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休闲空间亲和力研究

时间:2022-10-09 02:46:37

户外休闲空间亲和力研究

摘 要:现代的人们越来越不愿意走到户外去享受户外空间,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不乏生活方式的改变等等,但是户外空间的品质不高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反之,亲和力高的户外空间,人们所逗留的时间明显增加,因此,提高户外空间品质有助于增加人们享受户外空间的几率。本文尝试从休闲座椅这一户外休息元素来探讨如何营造更加具有亲和力的户外休闲空间。

关键词:休闲空间;亲和力;座椅

中图分类号:C9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239-01

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的生活习惯,宅在家看电视、上网,取代了街坊邻里茶余饭后坐在一起聊天;便捷的网络虽然拉近了地球两端人与人的距离,但是近在咫尺的邻居却形同陌路、互不认识;强大的网络和快捷的物流取代了商场购物……户外空间离我们越来越远。

但是人与人交流和沟通的最佳方式还是面对面的交谈,看到彼此的肢体语言、感受彼此眉宇之间的微表情,这也是为什么虽然我们可以通过文字聊天,但是我们还是需要视频,正是因为虚幻的网络始终代替不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户外空间正是人们放松心灵,享受自然的好去处。同时,在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的今天,缺乏照顾和关爱的他们更是需要优质的户外空间。然而污浊的空气、脏乱的地面、毫无美感的布置等等,都使人们想迅速的逃离。因此,建设有亲和力的高品质户外空间显然有助于提高户外空间的使用率。

户外空间中,站和坐是最常见的两种行为。本文就从“坐”这一主题来浅析如何使户外空间中的座椅设计更加符合人们的使用需求和使用习惯,从而为户外空间品质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提高人们户外逗留的时间,增加户外空间的使用率。

亲和力一词最常见于心理范畴,主体通常是人。本文中以户外空间为主体,将户外空间拟人化,使之为人们所喜爱,愿意在其中逗留,从而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一、距离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常被分为几种:公众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和亲密距离。户外空间中座椅的布置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使用者的使用需求,例如小径两侧两两相对的布置休闲座椅就较为不妥。可以想象,若是相互熟识的人是不可能坐得那么远的,相反,若是两个陌生人,面对面的坐着,显然会很拥挤和尴尬。这就是公众距离的把握,通常公众距离在3.6米以上,即两个陌生人要忽略对方的存在,这个距离最好是在3.6.米以上。又如,过远的布置座椅不仅仅会造成户外空间的浪费,同时还会人为的造成一种距离感,减少了陌生人相互认识的几率。如何把握座椅的距离必须考虑到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需求来设计,而不是参照规范草草布置。

户外空间中坐的行为不能不被细致周到的考虑到。户外活动中,活动久了就需要休息,座椅是一个必需品。没有座椅的户外空间,其使用率也不会高,使用率不高的户外空间不仅仅是一种浪费,更严重的是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久而久之,恶性循环,这样没人使用的户外空间的犯罪率明显高过使用率高的户外空间。

二、座椅的形式

座椅的布置不仅仅需要考虑到距离的问题,也应该考虑到座椅的形式。考虑到使用人群的各种使用需求,通常座椅的形式不是固定一种的。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样,座椅的形式和使用人群的距离密不可分,普通朋友、亲密的朋友等等。

圆形的座椅是常见的座椅形式之一,通常以置石等形式散布于岸边或草坡上。比较适合喜欢独处的人,远离喧嚣;亦或是三五个人围成一团,下下棋、聊聊天……

一字型座椅,也称条形座椅。这种座椅分有靠背和没有靠背两种。有靠背的座椅是常见类型,其长度通常为1.2-1.8之间,可以同时容纳2-3个人同时使用。当2-3个比较熟识的朋友在一起时,这种座椅的利用率是很高的,相反,若是彼此互不认识,坐在一起的几率很小。没有靠背的座椅通常椅面较宽,比较适合空间狭小的地方布置。因为,即便是互不认识的陌生人,也可以背对背的坐着一张椅子上。因此,条形座椅的使用较为灵活。

C型或O型座椅。这种座椅比较适合人数较多的人一起使用,围坐在一起,相互讨论问题或交换意见或做游戏等等。其使用方式也较为多变。在大空间中,比较适合相互认识的朋友欢聚在一起相互嬉戏;小空间中,即便是互不相识的人若需要休息,则可以背对背而坐,互不干扰,避免了身体和眼神的接触,大大提高了户外空间的利用率。

三、结语

若要提高户外空间的亲和力,就需要从户外空间中的各个元素着手,提高其使用效率,而不是使之空置,更不是华而不实的花瓶。要使其具有“人气”,使人们喜欢它,喜欢到户外来,慢慢的回归到以前那种温馨和睦的邻里关系中去。座椅作为户外空间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其设计要根具户外空间的具体类型、空间大小、使用群体做细致深入的研究,满足大多数人的使用需求。使之成为人与人彼此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为营造一个亲和力强、高品质的户外空间做准备。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汪文俊(1982-),男,湖北武汉人,现任职于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艺术学部,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上一篇:师范类高校音乐专业合唱指挥应用性人才培养的... 下一篇:谁在为“一辈子一回”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