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原生态”课堂教学初探

时间:2022-10-09 07:38:16

关于小学数学“原生态”课堂教学初探

【摘要】新课标提倡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本文分析了数学课堂生态失衡现象及原因,阐述了优化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 原生态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69-02

随着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用新观念来改造课堂教学行为模式,方法越显得标新立异,于是乎课堂教学花样不断翻新。如今的小学数学”原生态”课堂教学,少了自然、真实和朴素,多了喧闹、花哨和浮躁。探究如何走入质朴的回归,让小学的数学课堂具有原生态神韵,加强数学课堂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数学课堂生态失衡现象及原因

1.老师与学生关系的失衡。 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平等的生态要素,只有师生之间生态互动, 和谐共处, 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数学的课堂上学生受教师的支配,导致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师是学习课堂的中心和权威,学生被牵着鼻子走,这也是师生关系失衡的表现。让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新的不和谐现象,数学课失去了数学的原味,让数学课成了文字训练课等。

2.学生与学生关系的失衡 。课堂中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使学生和学生的关系失去平衡。 过度的竞争让学生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 成绩好的学生自然快乐,成绩差的学生则开始逃避学习。成绩竞争成了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各种奖励成为竞争的辅助品,一半学生体会不到数学知识学习过程的快乐,很多学生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探究结果,被动地接受同学的说与做。

3.缺少师生互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控制者,孩子在学习中无法人人动手探究活动。这些现象都影响了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影响了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也是课堂生态失衡的表现之一。 教师把知识完全按部就班的传授,只是为教"书"而教,削弱了学生联想、反思和创新性。

4.教师过度地窄化知识。教师盲目地将知识孤立化。教学中除了教给孩子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法,忽视了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是为了学习数学知识,并不关注其它学科与数学的整合,导致无法让学生理解世界的多样性,感受知识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关联。

5.脱离生活实际。在创设教学情境上,照本宣科。没有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使得小学数学在现实生活失去意义与价值。数学课上成了语言文字训练课或手工课,让数学课失去了数学味。脱离生活体验,如在农村学校,老师提供了城区孩子才得一见的人行天桥、超市购物、游乐园等,让孩子们一头雾水, 不知所云。

二、小学数学”原生态”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1.积极探寻数学学科的本原

1.1教学方法上的回归。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数学教材也随之发生了全新的转变。回看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如“创设情境”形式化、公开课”表演化,”激发兴趣“导致”多兴趣”变成了”多闹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走入上述误区,课堂教学还普遍地流于形式,忽视了数学的实质,即数学学科的本原。探究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淡化形式,正确对待数学的教育形态和学术形态 ,在课堂教学中应立足数学基础,凸显实质属性,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本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把数学课回归”原生态”的课堂教学。

1.2充分挖掘学生学习主体的本真潜质。在数学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本真潜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富有积极的、活跃的蓬勃朝气,使他们都以率真的天性感悟数学,解放学生的眼睛和嘴巴,让他们学会思考、自觉实践、自发言谈,使孩子们走进”乐知”、”好知”、的数学教学的”原生态”课堂。

2.教学基调趣味化。教育家布鲁纳说“教育的艺术在于培养他们爱好学问的兴趣”。可见,兴趣对构建生态课堂非常重要。在该课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了智慧象征的场境,并一直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且引领学生一起完成,有效诱发了学生对学习产生好奇和兴趣,驱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使认知状态能持久处于活跃水平。

2.1内容选择生活化。生活化对于构建生态课堂同样有着密切的关联。教师能本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思想,例如,分数数学中,在引入新课时通过“闯关游戏”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分饼”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动手画图方格表示分数1/2、1/4、 1/3,来感知比较它们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们的生活能力和实践能力,体验分数的现实价值。

2.2善于构建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要有敢想、敢说的批判精神。生态课堂,就是要生成宽松、和谐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感到问题离生活很近,构建数学知识,让课堂学习饱满、充实,在充分的感性铺垫上理解掌握问题。

2.3设计问题情境化。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效的问题情境中才会让学生主动思考在该课例中,教师设计了情境化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激活思维并自觉地投入到探究之中,愉快地体验知识生成和发展过程,从而提高课堂的生命力。如,在例元角分教学中,教师用课件演示喜羊羊把一个十元钱平均分成四分的过程,同时喜羊羊提出数学问题:“同学们,现在我考考大家,把10元钱平均分成四分, 如何来表示呢?这样的情境化数学问题,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数学背景,使学生有目标地从事探究学习,有效激发创新灵感,所发现的知识具有发展性。

3.创造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3.1领受 。领受教学要适合儿童心理年龄的最新特点,教师表情动作和言语能让学生体味到教师的关爱和深切的期望,使学生在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感受到课堂的民主平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学生间合作学习等形式。

3.2理解。理解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让学生领会知识的内涵及发现知识生成的初步或基本的规律,使学生的显性水平和隐性水平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得到提升。在学生领悟的基础上对知识生命的拓展,开展综合性学习,在分享同伴学习成果的同时,课堂中会发现无法预知的令人心灵震撼的场面,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使自己的领悟水平得以再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云阁.呼唤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生态【J】小学教学研究,2005.

[2]秦和平,张先梅.建构原生态数学课堂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9(08).

[3]郑林婧.原生态唱法在民族声乐中的传承研究――以自身演唱实践个案为例【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系,2008.

[4]田联韬.原生态:“原生――态”,抑或“原――生态”?【J】人民音乐,2009(09).

[5]宋乃庆,陈重穆.再谈“淡化形式,注重实质”【J】.数学教育学报,1996,5.

[6]张奠宙,王振辉.关于数学的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谈“火热的思考”与“冰冷的美丽”【J】.数学教育学报,2002.

上一篇:多媒体教学模式下的小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培养 下一篇: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主观能力的调动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