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巴格丹的香格里拉生活

时间:2022-10-09 01:46:13

扎巴格丹的香格里拉生活

2011年深秋第四次到迪庆,最高兴的是见到了18年前结识的藏族朋友扎巴格丹。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迪庆藏族自治州前进的身影,也看到了归国藏胞的幸福生活。

18年前的记忆

1993年6月,我第一次到迪庆采访,那是一次难忘的高原之旅。陪同我们的扎巴格丹是迪庆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的干部,那一年他23岁,留着短发,穿着一身劳动布衣服,一路陪着我们。从交谈中我知道,他是一位15岁时与父亲一起从印度回国的藏族同胞,精通藏、英、汉、印地四种语言文字。他的父亲在印度生活了40年,受祖国和女儿的感召,于1987年回国。那一次,他特地邀请我们去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县)尼史乡称尼村看他家的新房子。那是一栋高大的全木质结构的二层楼房,是当时村里最气派的藏式民居。扎巴格丹76岁的老父亲仁钦平措热情地招待我们,讲述了海外生活和归国历程,还为我们唱起了一支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歌。后来他的叙述和歌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民族大家庭》节目中播出,受到听众的欢迎。扎巴格丹的热情、认真,以及他想做更多事情的理想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次采访结束后,我回到北京,写出了《迪庆——那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迪庆人物访谈录》一文,其中的一节“扎巴格丹——他家从印度归来”,就记录了我对他和他的家庭的感受。此后,我们通过好多次电话。听他说,单位很重视培养他,曾送他到迪庆州上的民族干部学校和党校学习,他也说想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后在当地搞旅游。后来,由于当时家中都没有电话,更谈不上有手机,相互联系不方便,加之工作的变动,就渐渐听不到他的消息了。后来我虽曾有过两次到迪庆的机会,但都因时间太短,没有打听到他的下落。

在唐卡艺术中心的不期而遇

2011年10月下旬,我带领“同心2011网络媒体藏区行”采访团来到迪庆州。这是我第四次来这里,距上一次来,又过去了8年。

1993年我来这里采访时,看到街上新落成的“骏马奔驰”塑像,听到了上至州领导,下至企业家,一直到扎巴格丹的讲述。我意识到,这里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此后不久,迪庆迅速起飞。特别是2001年12月民政部批准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后,迪庆州更是名声大作,成为藏区加快发展的耀眼明星。

我对这次采访自然也是充满了期待。

到迪庆的第二天,热情的主人把“香格里拉唐卡中心”作为我们采访的第一站。走进古色古香的独克宗古城,我们在一处藏式庭院前驻足,一位留着长发的藏族中年男子热情地招呼大家进院,走上二楼,并不断回答着记者的提问。此时,一个来自新加坡的学生团也在这里参观学习,这位中年藏族还不时用英语回答着他们的问题。我看着这位忙碌的藏族主人,若有所思:这个人好像在哪里见过。趁着大家采访的间隙,我走过去和他交谈,并交换了名片。就在我拿到他名片的刹那间,一行字出现在我的眼前:“扎巴格丹,香格里拉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协会、香格里拉唐卡协会理事长。”扎巴格丹,这不就是18年前接待我们的藏族朋友吗?我喜出望外,立即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连连说:“你是扎巴格丹?18年了,终于找到你了!”此时,扎巴格丹似乎也从记忆的搜索中缓过神来,他也再次握住我的手:“你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张老师,太高兴了!”。不期而遇,使我们都无比兴奋。在紧张的采访间隙,我们不时询问着对方这些年的情况,他还特意去办公室拿来两套介绍唐卡协会的画片送给我。

扎巴格丹说,香格里拉唐卡协会是2007年由他集资创办的,当时,独克宗古城正在修复,香格里拉旅游事业发展很快,为了保护和发展藏族的传统文化,提升独克宗古城的文化内涵,他建立了“香格里拉文化多样性传承与保护协会”,并成立唐卡协会,免费招收了一批家乡贫苦家庭的儿童,请来唐卡画师和民间艺术教师,教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成为藏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目前,在唐卡班学习的有20几名来自家乡和其他藏区的青少年。

他的事业越做越大

趁着记者们采访唐卡画师洛桑克珠的时候,扎巴格丹领着我穿过一条街,看了他正在做的两个工程:一个是“香格里拉藏酒吧”,一个是“阿若康巴朗索达庄园”。藏酒吧是一栋两层木楼,正在修建,计划2012年5月开业。扎巴格丹说,香格里拉村民酿造的青稞酒远近闻名,在尼泊尔和不丹也很受欢迎,酒吧开业后,将形成当地的青稞酒品牌,并且要走进国内外市场,他已经在家乡组织村民批量生产青稞酒,让家乡的父老乡亲有更多的收入。在阿若康巴庄园工地,扎巴格丹表示,他要把这里建成一个高档酒店,在2012年国庆节前开业。

扎巴格丹告诉我,现在他每天的日程都是排得满满的,有时甚至要按时间表运行。迪庆州的历届领导都很关心他,鼓励他多为老百姓做实事。他还是迪庆州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听着扎巴格丹的讲述,我不禁被这位康巴汉子的精神和业绩所深深感动。

1993年,扎巴格丹离开机关“下海”,到旅行社做导游,熟悉旅游业务;1999年到奥地利进修旅游管理;2000年,创办了以发展生态旅游为主的探险旅游公司,并与外国探险家合作出版了《澜沧江的故事》、《茶马古道》两本介绍迪庆的英文图书;2003年创建了康巴商道探险旅行社;2007年创建了阿若康巴、巴斯卡厨房(均为餐厅);同年自筹资金创建了慈善团体——香格里拉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与保护协会;2008年创建了唐卡学会;2009年合资创建了香格里拉足生堂;2010年筹备达拉、毕松村的乡村生态旅游项目。

说起乡村生态旅游,扎巴格丹神秘地对我说:“我领你去看一个地方”,他一边开着车一边说起了他的另一个理想:“这些年香格里拉的旅游品牌已经打造出来了,大家都知道普达措、碧塔海,硕都湖,但我看,我家乡的达拉村和毕松村的景色一点也不比这些地方差,我要把这两个地方建设成香格里拉的新景点,开展生态旅游和探险旅游,还能接待科学家到这里做科学考察。”说着,他指着远处的山林让我看,暮色中,只见山上森林密布,金黄一片,落日的余晖照在上面,灿烂耀眼;两旁的草场上牦牛在悠闲地吃草,一派田园风光。

一路上,扎巴格丹不时停下车,与乡亲们打招呼,还问要不要搭车送一段。看着老乡们的快乐神情,我知道,扎巴格丹和当地的乡亲们十分熟悉,他是个心地善良的人。

过了一会儿,眼前出现了一栋崭新的二层木屋,在辽阔的田园上十分醒目。车在木屋前停了下来。走进宽大的院落,这才看清楚,原来这是一座面积很大的纯木质结构二层楼房,里面有客房、餐厅和设备齐全的卫生间。站在窗前,森林、草场尽收眼底。扎巴格丹告诉我,这里就是他正在筹建的乡村生态旅游项目。这里是达拉村,穿过森林,山那边还有一个旅游点——毕松村。最近,扎巴格丹三天两头要来这里,他要动员和组织这里的藏族乡亲们参与乡村生态旅游,为他们再开辟一条致富的门路。扎巴格丹表示,达拉——毕松生态旅游项目将在2012年4月开始接待游人,届时,香格里拉春天的草场上将出现一顶顶美丽的藏式帐篷。别具一格的高原帐篷酒店,将是扎巴格丹和他的伙伴们为香格里拉营造的又一个新景观。

走进扎巴格丹家的第四代新居

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是,此次香格里拉之行,扎巴格丹再次请我走进了他的新居。在现代社会,住房是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算起来,扎巴的新居是他家的第四代住房了。扎巴格丹的姐姐索朗卓玛一辈子没离开过称尼村,解放前有一个旧屋,1981年建了新房;父亲回国定居后,孝顺的姐姐在1993年又盖了一座全木质结构的新楼,成为当时全村最好的房子,我在当年采访时看到的就是当时尚未完全竣工的第三代新屋。这次,我还是首先到这座楼房中参观,回想18年前在这里时的愉快场景,追忆已经去世的扎巴格丹老父亲和姐姐的音容笑貌,看看他们今天更加美好的生活。我清楚地记得,就是在上楼的楼梯上我们和扎巴格丹的家人照了一张“全家福”。现在,扎巴格丹的姐夫生活在这个宽敞的院落中,院子里放养的藏香猪个个膘肥体壮。

扎巴格丹的第四代新居距老屋不远,远远就看到涂有白色石灰粉的高大院墙。大门是藏式门楼,见到主人的红色越野车来了,好几只毛茸茸的小狗摇着尾巴跑过来,对我也十分友好。扎巴格丹喜欢养狗,他还有一只心爱的藏獒。

扎巴格丹家的会客厅

走进大门,迎面是一栋坐北朝南的长形木屋,看上去十分雅致。扎巴说这是他的会客厅。走进去一看,满屋阳光灿烂,屋内全部是木质家具,木沙发、木桌、木凳、木质装饰品,让人眼花缭乱。

主楼在会客间的右侧,这是一栋高大的二层木结构楼房。里面全部是现代家具,包括淋浴设施。扎巴领我走上二层的客厅,一位慈祥可亲的老阿妈安详地坐在那里,扎巴说:“这是我的母亲,是在你1993年来迪庆采访后从印度回国定居的”。我走到老人面前,双手合十,互祝“扎西德勒”。从她那标准的拉萨口音里我判断他是的藏族。一问才知道,他母亲是山南人,叫白玛卓玛,今年82岁。从她那依然白皙的皮肤和优雅的神态中可以看出,老人的晚年生活十分幸福。我们很快用拉萨语交谈起来。能有机会说拉萨话,老人自然很开心。说话间,她还接到了长途电话,老人拿着手机,思维清晰地和远在外地的孙子说着家常话。扎巴给我倒了一大杯老妈妈准备好的甜奶茶,我们边喝边聊。

他让我参观了自己的书房和卧室,还特意让我看看女儿次拉姆的屋子,只见墙上贴满了她的奖状,还有许多照片。次拉姆今年11岁,母亲是一位漂亮的丽江纳西族女性,她还有个藏族名字叫丹增白珍,在州劳动局工作。因为当天不是周末,母女俩都在县城里,那里还有一套他们的住房。扎巴是个孝子,每天都要开车回来看望母亲,有时还要陪着母亲住几天。扎巴说女儿让他自豪,从上学那天起,成绩一直很好,现在是班长,还是少先队的大队长。去年她的一篇作文《我的爸爸》还在“中华颂”全国万校小学生魅力作文国家级大赛中荣获了特等奖。扎巴说,女儿对他说,自己要好好学习,将来要考到北京上清华大学。

扎巴安排我来他家,是要给我一个又一个的惊喜。和老阿妈道别后,扎巴执意要我到他的后院看看。走进新居左侧的庭院,又让我大吃一惊。原来这是个地地道道的“后花园”,草坪、果树、花坛、木桌木椅、木凉亭,加上石头铺的小路,芳草萋萋,清雅幽静,真是个小小的“世外桃源”啊!。

谈起回国20多年的感受,扎巴格丹说:“父亲在国外的时候天天都思恋着自己的祖国。告诉我无论如何也要回到家乡,并要求我一定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家乡的人民做一些事情。二十多年来,我一直铭记着父亲的嘱托,我觉得选择回国是我人生中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情。我现在过的才是真正的香格里拉生活”。

回到北京后,我在浏览“香格里拉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与保护协会”网页时看到扎巴格丹写的一段话:“香格里拉是千百年来无数人魂牵梦萦的福美之地,雪山、牧场,美丽的喇嘛庙。这就是我生生世世不离不弃的故乡。我要倾我所能,倾我所有,守护她,……”。

这段文字,让我更加读懂了一位归国藏胞的内心世界。

上一篇:锦衣华裳起惊鸿 下一篇:那条深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