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怎样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时间:2022-10-09 09:07:22

新课标下怎样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摘要:新课标下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良好的自身素质是基础,正确的学生观是前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是关键,优良的教学方法是手段,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质量;自身修养;学生观;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300-01

数学教育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是: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1.教师要深透领悟教材内容

数学的教学,最终要教师本人落实到课堂中去,要做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求我们教师"凡是你教的东西,就要教的透彻"。为求透彻,教师必须深钻教材,"沉下去",理清知识发生的本原,把握教材中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回顾自己上过的许多的课,总感到有些许的憾意:课堂缺少耐人回味的东西,缺少引起学生思考的部分,对教材内容的领悟浅薄,缺少厚重感。本人认为要弥补这些憾意,教师对教材的领悟必须有自己的眼光,目光要深邃,看到的不能只是文字、图表和各种数学公式定理,而应是书中跳跃着的真实而鲜活的思想。这种思想就是对"数学本质"的认识,这种思想就是"不在书里,就在书里",这种思想能让所有教材内容融入到教师的思维中,成为教学的能力源泉。"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教师只有不断揣摩教材,才能对教材有独到的体悟,在课堂教学中也才能做到"精彩纷呈"。让学生领悟:数学问题千变万化,而其中的方法是相通的。学习数学重在掌握这种具有普遍意义,能反映数学本质的知识。注重问题间的类比,使解题总结成为自觉的行动,这样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由例及类,解一题通一片的目的。事实上,初中数学有许多问题都具有生活背景和意义。这需要我们教师深入课本用心体会,在教学中发掘问题的内在联系,抽象问题的本质,进而用数学语言(符号)来表达问题的实质。这样引导,对数学本质会有更深的认识。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坚持主体性和全面性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是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首先,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大胆地、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之中。同时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为基础,结合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恰当的实例,促使学生反思,引起学生在原认识结构上产生新的知识,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其次,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与尊重学生,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教师要有崇高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去爱每一个学生,热情地关注和耐心地帮助他们。

如对待优生,要创造条件使他们"尖子更尖";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生活上要做到体贴关心,课堂上能循循善诱,课下能认真辅导,对其进步及时肯定、鼓励,同时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提高学习兴趣和树立学习信心。这样,学习困难的学生成绩提高了,教学质量自然会全面提高。因此,更新观念、坚持正确的学生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学生能否对数学产生兴趣并且能自觉去钻研,是提高数学教质量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和谐、生动、自然的学习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产、生活中,应有意识地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渗透于教学中,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可避免枯燥无味而且有亲切感和浓厚的兴趣。直观趣味和知识实用不仅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兴奋的状态下进入学习的佳境,放下包袱,学有所得,而且能激励他们养成勤于观察、勇于实践的良好习惯。

4.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提升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能够让老师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时,一定要先从阅读开始,慢慢让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然后,老师要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继而按照学生的学习程度以及思考程度,为学生制订专门的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数学课外资料的阅读。另外,老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课外活动小组,通过组内之间的交流,促使学生再次阅读,然后同化知识,让学生能够相互启发,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层次。这样,顺其自然地就提升了教学质量。然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无论是任何一门学科,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都能够快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终生受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在书本知识学习过程之中,一定要能够钻进去,并且能够及时地跳出来,要不断地联系生活实际,按照以下流程进行学习:课前预习认真上课课后整理认真练习及时复结。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有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只有相互信认,教师输出的各种信息才会在学生头脑里畅通无阻地出现一种"易接受"的心理优势,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任和期待,就会使学生得到一种潜在的鼓舞和力量。实践证明,学生喜欢热情和蔼、敬重学生、耐心指导、诲人不倦的教师。有的教师虽然有比较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教材的分析、讲授能力强,但是由于不善于和学生建立真诚合作的关系,师生之间存在感情隔阂,教与学不能协调配合,结果使教学工作事倍功半。因此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

6.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在充分利用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和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传统电教手段的同时,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强多媒体CAI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

7.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借助于开展一些数学课外活动来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自学能力。数学属于一门和生活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切忌只停留在课堂例题以及应用之中,一定要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之中进行体验,感受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并且结合社会实践,让学生获取自主获取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继而促进老师的教学效果。而且,在数学课堂上,老师要巧妙地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同时鼓励学生依照自身的兴趣以及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课堂以及活动,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快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上一篇:做好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之我见 下一篇:开展家园一体化教育 促进幼儿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