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状背后的恨、羡慕和反思

时间:2022-10-09 08:06:00

期末考试完毕,要给成绩优秀的学生发奖状。之后呢,就是学生各自品尝自己用一学期时间,烹制的这道“大餐”的滋味了。学艺不精、技能不佳者,味道自然算不得纯正,各种怪味会一并袭来,自尝苦果是必须的,无法拒绝;技艺精湛者,味道则纯正得多,一如美味佳肴,色、香、味、形,无不令人欣喜。

奖状发下来,不管有没有得到这张薄薄的纸,每个学生都与它产生了无法扯断的关系。发奖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对过去的肯定、对现在的鼓励与对未来的期待。所以,此前我早已明言:“不管这次考试你有没有得到这张奖状,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人要借此反思前一段时间自己学习的得失。成绩好一些的同学,要总结自己好的做法,这叫经验。后面的学习中,要继续保持。成绩不如意的同学,要反思哪些地方做得不好,那是教训。后面的学习中,要注意改正。”可是,当这张承担着任务与使命的纸,与数十个鲜活的、年仅十一二岁的生命个体联系在一起时,带给他们心灵的冲击,却远非如此简单。孩子们的心里得意有之,失落有之,甚至各种羡慕嫉妒恨,五味杂糅,远超出我的预料。第二天班会,当我提出“有的同学得奖了,有的同学没有,说说你们的想法,或者对一张奖状的看法”这一要求时,收获的仍然是意外。

一名男生在纸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恨”字,仅此一字,别无其他。“恨”什么?恨自己没有学好、没有考好,还是恨别人比自己考得好?亦或恨同学得了奖状,自己却空无所获,心里难受得要死?另一名学生的感受也是“恨”。在交上来的那张纸片上,他说:“我恨他,恨不得杀了他。他在家里乐呵呵,我在家里哭如雷;他在家里吃好吃的(食物),我只能在家里吃馒头。这个世界真不公平,不活了。(我)每天像个老鼠一样,也像个小虫,我太小了。”哦,这是恨那个考得比自己好的同学的节奏啊,捎带把自己身处同学间面对学业压力时的感受也写出来了。“本来,我想这次考试超过他的,结果却是惨不忍睹”,“太可恶了,我要杀了你!”后面,紧接着又画了一张发怒的脸和一把刀。

天哪,一张薄薄的纸带给学生的,是多么严重的伤害!可是,“只是‘恨’,是不管用的。”当我问他,“‘恨’完之后,你到底想怎样做”时,他却一脸茫然,无从表达。唉!负面情绪严重聚积如洪水,却不懂得也找不到合适的方式来合理发泄与升华,长期下去,会否演变为适应障碍也未可知。面对如此情况,看来我必须学禹治水,“疏川导滞”,引导其学会正确管理自己的情绪啊。否则,一旦演变成真的“要杀了你”,就真的成为了教育的悲剧。而这并非没有先例。

这“恨”的由来,更多的在于“别人家”的孩子。一名女生写道:“我妈妈一听邻居家的孩子拿了一张奖状,就训我。不就是一张写着‘奖状’俩字的破纸吗?有什么好稀罕的?害得我妈妈老是训斥我!”另一名女生也写到:“回家,妈妈就说:‘你看人家就能发上(奖状),你就没发上(奖状)。这个月不给你买好吃的!’我的耳朵都要起茧了,我都快被妈妈骂死了。”还有一名女生写到:“我妈知道琳琳考了第一名后,我妈,还有我爸,就训我,训得我头都大了!我太恨那些发(得)奖状的人了。因为他们太聪明了,不给对手机会!” 而一名考了班上第四名、得到奖状的学生,则是这样写的:“一回家,我妈就说:‘怎么考了这么一点分?还上不上学了?下次再考这么点分,就罚写作文或数学卷子,以后就别想出去玩了。再考这么点分,就别回家了!’”

说出类似话语的“妈妈”自然不止这几位。只是,为什么非要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惩罚“自家”的娃儿呢?还有那位口不择言、孩子成绩不如己愿就吓唬说不让孩子回家的妈妈,是不是非要孩子考全世界第一,才能如你所愿?

细想想,“妈妈”们的高期望值,是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背后的教育观念较真带来的结果吗?如果是,就很遗憾。已经有教育研究与实践证明,那些最初在父母的各种“威逼利诱”和各种培优班、特长班的“培育”下,早早起“跑”的孩子中,相当的一部分到了高中或大学阶段会出现严重的厌学、弃学现象,出现非父母所想所愿的结果。很好理解,早开的花儿会早早地凋落,即便如罂粟花一样艳丽,也极可能会结出含有毒素的枳果。亦或者,是与急功近利的社会大环境相适应,以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的情非得已吗?只是,正如西塞罗所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学生要学习,家长有义务与责任告诉孩子有应对现实的需要,但这不应该是家庭教育的主要目的。一个孩子,如果自己的学习全部是按着家长的意志进行,永远干着情非所愿、与自己的年龄不相适应的活儿,就别指望他(她)的成长会多么健康,更不用说什么孩子未来的学业成功、事业成功、梦想成真等事情了。

这“恨”,更多时候是和羡慕交织在一起的。一名学生写道:“我才不稀罕一张奖状呢,又不是什么荣誉。不就是一张破破烂烂的纸吗,有什么用呀?”这是口是心非式的羡慕。另一名学生写道:“为什么只发前五名,而不发前十名的?”还有学生写到:“我恳求老师发给我一张进步奖。”这是很坦率的羡慕,还有对老师的期待。对此,我的回复是,只要在后面的学习中,表现积极,并达到一定标准,每人都可以得到一张进步奖,不限名额。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愿望,是会激发其学习动力,营造融洽师生关系的。当然,更多时候,羡慕本身就是一种促使学生学习向上的动力。一名学生这样写道:“这次我没拿到奖状。我会总结教训,争取下次考试得到你。”另一名学生则说:“获得了奖状就等于获得了荣誉。我好想获得奖状。我要向学习好的看齐。虽然我心里也有点羡慕嫉妒恨,但是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得奖。”学习是儿童的天性,向上是学生的需求。这里,发奖状的目的,至少是部分地达到了。杜威在论及教育的本义时说,“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而我的学生们,有了对奖状的向往,懂得“退而结网”后再上前“临渊捕鱼”,不正是如此吗?学生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了应有的激发和促进,正是教育本义的应有内涵啊!

面对奖状,反思的也不少。一名学生写了满满一张十六开的纸给我,其中有这样的话:“没发奖状前,语文老师说我语文分数第二。当时,回家我就告诉了爸爸妈妈,他们非常高兴。可是没高兴多久,数学成绩出来了,是98分。我的妈呀,怎么这么一点分?我一算总分,比一个人少了1.5分,心里特别难受。我当时想的是,我对爸爸妈妈牛皮都吹出去了,这可怎么办。我在得意忘形的时候,却得到了教训。这次,我总分考了第三名,我以后语文要努力,数学也要努力。以后,我不会得到一点成绩就得意洋洋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呢。”“我会记住这个教训的。”一次考试,让自己得到一个教训,明白一个道理。只这教训与道理却在考试之外,也算是考试的意义与价值的有益延伸吧。

而另一名成绩优秀的女生对这张奖状的冷静认识,简直出乎我的想象。那种反思,甚至有某种思辩的味道。她写道:“我认为奖状代表一种荣誉。它凝聚了一学期的努力,也代表了过去的努力。不过,它都是过往的历史。奖状也是一个新的起跑点,在新的地方,重新开始。”但她话锋一转,似乎是在倾诉自己内心的感受:“我妈妈对这件事看得很淡,她让我不要过于用功;而爸爸对我期望很高,想让我考上好大学。我的梦想是考上北京大学。但学习的路要有多长呢?我的压力,他知道吗?”我问她:“你有多大的压力呢?和爸爸说过这件事吗?”她表示:“没有说过。我爸爸说考不上好大学就不让我上学了。我知道,如果成绩不是很好,肯定考不上宏达学校(指本地一所口碑较好的学校),自然也就很难考上好高中。所以,压力还是有的。”有压力是学习与生活的常态,有压力说明这个学生很重视自己的成绩和未来,一个五年级的孩子,有想法,有目标,很难得!但压力必须与年龄相适应,并保持在可控的范围内,才能转变为学习的动力。

从她的话语中,可以发现,因为长时间与她爸爸交流不畅,“总有一些无奈,没办法直接交流”,而使她几乎放弃了沟通的愿望,自然也就无法体验到良好沟通带来的快乐,如亲子关系的融洽、对父母心愿的理解、对成长过程的分享等。怎么办呢?“在父母心情比较好的时候,试着以诚恳的态度、温和的话语,以讲道理的方式,勇敢地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吧”,这是我给她的小建议。如果她能够找到并学会以恰当的方式与爸妈交流,让爸妈知道、理解她的压力,了解她的能力,无疑对她今后从容应对学业压力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河北衡水市武邑县审坡镇明德小学)

上一篇:教师的幸福从何而来 下一篇:“小矮人”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