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高校学业评价体系建构的心理学诠释

时间:2022-10-09 05:20:48

财经类高校学业评价体系建构的心理学诠释

本文为内蒙古财经大学2014年度校级课题《新形势下财经类高校的学业评价体系模式研究》(编号:JXY1420)最终成果

【摘 要】 本文针对目前财经类高校学业评价体系现状,从建构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认知主义心理学理论的视角提出了高校学业评价体系的建构要走科学化道路的建议,旨在促进高等教育活动回归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 财经类高校;学业评价;体系建构;心理学视角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随着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大学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显出前所未有的重要。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授课方式,学业评价形式也需要及时调整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如何在心理学的视角下科学地建构高校课程学业评价体系,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对学生学业习得过程评价的启示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财经类高校学生的很多课程学习,其目的就是要检验学生在面对具体任务时,如何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因此,在学业习得过程评价方面,如果只关注了课堂知识与技能的考察与评价而忽视其他领域的关注,就把学生培养成了一把死扳手。这就需要评价的领域导向多元,评价视野由课堂扩大到课外,由智力因素扩展到非智力因素,由专业技能扩展到非专业技能。在建构主义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学业评价的领域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首先,是“知识获得”这个认知领域,即知识领域。其次,要向“知识践行”这个领域发展,即技能领域。再次,要向“知识内化”这个领域发展,即反映学生心理的动机、兴趣、态度、情感、行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最后,向“知识建构”这个领域发展,即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方法、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可以说,在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中,知识评价占有量应当减少,甚至仅占评价领域的1/4。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在对学生进行学业考核时,很多财经类高校的考试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答题。如果教师让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亲自去做、去查找、去概括,这就是一种主动的建构式的学习方式。考试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活动。尤其是财经类高校,人文类课程开设较多,人文类课程的精妙就在于它在不断地假设着、诠释着人类世界,而这些假设与诠释需要酝酿,如果在规定的2小时内做答,学生急于完成,人们就不会浪费这仅有的时间去深思、去挖掘,去质疑。因此,高校教师可以将考试的时间放宽。考试的时间可以是一上午、一天、一周甚至一个月等。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宥于教材上的陈述性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锻炼并提高了学生的检索信息能力、概括能力,甚至是同伴关系;促使学生通过探究寻找真正的问题答案,自己品尝科学家研究的艰辛和欢乐。虽然学生的见解达不到完美,但他们会形成一种“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精神,明白知识不是存在于封闭的教材之中的,并认识到在任何真正科学里都没有封闭性的结论。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不是传递知识,而是创设一定环境来支持、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此时需要教师时刻关注、了解、探知学生头脑中对知识意义的真实建构过程,并适时提供适当的鼓励、辅导、提示、点拨、帮助、支持,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建构活动。相应地,对财经类高样学生学业评价的手段就需要调整。除了传统的纸笔考核评价,还可以有:师生辩难、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小组答辩、学生自主出题考核评价、课程论文等形式。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对学业评价方式的启示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操作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由于消退现象的存在,要使一个行为保持下去,就必须不断进行强化。它研究了四种强化程序的效果,即固定比率程序、变动比率程序、固定时距程序和变动时距程序。一般说来,按反应比率强化的行为出现频率高于按时距强化的行为;而变动比率变时距的强化效果又优于定时距定比率的强化效果。但如果是训练一个新的反应的形成,则连续的强化效率最高。所以,理想的做法是:在条件反应形成期采用连续强化,在维持期采用断续强化,尤其是变比率变时距强化。

相应的,财经类高校对于学生的学业评价程式也需要反思。对于期末一次考试一个分数一考定乾坤的的终结性评价行为是毫无心理学依据的。科学的形成性评价模式需要对评价的间隔时间做科学安排。现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归纳如下三种评价间隔类型:

1、固定时距评价

即每1节课或每2节课都要对学生的出勤、学习态度、课堂表现给予评价,并把每一次的评价记入分值,期末的成绩要把平时的成绩算作一部分。那么这些平时的定时评价就能起到塑造学生的良好学习行为的有力强化作用。定时强化在塑造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方面很有影响力。

2、变化时距评价

即学校要规定一个平均时距,如平均每上3次课考查并评价一次,但每次的具体间隔时间或长或短不固定。有时上2次课就考,有时要上4次课才考,目的是让学生抓不到规律,这种强化程序可以使学生的出勤、听课状态保持平稳和均匀地出现。定时强化评价与变时强化评价的优点是增加了平时考查的次数,使期末考试的权重值与大幅减少。那么学生会认为,期末考试考得再好也不过30分或50分,平时的每次考试都占有相当的比重,这样的考核更关注了整个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是学生内部动机促使下的“我要学”的学习状态,而不是“要我学”的外部动机下的学习行为。

3、拉长评价的时距跨度

知识的获得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知识的生成与理解、知识的整合与深化、知识的应用与迁移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不是绝对依次进行的。知识往往是在应用的过程中被获得、理解、深化和整合的。可以说,考试不是完成了一门课程,而是未完成一门课程。就像大学生是“成人”,其实是“未完成的人”一个道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结课后对一个学期的课程作出评价后,如果相关信息不被重提和强化,学生不再看相关书籍,在后面的几个月里,遗忘就会发生。相反,如果学生还会以此作为继续自学、研究的新起点,教师就应鼓励,奖励,加分。相应地,对于学生的课程评价就可以拉长时间跨度,如一个学期的课程评价满分只有90分,如果学生想要拿取剩下的10分,可以在后续的学期里再以小论文、读书汇报、相关社会实践或其他形式提出申请和汇报。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对学业评价主体的启示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师罗杰斯、马斯洛等都认为精神分析学派过于强调病态的行为,缺乏了对行为的意义、正面的成长和发展的探索,因此决意创立一个全新的心理学取向,藉以强调正向的心理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他们提倡应通过患者的自我理解产生自我指导的行为达到纠正不正常行为的目的。长期以来,高校课程采用单一的教师对学生评价方式,学生处于被审视与被甄别的位置,很容易产生恐惧、消极、对立等心理情绪,使评价偏离目标,严重阻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才能使学业评价更真实、更人性化、更有效呢?这就需要教育者对学业评价主体有新的认识。

1、从教师评价向学生评价倾斜,即学生评价要占一定比例的权重

此时,我们可以采用上面介绍的合作小组成员互相评价、学生自主出题考核评价、小组答辩等形式。在让学生参与评价,进行自评和互评的过程中,学生就将被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

2、由一位教师评价向多位教师评价倾斜

学生建构知识的初级形式限于:一个教师指导一群学生学习;中级的建构形式是:一个教师指导多群(组)学生学习,而最好的建构方式是:多个教师指导多群(组)学生的意义建构,这在最大程度上提供了意义建构的情境和协作的可能。多位教师评价会促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能够多视角地处理专业知识,建构起学科系统思维与立体思维模式。这就避免了常规评价中的主观性、集中性与片面性,突显出评价的全面性、公平性、民主性与客观性。

3、由评价学生到与学生共同反思转型

从学习理论角度来看: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包括看到自己所学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成效,会促使他们产生极大的自我效能感,这同时可以激发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但由于教师对评定的结果会出现时间滞后的情况,导致学生的学习结果不能得到充分肯定,不能及时加以强化,从而大大减弱了信息反馈的功能。高校的学业评价反馈能否跳出分值的樊篱,给学生一些人性化的指导,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因此反馈时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反馈要及时。这周的作业,下周就要让学生看到评价反馈,使教师与学生的对话频繁而又密切。二是反馈要体现人文评价,而不是分数定乾坤。这种或口头或书面的用文字语言来代替分数的评价方式,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四、认知主义心理学理论对学业评价结果的启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他们非常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与此相应的,财经类高校学业评价的考查范围就不能仅仅考查对教材的最终占有情况,其考查方向可以做如下调整:

1、从陈述性知识(是什么)向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怎么做)转变

这就需要教师要在考核中加入真实的生活信息。比如,考题“态度转变的因素有哪些方面?”就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而“年轻父母为了明年不生羊宝宝,今年马宝宝扎堆出生。如果你是国家计生委的官员,请设计一套方案,试图说服年轻人态度的转变。”这种考试评价的导向就是把理论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的策略性知识,即“怎么做的知识”。学生会觉得考试就是真实的生活,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2、考查学生对本学科前沿问题的思考

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因此,考试可以成为“为学生创设最近发展区”的有利时机,使考试走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让考试展现前沿的东西,带动学生与时俱进。在考核学科前沿问题时,需要学生必须听新闻、翻阅资料,因为他们无法依赖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用单一的、固着的、常规的心理定势应付时事问题,这激发了他们独立的思考、富有新意的想象和发散思维,从而实现了教学的聚合思维与考试的发散思维二者的平衡发展。

3、考查以本学科为视角的整合了其他相关课程的综合性知识

大多数高校的专业课程评价都是从本学科的角度进行平面式考核。事实上,财经类高校的很多专业课程都是交叉学科,都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多门相关课程的综合性考查可以实现专业大综合,甚至可以是文理交融。这样做的好处是:(1)学生需联系其他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考核真正起到了融汇贯通、前后照应的作用。(2)这种立体化考核这会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有机联系,不断扩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系统思维。(3)经过整合的试题是“小教学大课程”理念之下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会既有高度,又有广度,可以促进学生系统思维的形成。(4)这些考查范围的多元化发展,可以促进学习迁移,推进学生博览群书,同时增加了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的机会,对于重新结构自己的教学内容,很有必要。

五、结语

学业评价体系本质上是“激励机制”。财经类高校学业评价体系的目标,不是为了方便教师给学生划等级,而是要真正帮助学生实现最好的学习方式――个性化的学习、实现最好的教育方式――自我教育;实现最好的考试方式――自我激励,从而实现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自主意识的提高以及自我价值的体验。

【参考文献】

[1] 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叶澜主编.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 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参访针织品设计师Kim Haller 下一篇:CEO任期与会计稳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