做完这批零件还要多少天”时,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寻求与众不同的解法,结果出现了五种解法:

A、(1200-1200×20%)÷(1200×20%÷4)

B、[1200×(1-20%)]÷(1200×20%÷4)

C、(1-20%)÷(20%÷4)

D、4÷20%-4

E、4×[1200÷(1200×20%]-4

一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有时浅显幼稚,有时涉及面广,甚至有的根本不着边际,听起来多而杂,这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在关键时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问题提得好,好在哪里,哪些还要加强,要让学生明确,质疑要抓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在寻找疑点的同时多提一些“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而且引导学生注意语言表达,使学生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才能使问题变得“少而精”。

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在教学中,教师要解放思想,允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耽误宝贵的课堂时间;要对学生的疑问进行积极的鼓励,科学的引导,促使学生自主、主动参与学习,并对所学知识感到有问题可想,有问题可提,有问题可议,从而提高质疑能力,全面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黄宝琴,陈信芝,池喜华.如何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3(18):327-328.

[2]李东旭.小学数学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数学世界,2001,3.

上一篇:HR要对商业敏感 下一篇:探索材料科学专业课全英文教学的三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