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作业设计,提升学业能力

时间:2022-10-09 05:40:39

优化作业设计,提升学业能力

【内容提要】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它是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语文作业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语文作业设计。

【主题词】语文作业设计趣味性差异性实践性

作为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教师在作业布置上,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新课程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真正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因此,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形式多样,体现作业的趣味性

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该扎实、活泼、生动的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所以,我们的语文作业形式不能呆板,内容不能枯燥,教师要寻求作业创新,要形式多样、多元化的作业,在日常教学中我尝试如下方式:

(1)查一查。在学习课文之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这样,课文的许多疑难问题在课前得到了解决,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样也提高了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本领。例如,在学《,你在哪里》前,为了使学生情文相通,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阅读大量总理生前的事迹,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再如,教学《苏州园林》等课文前,布置学生搜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音像、文字等资料,教学时,结合资料理解文章内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求知,学会合作,学会搜索信息,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2)画一画。学完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画下来。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文时,让学生画一幅自己想象中的春天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以看、听、摸、想象等多种感官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的、精彩纷呈的作业。

(3)摘一摘。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出师表》等文章时,可鼓励学生们阅读与其相关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并把其中的重要段落摘录下来。古诗《钱塘湖春行》让我们感受到了早春一派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感受到了春的气息,其实在我国璀璨的文化宝库里还有许多描写和赞颂春天的优秀诗篇,请学生搜集并摘抄到“读书笔记”上。这样既能积累丰富的知识,不断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而且又使学生兴味盎然。

(4)展一展。在班上开辟一个“佳作展览”栏目,主要展览学生课外作业中的书画、练笔等作品。可以一周班一次,或是每两周一次,也可以根据作业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然后由学生自己张贴出来,展示个性,体验成功,感受不足,师生共同欣赏、评析。

(5)演一演。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课本剧的演出,将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教完《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自由选择表演伙伴,组织表演小组,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再加合理想象,并配上一些动作、表情,让全班学生进行话剧表演练习,最后由学生评出最佳创意、最佳演员、最佳合作、最佳编剧等奖项,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分层作业,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差异,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和不同的起点上得到最优发展,教师就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分层布置,要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具体做法有:

①作业量分层。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是必要的。每课的基础性练习,必不可少,以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至于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一些拓展性练习,他们可以选做或不做。如背诵练习,一般学生只要按教材要求背诵有关篇目,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多选择一些精彩片段背下来。适量、适当的作业和练习要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

②作业难度分层。针对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我们重视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确定相应的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一般来说,确定为基础、发展、创造三级目标,要求一般学生能实现基础目标,努力完成发展目标;基础较好的学生努力完成创造目标。这样,让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合适的作业,促使他们语文能力得到发展。

③完成作业时间分层。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完成作业时间上分层要求,能有效保障后进生“吃得了”的问题。在课堂上就要求背诵的段落,允许课堂上背不熟的同学回家继续背到熟练为止;要求优等生隔天就得交的作业,后进生可以宽限几天。这样,保证了后进生的作业质量,使之扎实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良性循环。

三、关注生活,显示作业的实践性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缩短文字与情感的距离,学用结合。同时教师要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显示作业的实践性。

1.口语表达型的作业。学生在家,可谓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为此可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如在学《范进中举》后,我就让学生回去给家长讲讲范进中举的故事,向别人讲述故事的过程,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过程,也是对文本进行在创作的过程。

2.观察积累型的作业。观察是积累的前提,学生往往会对生活的所见所闻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可结合语文教学布置一些观察类的作业。如教学完《看云识天气》后我布置学生自己观察云彩的变化,判别天气变化的情况;布置学生观察家长忙农活干家务的情景,要求学生写《致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类的文章;有时我还会让学生去商店、集市作专题观察。

3.动手操作型的作业。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语文作业不能受学科的限制,教师要打破学科的限制,加强学科间的联系,让语文与历史、政治、物理等学科结合起来。因此作业时可让学生动手做一些小实验,作一些小研究,进行一些小探索。并写出自己真切感受,这样既能拓展学生知识面,又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4.搜集整理型的作业。让学生利用网络、报刊杂志等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贴在专门的作业本上,并根据画面的内容写一些作品简介,还可以让学生对搜集的内容进行分类,如“迷人的风光”、“古老的建筑”、“别致的民居”、“伟人的风采”、“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可进行“语言知识”的搜集。可让学生搜集一些名言警句、趣味常识;还可到群众中搜集谚语俗语,至理名言等。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语文课外作业观亟需转变,语文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语文作业观,要树立起新的语文作业设计理念,使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张扬,使学生的人格在这里得尊重,使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使学生的生命在这里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九年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

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朱丽华

上一篇:让阅读充满兴趣\情趣\乐趣 下一篇:试论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