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馆藏管理模式的思考

时间:2022-10-09 09:22:32

高校图书馆馆藏管理模式的思考

[摘要] 随着“以用为主”的图书馆藏管理理念的传入和大学新校区大规模的建设,高校图书馆实行的“藏阅合一”管理模式渐成趋势。但这种管理模式在民办院校和规模较小的高职高专院校被实践证明存在许多问题。通过“藏阅合一”与“藏阅分离”模式的比较,依据“二八定律”和“长尾理论”,提出了依据“藏用互补”的理念,实行“藏阅兼顾”管理模式的大胆构想。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馆藏管理模式 问题

一、“藏阅合一”是当前高校图书馆盛行的一种管理模式

我国早期的高校办学规模小,在校生少,图书存量不大,图书馆延用历史上的“藏书楼”布局,图书一般不外借,多用锁链拴在台式桌子上或书架上,供读者就室阅读。这就是早期封闭式、小范围的“藏阅合一”模式。20世纪初,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图书馆活动中“二八定律”的提出,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开始向“藏阅分离”转变――书库和阅览室分开,书库不再放置阅览桌椅,而专门用于存放图书,阅览室仅配备一些常用的参考书,馆藏管理实行三线典藏制:利用率很高的图书存放在一线书库,实行全开架借阅;利用率较高的图书存放在二线书库,实行半开架或闭架借阅;而那些利用率最低的图书则存放在三线书库,实行闭架管理。“藏阅分离”模式根据图书的利用率进行分类管理,减少了图书馆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了管理效率,但拉远了读者与图书的距离,同时也使那些占有80%高比例的非常用书籍,因被闭锁在三线书库里不易被读者发现和利用,而成了“长尾资源”,造成了馆藏资源的浪费。

充分挖掘馆藏长尾资源的利用价值,让读者在“长尾资源”中找到所需资料,一直以来是图书馆界力求解决的课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图书馆藏“以用为主”的理念传入我国,与之相适应的书库和阅览室合一的“藏阅合一”管理模式,随着高校新校区的大规模建设而渐具条件。所谓“藏阅合一”,指的是根据“以用为主”、“以人为本”的理念,采取“大开架”的方式,让读者可以在近距离接触图书的同时,就近读物、自取自用,使“藏、借、阅、管”的空间融为一体,让馆藏图书最大限度地零距离接触读者,实现图书馆藏利用效益的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模式。

“藏阅合一”模式从理论上说拉近了读者和书的距离,使读者更方便地利用图书,从而达到提高图书利用率的目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人们发现这种全开放的、大范围的“藏阅合一”模式,在提高图书利用率方面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相反,还出现了“藏阅分离”时代未曾出现的问题和弊端。同时,人们也发现,在我国高校图书馆向“藏阅合一”方向发展的同时,西方一些先进国家的大学图书馆却反而向“藏阅分离”的方向发展。例如,美国芝加哥大学图书馆新馆建筑的布局规划,就将所有350万册书刊馆藏全部置放到地下储藏式书库里,实行闭架管理,而阅览室则建得宽敞、明亮、典雅、舒适,且基本不配备纸质书刊文献。

二、相比“藏阅分离”,“藏阅合一”仍存在许多弊端

高校图书馆“藏阅合一”管理模式的实践经验以及东西方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的巨大反差,引起众多同仁的关注,对当前及今后高校图书馆“以藏为主”抑或“以用为主”理念的选择,对“藏阅合一”抑或“藏阅分离”管理模式的走向,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笔者以为,单纯的“藏阅合一”管理模式至少对于民办院校和办学规模相对较小的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来说,实际上是不很适用的,存在着许多困惑和问题。

其一,是理论与实践的偏离。“藏阅合一”试图通过藏、阅合于一室,拉近读者和图书的距离,一方面,让读者更方便地利用图书,以体现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另一方面,则根据“长尾理论”,试图让80%的非常用图书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读者群,以达到提高图书利用率的目的。应该说,这在理论上看无疑是一个好办法。但是,原来“藏阅分离”模式根据图书利用率的高低分别进行开架或半开架、封闭式管理的方式,在“藏阅合一”的模式中变成不论利用率高低,一概放置在大开间里进行开架管理,其结果是,80%的普通读者为了寻找其需要的20%常用书刊,就必须多花5倍的时间和精力,从全部(100%)的书刊中去“大浪淘砂”。由于取书过于方便,也为了节省时间,就难怪有相当部分的学生读者干脆一次性从书架上取下整摞书籍,发现不合用的就随手丢置,即便有心将书本归架也因取书量太大而力不从心或干脆随意归架。我们精心准备的代书板,原想让读者在书架上取书时用于标识书籍的位置,方便阅后书籍的归位,结果也形同虚设。这样一来,乱架、错架的现象在整个图书馆里随处可见。显然,“藏阅合一”模式方便了读者取书阅读,但却未必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相反,还为图书馆的管理增添了大量不必要的麻烦。

其二,是人力资源上的浪费。“藏阅分离”模式按照“三线典藏”的原则,根据图书利用率的高低配置不同数量的图书管理人员进行分别管理。贮存书库所置放的书刊的数量是最多的,但因为利用率不高,因此配备的人员是最少的;而“藏阅合一”模式中,由于大开架管理,每个这样的场所均要配备相同数量的工作人员,这根本就在人力资源上造成了浪费。同时为了要让这20%的常用书更好地服务于80%的读者,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又要花费5倍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清架、整架,以整理这些乱架、错架的图书。据统计,在采用“藏阅分离”模式时,书刊管理(包括接待读者)的工作人员一般仅占图书馆总人数的1/3左右,而在采用“藏阅合一”模式时则要占到1/2左右。显而易见,“藏阅合一”模式相较于“藏阅分离”模式更加消耗人力资源,这对于讲求精兵简政、追求经济效益的民办院校和规模不大的高职高专院校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其三,是建设资源上的浪费。为适应“藏阅合一”管理模式,图书馆在建设之初的单体设计中,就要考虑按照统一柱网、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的“三统一”标准进行设计建造。这样一来,图书馆内部原本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空间,全部采用同一个标准:大空间、高采光通风的阅览区与原本可以小空间、低采光通风的图书存放区便有了一样的大柱网,一样的大层高,一样的楼层板高荷载,甚至配备一样的消防设施。正因如此,整个图书馆的内部建设标准全部就高不就低,建筑造价由此大幅提高,而在空间使用上却又多有浪费。为了弥补这种布局由于建筑空间利用率低对藏书容量的限制,我国近年来新落成的图书馆的面积一般超出3万平方米,超过4万平方米的也并不罕见,比20世纪80年代落成的图书馆馆舍面积增长了一倍多。例如,福建师范大学建于1991年的适用于“藏阅分离”模式的老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仅1.8万m2,而收藏的图书就已达到163万册;而建于2006年的适用于“藏阅合一”模式的新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达到3.85万m2,设计图书收藏量却仅能达到300万册。另据了解,上海某大学建筑面积4万m2的图书馆,在夏季仅一天的电力运行费用就要1万元。可见,为了维持“藏阅合一”的管理模式,高校付出的基建和设备维护成本是巨大的,这对建筑用地和办学资金紧张的民办院校和规模不大的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的建设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其四,不利于育人环境的形成。“藏阅合一”强调以读者为本,要求为读者提供最人性化的服务,图书馆做为一个服务机构,这本无可厚非。然而,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作为一个教育机构,首先应是帮助广大学生读者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对于学生素质原本就不如重点大学的民办院校和一些高职高专院校来说,过多的人性化管理只会滋长学生的惰性、助长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气,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自然也就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提倡“藏用互补”理念,实行“藏阅兼顾”的管理模式

不论是遵循“二八定律”采取三线典藏的“藏阅分离”模式,还是依据“长尾理论”采取大开架的“藏阅合一”模式,图书馆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提高馆藏的利用率,都是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对于教学型的民办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来说,由于办学资金有限,图书馆的经费紧缺,其馆藏利用更应遵循“以用为主”的方针,重点是发挥好20%常用图书的作用,满足80%的学生读者教学的需要,完全没有必要一味地跟风追求图书馆的“大而全”。基于这个思路,笔者认为,教学型的民办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二八定律”和“长尾理论”共生应用的原理,提倡“藏用互补”的理念,实行“藏阅兼顾”的管理模式,走“复合型”图书馆的建设道路。

在馆藏建设方面。应充分发挥纸质图书在“藏”的方面具有的携带方便、清晰度高、便于长期保存的优势,重点保证利用率高的20%的核心资源入藏,以满足80%读者的基本需求。而对于利用率不高的80%非核心资源,则可以通过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其他方式进行补充,同时发挥数字化图书在“用”的方面所具有的检索方便、不受时空限制、存贮空间小的优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电子馆藏的数据库的建设,以丰富馆藏资源。

在馆藏布局方面。将利用率(借出率)高的纸质图书,和新购置的图书,按照“大开架”的原则采取“藏阅合一”的模式,实行“借、阅、藏一体化”的“一门式服务”。对于利用率(借出率)一般和较低的纸质图书,则分别按照“半开架”和“全封闭”的原则,采取“藏阅分离”的模式进行管理。对于数字化图书,则通过电子阅览厅和图书网络借阅平台的建设,建立图书信息关联推荐和资源导航系统,进行流通数据分析,引导读者发现自身的潜在需求,从而更好地开发利用图书馆的“长尾资源”。

在馆舍合理改造使用方面。对于新建、拟建和改建的馆舍,应根据自身的用地条件、资金条件和功能需要进行规划设计,不要一味地追求“三统一”的建设标准。对于已经按照“三统一”标准建设好的馆舍,可以根据管理理念的定位和管理方式的实际需求,采取布局调整和局部改造的办法。重点是书库的改造利用,例如,可以将拟实行“藏阅分离”模式的密集书库,安排到地面层,以避免因荷载的增加引起楼板的塌陷;也可以在层高允许的前提下,在地面层的书库内加层改造,或者加高藏书架,购置取书自动升降梯等,以提高空间利用率。

总之,高校图书馆无论采取何种管理模式,都应根据办学的实际条件和实际需要,不应一味求同,更不宜一刀切。

参考文献:

[1]刘艳苏,桂秀梅.二八定律与长尾理论在现代图书馆的共生应用[J].现代情报,2009,(8).

[2]吴志荣.“藏阅分离”模式或将回归[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6).

[3]孙红卫.长尾理论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J].情报杂志,2008,(8).

[4]肖雨滋.论可持续发展的图书馆建筑设计[J].图书馆,2008,(4).

上一篇:“三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下一篇:试论德育教育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