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预设性语文教学形态刍议

时间:2022-10-09 09:47:14

非预设性语文教学形态刍议

[摘要] 本文通过对非预设性教学形态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作对比,突现其优势与作用,探究这种教学形态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方法,明确其运用尺度。

[关键词] 非预设性区别方法尺度

语文是带有浓厚感彩的人文学科,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教化学生,涵养性情,唤醒心灵。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往往更重视文本主题的探究,精彩语句的分析,写作技巧的把握,以及写作特色的总结,把这些所谓的重点知识提前预设到位,考虑周全,工整认真地写在教案纸上,才能胸有成竹地走上讲台。事实上却忽略了语文课最本质、最重要的任务――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非预设性教学形态打破了语文教学的窠臼,从关注静态的教案走向关注动态的学生,这也符合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下面,我就非预设性教学形态的相关问题作以探究。

一、非预设性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

课堂教学本身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语文教学更是如此。教师面对的是思想独立,个性迥异的教育对象,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甚至会出现一些不协调音符。如何有效地把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现象,凭借灵活的手段使课堂教学信息迅速获得最优化的传递与转换,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这是新课程背景下在倡导真实、鲜活的课堂活动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

非预设性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之处在于:首先,课堂教学中不再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麻木地听,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渠道、全方位的思想碰撞,在师生互动过程中生成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由师生共同决定课堂上学什么、怎么学;其次,它强调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淡化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形式化,追求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它更强调学生带动老师,而非由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这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创造性的发挥。

非预设性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起了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动过程,使每节课都焕发活力,充满张力。同时也在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提高方面起到了作用。非预设性教学形态要求教师自己要扑下身子,定下性子,潜心研究教材,关注学生,拓宽视野,提升素养,练就在课堂教学中“四两拨千斤”的功力。此外也提倡学生自由阅读,对课文有所感悟、理解,甚至质疑。

二、非预设性教学的运用方法

1.对语文教材要有所选择。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只是媒介,课文学了多少有时并不重要,因此,可以适当地选择课文,有所舍弃。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文章时,我就选择了其中《伟大的悲剧》一文示范讲解,其余文章分别布置给几位语文能力较强的同学分析讲解,多余的时间安排大家学习课外相关的文章,而这些课外文章大多也是由学生们搜集、整理的。非预设性教学很大意义上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当然也包括学生对课文的选择,师生一致选择的文章,课堂更容易形成共鸣。

2.引进教学资源充实教学内容。非预设性课堂在动态化的教学中,延伸拓展必不可少,需要教师不断引进相关资源来充实教学,教师应注重整合教材、挖掘资源。语文学科的外延很宽广,适时适量地选择经典引入教材,既保证了阅读的质量,也增强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如在讲解一些以珍视生命、学会感恩的文章时,顺势引入地震灾害的相关资料、评论文章,触及学生内心,拓宽学生视野,丰富课堂教学。

3.营造氛围,尊重有效生成。伟大的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说过:“教育的唯一规范是自由。”非预设性教学就非常强调“自由”,包括“自由阅读”、“自由感悟”、“自主生成”等。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淡化课堂权威的形象,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参与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其次,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尽管有的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或所提问题不全有价值,也应积极鼓励,帮助他们筛选较好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此外,营造课堂氛围的“场效应”,使学生们以点带面,互相启发,互相倾听,生发新的认识,这一点也很重要。

4.善于捕捉契机,形成教学生长点。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在这样一个历程中,教学的契机无处不在,但又稍纵即使,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见解及存在的问题,加以判断、回应、引导,进而发掘其中的教学生长点,不失时机地开拓更广阔的教学空间。⑴ 捕捉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学契机。任何课堂都应该允许学生出错,因为有时错误也是有价值的,若能发现并正确引导,往往能推进教学。⑵尊重学生感悟加以延伸,形成教学生长点。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感悟是丰富而真实的,如果老师能独具慧眼及时抓住学生的一点感悟加以延伸,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非预设并非是任马由缰、随心所欲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教师在处理突发问题时,能够作出灵活反应,给事件以巧妙、完善的处理,从而显示出思维方式的开放性、敏捷性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多变性。但这并不是指课前毫无准备,课堂随心所欲,我们提倡的非预设性,是主张淡化教师的课堂精确预设,在教学过程中,真正确定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在积极思考探索和讨论交流中经由教师的适当辅助,生成有效的教学内容,达成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形态。从这个角度出发,老师只有课前尽可能地“全预设”,才能在课堂上自如地“非预设”,才能避免手足无措的尴尬。

总之,非预设性语文教学形态强调的是教师的“宏观调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前对学情的充分了解,对语文课堂学习材料的选择和语文课堂生成性情景的主动创设上,还体现在对课堂发展方向的适时适度的宏观调控上。

参考书目:

1、杜威(美):《民主主义与教育》;

2、吕叔湘:《关键在于一个“活”字》;

3、《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上一篇: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英语兴趣 下一篇:怎样提高聋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