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怀远方言中的“自己”

时间:2022-10-09 10:16:25

摘 要:“自己”一词是20世纪末语言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作为简单反身代词的“自己”有其独特的历史来源和使用功能。而在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的怀远方言中,“自己”一词却拥有超越反身代词的使用功能,即作为谓词,意义相当于汉语普通话中的“不客套、随意”。

关键词:怀远方言 反身代词 自己 客套

一、怀远方言概况

安徽怀远县是安徽省北部蚌埠市的一个下辖县,处于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的交界地带,北面与属于中原官话郑曹片的蒙城、宿县相接,东西有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的固镇、蚌埠、凤台,南面与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的淮南相邻。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影响,怀远内部不同区域方言具有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的不同特点。《安徽方言概况》和《中国语言地图集》根据怀远县城话的语音特点将其划为江淮官话洪巢片。怀远方言的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存在明显的差异,也有自己的特点。下面以“自己”一词为例,谈一谈怀远方言中的词汇。

二、反身代词“自己”的来源与用法

“自己”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经常使用的一个简单反身代词,又称光杆反身代词,它也可以和人称代词一起构成复合反身代词,如“你自己”“他自己”。“自己”一词并非从来就有,它的出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程工(1999)指出汉语中的“自己”不是纯粹的反身代词,而是由一个反身代词和一个泛指代词构成的复合词。[1]根据朱冠明(2007)的考证,现代汉语中的简单反身代词“自己”来自古汉语反身代词“自”和代词“己”的复合。[2]“自”和“己”在东汉以前各有其使用范围和语法功能,并不放在一起使用。“‘自’有强调功能和照应功能,‘自’为强调用法时,出现在状语位置上,为照应用法时,出现在宾语的位置上,但是不能出现在主语和定语的位置上。‘己’的主要功能是作宾语,也能出现在主语或定语的位置上。”[3]东汉以后,僧人在佛经翻译中受母语影响产生对“自”的误用,使“自”有了作领属语和作主语,表泛指的新用法,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并列式“自己”,“自己”最初只在僧侣、佛教人员中使用。但是,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和佛经译本的大规模流传,“自己”有了一定的口语基础,并得到社会的认可。朱冠明(2007)认为,“自己”最迟于中古末期凝固成词。[4] “自己”一词的产生符合汉语音系双音化的发展趋势。在现代汉语中,反身代词“自己”主要有两种常见的用法,一种是照应用法,一种是强调用法。如:

(1)你别想他会牺牲自己来成全你。

(2)这是他自己的选择。

例(1)中“自己”与第三人称“他”相照应,例(2)中“自己”一词强调了“选择”是“他”自己做的,而不是别人替“他”做的。

三、怀远方言中“自己”的谓词性用法

(一)“自己”作谓词

反身代词“自己”在怀远方言中除了具有以上两种用法外,还有一种很特殊的用法,即表示“不客套,比较随意”,又作“仗己”, 用法相当于形容词,可以受程度副词“很、非常、怪(怀远方言词)、真”修饰而作谓语,如“很自己、非常自己、怪自己、真自己”,也可以放在名词前修饰名词,只限于“人”,如“他是一个很自己的人”。“自己”一词既可以用作自称,又可以用作他称。用作自称时,通常是说话者为了缓和比较客套的局面,营造比较随意、和谐的气氛。比如:

(3)主人:粗茶淡饭,照顾不周,你不要客气,自己动手啊!

客人:我这个人很自己,你们不用管我,我吃什么就自己夹。

说话者的意思是让对方不要担心自己会因客套而受拘束。用作他称时,通常是说话人希望听话人不要受拘束。比如:

(4)主人:小王啊,就把这当自己家一样,自己一点啊,需要什么就讲。

客人:好的。

说话者的意思是让听话者随意一些,不要受拘束。“自己”还可以用作贬义,指责他人言行过于随意、放肆。如“他天天还怪自己的来(“来”在这里是语气词),想来就来,也不管人家里可有事”。说话者意在指责他人经常到自己家来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又如“你这个人还真自己,我买的书你不说一声就拿走掉了”。

(二)“自己”与“作假”的语义相对

在怀远方言中,“自己”在表“不客套,比较随意”义时,有意义相对的词“作假”。“作假”的意思并非制造假货,而是指在不太熟悉的环境或事物面前表现得过于拘谨,不能一随己意。在怀远方言中有这么一句熟语“作假挨饿,想想难过”,意思是客人在饭桌上因为太客套、过于拘谨而没有吃饱饭,事后只能为肚子挨饿而难过。在生活中,怀远方言区的人经常会说:“你别作假,想吃什么就自己拿。”“你别跟我作假,给你你就拿着。”“我这个人不作假。”“作假”一词也可以用作贬义,如“你怪不作假来(“来”在这里是语气词),给你你就能拿着啦?”我们可以看到“自己”与“作假”在词义上具有很强的对称性。

(三)“自己”与“作假”在语法上的对称与不对称性

“自己”和“作假”在语法上存在对称与不对称性。第一,“自己”和“作假”都可以受程度副词“很、非常、怪、真”的修饰,可以修饰名词“人”。“自己”和“作假”都可以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可以说“不作假”“不自己”。但“自己”不能受否定副词“没、别”的修饰,而“作假”可以,可以说“没作假”“别作假”,不能说“没自己”“别自己”。第二,在肯定句中,“自己”后可以跟补语“一点”,而“作假”不可以,如我们可以说“你自己一点”,却不能说“你作假一点”。但在疑问句中,都可以跟“一点”作补语,如“你不能自己一点吗?”或“你不能作假一点吗?”都成立。“自己”后可以加“很”作补语,但必须有补语标记词“得”,“作假”后面却很少加“很”作补语。比如,我们可以说“他这个人自己得很”,但很少说“他这个人作假得很”。

四、结语

怀远方言中的“自己”为什么可以有谓词性的用法?这肯定不是“自己”这个词本身所具有的用法。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美国社会语言学家Peter Trugill在其著作Socio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and Society中曾经说过:“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结构和社会的价值体系有着紧密的联系。”[5]词汇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自然是最先会发生变化的。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会为了满足不断产生的表达需要而不断创造新的语词,当然也会充分利用已有词汇,在已有词汇的基础上进行词义拓展和用法的扩展,这也是适应不断扩大的表达需求的不错选择。“自己”一词最初只是用作表示照应或强调作用的反身代词,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人们为了表达的需要,开始拓展它的词义和用法。比如,在普通话中出现的“都是自己人,没必要藏着掖着”这样的句子,其中的“自己”已经不能再说是起到照应或强调作用了,“自己”已经具有修饰、限定“人”的作用,具有一定的谓词性。我们可以猜想:“自己”的用法由最初的简单反身代词,到具有修饰、限定作用的准谓词,再到怀远方言中的表“不客套、随意”义的谓词,正是“自己”这个词的词义和用法不断拓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程工.汉语“自己”一词的性质[J].当代语言学,1999,

(2):33~43.

[2]朱冠明.从中古佛典看自己的形成[J].中国语文,2007,

(5): 402.

[3]董秀芳.古汉语中的“自”和“己”[J].古汉语研究,2002,

(1):72.

[4]朱冠明.从中古佛典看自己的形成[J].中国语文,2007,

(5):408.

[5]Peter Trugill.Socio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and Society[M].London:Penguin Group,2000.

(闵琴琴 安徽合肥 安徽大学文学院 230000)

上一篇:浅谈任务型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以学生为中心”... 下一篇:加拿大 冬日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