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连缀而成的生命轨迹

时间:2022-10-09 04:26:24

梦想连缀而成的生命轨迹

冯长根,1953年出生,浙江绍兴人。1983年12月获英国利兹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执教。1999~2001年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2001年起任中国科协第六,七届书记处书记,第七届常委,《科技导报》主编、社长。

著作曾获第五届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和第六届中国图书奖二等奖。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94全国十大杰出职工”,“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奖励和荣誉称号。

“我在我的博士论文扉页上用中、英文两种文字写上了:本论文献给我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我这样做没什么别的目的,我只是想把自己那种渴望报国的心情记录下来。我的外国同窗们喜欢将论文献给妻子,可我想,我能有幸在英国完成博士论文,全仰赖祖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仰赖祖国为我创连的从小学到大学受教育的一切机会。我只希望,今后如果有人在图书馆查阅博士论文时能知道有个中国人在国外求学期间,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中国人讲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承受的恩情岂止滴水!不论从物质条件还是学识才智上,我的父母都培养不出一个‘洋’博士来。我这个‘洋’博士是由全体劳动者组成的国家用无数财富和慈爱换来的。别的不说,只我在英国留学4年,每年都要花掉相当于200个农民全年劳动成果的外汇。我在国外度过的一分一秒,都凝结着祖国人民的血汗,那才真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啊!”

――冯长根

“求知梦”的夭折与再生

1953年2月的一天,绍兴城里一户普通人家,呱呱坠地一个新生儿,夫妇俩满怀喜悦地迎来他们的第一个孩子。父母为这儿子取名冯长根。叫他长根,据说是因为孩子“八字五行”中“缺木”,这是民间的说法。其时,生于江南鱼米之乡的人,名字中带“根”的比比皆是。不过,这也寄寓着父母亲愿把他留住的苦心。

1969年,刚刚15岁的冯长根被分配到了距城南15里的郊区农村,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至此,冯长根少年时期的“求知梦”,连他自己还不明白怎么回事,就这么结束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浙江淳安县先锋机械厂招去当了一名工人。

1975年,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给了淳安县另外一个工厂一个推荐名额,是到北京工业学院的入系去上学。和冯长根差不多的工人,他们的学徒工龄已经有两年半,再有半年就可以满师拿正式工的工资了,如果要去上大学只能拿到一点助学金,也许还有其他原因……反正结果是,这个厂里没有一个青年报名,厂领导就把名额转给了冯长根所在的工厂。

冯长根所在厂的领导有个印象,就是姓冯的那个年轻人挺刻苦好学,也有志于上大学,去年就曾因他的眼睛近视而与大学无缘,今年既然人家厂给了个上大学的名额,干脆就把他找来问问。

冯长根毫不犹豫地牢牢地把握住了这次机会。日后的经历证明,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坐标。

“博士梦”圆在英伦

1975年,作为一名“工农兵”大学生,冯长根来到首都北京,一步跨入了大学。3年后的1978年是中国教育变化激烈的一年:恢复了研究生制度,恢复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又正好是冯长根大学毕业,这三件事他全“赶”上了。经过激烈的竞争,冯长根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后的第一届研究生,由于英语没有成为“阻力”,所以顺利地通过了留学的外语考试。他得以继续圆自己的“求知梦”。

坐了10天的火车,穿越亚欧大陆之后,冯长根来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还带着一点晕眩的感觉,开始了自己在英国的留学生涯。

半年的语言训练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冯长根来到利兹大学。他原本是要到燃料和能源系,但他认为物理化学系更符合中国发展的需要,于是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冯长根和教授见了好几次面,每次都用不太熟练的英语反复向教授表述他的要求。教授终于理解了,也被他说服了,亲自带着冯长根到物理化学系,并把他介绍给这个系。于是冯长根成了两个系共同的研究生,这位老教授还成为他的导师之一。

如同那个年代的留学生一样,在利兹大学苦读的4年是冯长根生命升华的4年,也是他拼命吸足养分,充实自己的4年,更是他创造奇迹,实现心中梦想的4年。

冯长根在国外的第一篇论文是1982年和导师联名发表的。这篇论文的刊出,结束了当时这个领域内有关热自燃判断数据的一个重要参数的学术争论。

仅1982年、1983年两年,冯长根就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4篇。

冯长根毕业论文的题目叫《扩展的热自燃理论:自点火中的临界性,转变性和温度时间历程》。这是一篇广义的热自燃理论的论述。从自燃的临界点说起,说到转变性,说到与温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它不仅适用于激烈的热变化,如爆炸;也适用于缓慢的热变化,如非点火自燃。

这篇论文,并非是创造了一套新理论。热爆炸理论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了。冯长根的研究是在“谢苗诺夫热爆炸理论”,“弗朗克・卡敏斯热爆炸理论”、“汤姆斯热爆炸理论”,“强光起爆理论”、“热着火的非稳定理论”的基础上,做出了自己突出的贡献,并在许多方面推进和发展了经典理论。

为此,他的这篇论文获得了该年学校的最佳物理化学博士论文奖。

1983年12月,博士论文答辩一结束,他婉言谢绝导师的挽留,回到了祖国。4年的留学生活,冯长根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理性的思考。“我常跟学生说,我做的博士论文其实都是暂时的,因为这个课题过了20年就可能落后了。它只在当时那几年是先进的。什么东西是我身上永恒不变的呢?就是理性的思考。理性地思考一切问题,这是博士期间我最大的收获。”

“科学梦”圆在祖国

冯长根回到圆了自己求知梦的北京理工大学,成为一名普通教师。这一年他正值而立之年。

那时候工资是80多元,住的是12平米的筒子楼直至结婚生子,当时也没给他任何职称。冯长根回国后,要为学生上3门课,同时还为学生辅导英语,抽时间还为教研室的老师辅导一些英语口语。算起来,每周要上十几节课。他不仅不觉得累,还为自己能做更多的工作而高兴,在忙碌中他感觉到自己的充实。

有一天,他忽然想到,在国外的许多论文都是自己的研究成果,都是自己的观点和心得,为什么就不能写一本书呢?既可以当作教材,又可以为一些研究者提供研究资料。于是,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开始拿起笔来写作了。一年以后,1985年初,他的书稿《热爆炸理论》完成了,先是作为研究生的教材,后来又送到科学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了。在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的评奖中荣获一等奖。

著名科学家

章冠人、陈大年教授在《凝聚炸药起爆动力学》中说,“火药的发明起源于我国的汉代,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炸药的发明也有百余年了。科学家们系统地研究炸药起源,如从查普曼和儒格时代算起,已有90年了。但时至今日,对炸药的起爆过程仍了解得不够。这方面的专著除最近我国北京理工大学冯长根教授所著《热爆炸理论》外,其他尚未见到。”因此,人们说,这是中国人写的第一本系统介绍热爆炸理论,介绍放热反应及临界性质的理论书籍。

当第一部著作出版以后。冯长根又开始着手第二部著作《热点火理论》的写作,出版后获得了第六届中国图书奖二等奖。

写书期间,冯长根住的还是12平方米的一间小屋,要写东西,材料只能在床上、地上铺得到处都是,毫不夸张地说,到了无法下脚的地步。他自己要找起资料来也只能脱了鞋到处转悠。到了晚上该睡觉了,再一篇篇地收拾起来,第二天重新铺开,继续“开工”。幸好他的爱人对他的工作不仅理解,还全力支持。她帮助冯长根整理资料、接电话、应酬来访,料理家事,把许许多多烦杂的事务揽过去。

有一次,冯长根携妻儿出席一个节日招待会,当记者要为他照相时,他把妻子推到了镜头前:“她是我成功的保证,要照,你们就照她吧。”

回国以来,作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冯长根不知疲倦,辛勤耕耘,硕果累累,除了上面提到的两部专著外,在“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技术”研究中,解决了核心的火灾、爆炸事故伤害模型和事故严重度估计方法的关键技术,被评为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并获劳动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9年,冯长根被任命为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2001年,冯长根调任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至今。

机遇从来与挑战并存。人生会有许多机遇,同时也势必接受命运之神的种种挑战。经验告诉他,任何时候都要学会勇敢地迎接挑战!

冯长根目前主要的工作是,推动科协的学术交流活动和管理全国190多个学会。仅2006年,中国科协系统就举行了26000多次学术交流活动,平均每天71次;直接由科协管理的期刊就有400多个。如何使中国科协下属的190个分会凝聚力更强,学术性更强,冯长根提出3点要求:加强组织建设、加强学术建设,加强理论建设。对于如何以理论指导工作,他更进一步提出:同行认可价值体系和社团认可价值体系。他认为,中国要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必须有一批一流的被国际科技社团界认可的社团,科技社团建设中“价值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显得尤为关键。他强调,没有理论指导的工作,是做不好的!他反复地宣传自己的观点。同时他要求努力扩大非物质性科研成果,即多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他任社长和主编的中国科协机关学术刊物《科技导报》的目标是:办成中国的《科学》和《自然》。

2007年10月11日,冯长根应邀做客神州学人编辑部。他是《神州学人》的老朋友,《神州学人》是他留学回国后较早报道他的刊物之一,冯长根说:“来到神州学人,如同回家。”

在与编辑部全体人员近两个小时的交流中,冯长根三句话不离《科技导报》,谈办刊宗旨、办刊理念,谈他接手该刊后走过的历程,谈办刊的酸甜苦辣……他认为,《科技导报》要立足于科学发展前沿,为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企业研发机构一线服务,把千万个研究室和实验室作为《科技导报》流通的主要场所,以办成中国优秀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术期刊为己任,以发表国内外科学技术各专业学术论文为主,同时刊登阶段性最新科研成果报告,以及国内外重大科技新闻,努力把《科技导报》办成广大科技人员阅读和写作的园地-…

他还担任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常务副会长,为留学人员做了大量的组织和服务工作……

冯长根是将眼前的工作当课题在“研究”。他的想法很单纯:“在我的工作范围内,利用各种资源为科技界服务好。”

他的同事说,冯长根的“科学梦”在他的学生身上延续,在他新的工作平台上扩展!

说到他的学生,他的同事们说,在他已经答辩毕业的74名博士生中,已经有11位博士生导师、10位教授、23位副教授,还有12位科技型企业家,而这些正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最宝贵的财富。

老师们说,冯长根的“科学梦”就是“强国梦”,国家科技真正进步了,他的梦也就实现了!

“解读”冯长根

理性、宽容、知足六个字,可以概括他的性格。

理性源于他的经历,特别是英伦留学4年,是他学会理性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开始

一般来讲,视野宽的人,志向高的人都比较宽容。冯长根认为,是教师的工作使他变得宽容

冯长根的知足也可以说是心态平和。老朋友见了冯长根最爱和他开的玩笑是你怎么老是那么年轻!是啊,冯长根说自己从没有睡眠不好的时候。54年的人生路上,哪能不遇风雨,他一天比一天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不计较,一天比一天学会坦然面对……所以知足使他永远年轻。

其实,冯长根的性格中,也可以说是他工作与做人的态度中,还有一点应该提到的是:责任感。仅从他们的网站上《关于学术会议的核心价值》,《关于科技队伍建设中的团队认可价值体系》、《科技团体大有可为》等等报告,到专门为研究生们写的《我是怎样带博士生的》、《如何作好学术报告》、《硕士论文格式与要求》、《怎样写好博士论文之一,之二、之三》……《如何做开题报告1,2、3》……;再到他办公室的报架上,几乎每一种报纸上都有一些文章被画上了红勾。为的是给《科技导报》的编辑们学习参考用……这些足以说明他对待工作的高度责任感。

接触越多,了解越多,你会渐渐发现,你面前的冯长根不是一本艰涩厚重的大书,走进他的人生犹如走进一幢透明的房子。房子里的一切横陈于眼前,任你评说。

年轻的冯长根,由梦连缀而成的生命轨迹,在继续延伸……

上一篇:百年高校 继往开来 下一篇:圣艾夫斯小镇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