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文化的服饰设计理念

时间:2022-10-09 09:04:35

基于传统文化的服饰设计理念

前言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以傲人之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几千年。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不仅拥有让西方人目眩神迷的古建筑、绘画、书法、青铜器、玉器等艺术精品,更有体现了中华民族心灵与智慧的哲学、文学、宗教、医学等几大思想、知识体系。他们共同根植于中华大地的文化土壤,本系同门,又独立成长,繁衍,传承……然而,无论是在上世纪初的“五四”运动,还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确已遭遇到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与挑战。在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前,中与西相遇,新与旧碰撞,各种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从而,人们不禁思考与反省:中国传统文化究竟在当代设计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2010年3月,法国服装设计大师伊夫圣罗兰的四十年回顾展在法国巴黎美术馆震撼登场。为此,巴黎服装博物馆己歇业近半年而精心准备。展览以大师的从艺生涯为主线展出超过三百套精品之作。我们看到,从七十年代开始,伊夫圣罗兰陆续以世界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服饰文化为灵感设计了多个系列作品,如中国式,非洲式,摩洛哥式等。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位大师在四十年前带有明显中国风格倾向的作品:上身为类似对襟马褂的黑色上衣,胸前正中有一个红色的圆形装饰,再配上一个很大的盘扣。下身是把裤脚塞进皮靴的宽腿裤。头戴一顶红色的锥形帽(这多少让人联想起电影中的清兵服)。服装的整体造型宽松,简洁,可以看出设计师在对中国传统服装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使用素材转移的手法创作了这组服装。假设我们不考虑服装的流行因素,在西方人的眼中,这一设计应该是充满新鲜感和趣味性的,或者说,圣洛朗的设计正好满足了西方人对东方文明的猎奇心态。然而对于中国人而言,这种设计不外乎新人穿旧衣,只让人觉得暮气沉沉,老气横秋。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外国人在早期对中国知之甚浅,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如此的丰富多彩,他们仅凭一鳞半爪的认识来设计中国风格的服装,只求形象,而不问神似。因此,就算是伊夫圣洛朗这种大师级的人物也只能是仅此而已了。

一、中、西方审美中的对立统一

笔者认为,要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除了转移、借用的构思手法外,更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容的各层次各范畴的组成部分,领悟其神髓所在,进而设计出具有真正民族文化内涵的作品。中国古代审美追求的极至是超越本体之美,也即“神韵”,“意境”之美。如果只是从某种具体艺术表现形式上去把握中国传统文化,这恰恰与其本意背道而驰。所谓的中国风格,正应该如它几千年来所强调的“天人合一”论一样,作为一种精神溶入到现代服装设计之中。

对立统一是服装造型设计的重要形式法则之一,更是古今中外哲学、美学的一大主题。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早已明确地提出“有对”之说,认为矛盾是世界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易传》载:“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孑吁也曾系统地揭示出事物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如美丑,难易,长短,有无,刚柔,动静,巧拙等对立范畴。他们认为,“有对”之所以能使事物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转化与发展,就是因为对立面的性质相反,是相反势力的“相推”、“相摩”所造成的必然结果。事物变化的动力不在外部,而在两种对立力量内部的相推相摩。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绘画尤其讲究运用对比手法,如构图的疏与密,线条的刚与柔,形态的虚与实,墨色的浓与淡等,无不充分体现了对立因素在同一空间的相互作用。

西方人比中国人更重视对比。他们严格区分物我之间及物与物之间的界限,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由“斗争”而获得的美体现在艺术上,我们看到,常常是一种强烈的情感的发泄,一种在矛盾中苦苦挣扎的迷狂。这种蕴藏在作品深处的情绪,往往能给人以视觉上紧张的动感,如欧洲传统女装,人们通过各种整形手段来塑造出丰满的胸脯,纤细的腰肢和肥硕的臀部。在西方人眼中,这种起伏强烈的体形轮廓和几近失调的身体比例是一种最为生动的“美”,以至于很少有人去考虑“和谐”的问题了(图1)。又如当代有名的服装设计师 JOHNGALLIANO和 JEANPAULGAULTIER等,我们从他们的充斥着各种异质元素和造型手法的作品中,总能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情感洋溢的张力。正如前面所谈到的,这些“动感”,无非是服装上性质相反的各种元素在势力上形成均势,相互争斗不休的结果罢了(图2)。

二、服装设计的“中庸”之道

在现代设计的形式美法则中,对比往往是运用不同的元素或加强同一元素的差异方面来体现对比的效果。可以说,任何的视觉效果中都包含有“对比”,如服装设计中常用的材料对比、色彩对比等。然而这些对比并不是为了对比本身而存在,它应该是为着走向最后的和谐。中国传统美学注重和谐一致,避免各种对立关系的矛盾与冲突。魏晋时有人说:“凡人之质量,中和为贵矣。”是把“中和”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建筑更是讲究中和之美,例如明清北京城的布局就鲜明地体现了以宫室为中心的建构思想。

后人对孔子的“中庸”之说有种种的看法,笔者比较赞同的解释是:“中庸就是用中,意即掌握住事物对立两端并在两端间选取、运用正确之点。那么这个“正确之点”在那里呢?事实上,衡量事物是否“中”并没有绝对固定的标准,而是应该怎样做“适宜”就怎样做。如古人就认为符合如义、礼、仁、善、贤等标准就是行事的“中”了。同时,时间、环境、条件等因素一直在不停地交替和变换之中,对象自身也在变,种种“两端”之间的“中”也必因之而变。这也告诉我们,必须要在一切的运动变化中对一切要解决的问题都因时因地因具体情况而去考虑、抉择。这证明,所谓“中庸”之道并没有为我们宣扬一成不变的,僵腐不变的教条。相反,它教会我们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去解决问题,并达到最佳效果。比如设计“中国风格”的现代服装,我们可以首先找出对立的两方: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它可以是文学、绘画、服装、建筑甚至是道教、武术、围棋等等,择一而用。另一是代表现代服装的西方传统立体裁剪服装,如合体内衣、西装西裤或衬衣等。然后主观地加以判断应把侧重点放在哪里:作品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来充分表现主体呢?还是在西式服装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来画龙点睛呢,当然也可以两者势均力敌,以达到一种视觉上的动感。这就要看立题的要求和设计者的意图了。最后,还要结合当今社会发展动态,服饰流行趋势等综合资讯,使作品溶入更多的时代气息,体现出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服装设计的“和谐”之意

“和”,我们可以从中引申出“混合”与“和谐”之意。“混合”即各种不同的元素同时出现在同一空间里,互相渗合。就好象音乐有高、中、低音之分,一个交响乐团里有各种不同音响效果的乐器,可是他们在集体中各司其职,又互相协应,组成了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一首只有低音的乐曲是不成其为乐曲的,同样,一个成功的交响乐团也不可能只有弹奏主音的钢琴。

我们还看到(或听到),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常常是由诸艺术要素围绕着某个要素而进行着交流、转化和融合,而最终达到的,就如在服装中常同时使用几种面料,而以一种面料为主,其余面料为辅常常是获得统一美感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连满汉全席也有主、配菜之分呢。可见,“和谐”事实上是同一系统内对立因素间的一种静态关系。要使对立的双方取得和谐一致,只能让其中一方占主导地位,另一方为辅。所谓“一阴一阳,一柔一刚”,总之,异质的事物相依相存,有主有次,才能最终趋于“和谐”。在西方人那里,对立的两端最后是不可能停止斗争的,因此他们的艺术作品中总是充满着动感;而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对立因素之间可以互相调节、转化,并以“和谐”这种静态为最美,从而进一步达到人与事物的“和”,即人与人之间以某一艺术形式为载体进行的情感交流。

把“中庸”与“和”的美学观点联结起来,就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依据一一中和之美。如果说“中”是把握事物间的正确之点的方法论,那么“和”就是促使对立事物间动态关系转入和谐的准则。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前面关于现代“中国风格”服装的设计方法的例子,以“中”的方法论为指引,我们可以根据主体的需要把设计重心放在中、西方传统服饰文化之间的任意一点上。而“和”则要求我们应密切注意各种对立要素之间互相联结交流、转化生成的运动过程,使他们主次分明,相依相存,达至静态的和谐美。因此,设计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观的现代服装,就要抓住“现代服装”这一目的性,把设计的“正确之点”侧重在代表现代服装的西方传统服饰上,而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作点睛之笔,再结合现今服饰的流行趋势,使古与今,中与西的种种概念与元素相互碰撞与交融,共奏一首有序、和谐的乐章。

结论

同样,“中和”还可以运用在其他的艺术形式和设计领域之中,如建筑、工业产品、纺织面料等。总之,“中和”之美是一种在艺术创作中整体把握全局的审美观。它主张众多艺术因素的合理共存,各局部既有自我表现的空间,互相之间又声气相通,血脉相连。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迎接现代意识的挑战?当陌生的事物出现在眼前,原有的就要消失吗?还是让我们把它们中和在一起,烹成一桌丰盛的满汉全席吧。

上一篇:金融资产证券化危机及预防对策 下一篇: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分析及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