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时间:2022-10-09 01:42:31

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从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优点发挥其潜能、增加学生积极情感的体验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积极心理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以推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中学生;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6-0017-01

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我国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比较新的一门学科,但是其发展速度非常快。随着该课程的发展,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该课程的开设注重对个体心理问题的辅导,偏离了以提高整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心理以及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中学教育需要把积极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重点放在了对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上,对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单独进行了教育式的心理辅导,这样不仅没有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效果,还引起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抵触心理,并且会认为只有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才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学校在开展心理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时应先改变教学重点,同时要消除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偏差。心理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不是只在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采用公式化的方式对学生展开教育。课堂上教师要保持亲切温和的态度,并对每一位同学都平等对待;课后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这样不仅能够拉近师生的关系,还可以在交流中了解学生大概的心理状态。学生把老师当成朋友对待,就会主动地将心理烦恼诉说给老师听。这时,教师就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学生会很乐意接受老师的帮助,从而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关注学生的优点发挥其潜能

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较大的青春期,既想快点长大不被约束又对父母、老师和朋友等有一定的依赖心理,希望获得关注、理解、支持和关心,因此处于这个年纪的中学生具有叛逆的特点。学校就是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了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上。对于学校和老师而言,中学生逆反、调皮、冲动等特点被看成是消极心理表现或者出现的预兆,于是将这些学生划入重点关注和教育的对象,不自觉中就放大了学生的这些缺点而忽略了学生积极具有优点的一面。如果善于挖掘学生的优点,就会发现中学生正是因为处于青春期而具有富有朝气、学习能力强、可塑性强、敢于创新等很多的优点和潜能。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待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优点,发挥学生的积极潜能,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特点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优点,以积极乐观的心理看待事物。比如中学生在意外在形象、学习成绩不好、家庭条件一般等,均可能使他们产生自卑、烦躁等消极心理。这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互相夸奖的活动,每组成员都讲出对方两个以上的优点,通过互相夸奖让每个学生注意到自己在别人眼中有很多的优点,就会从心理肯定自己,提高自信心,并且会更努力地去放大这些别人眼中的优点,甚至还能自我挖掘自身的潜能。总之,关注学生的优点发挥其潜能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从源头上避免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三、增加学生积极情感的体验

积极心理注重的是个人的主体性还有发展性,这启示我们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并将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发展空间方面,而不是着眼于个体的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解决。因此,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整体去把握课程的安排,同时根据每个阶段学生主要面临的可能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作针对性的引导教育,让学生通过各种积极性体验提高自信心,避免负面心理的出现。例如,新生由于面临新环境、新人际关系以及新的学习内容和方式等可能会出现害怕、羞怯、紧张的心理情况,长期没有自我改善更可能会进一步导致学生自闭、压力过大等类型的心理问题……这时,教师可以针对这些情况设计认识与交际、如何适应中学学习等相关的活动,鼓励每位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去体验成功交际、分享等积极的体验,从体验中获得信心和快乐的心情,达到心理积极发展的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学生虽然是易出现逆反、焦躁等消极情绪和不良心理的群体,但是学校和教师不能因此将性格特点比较激进的学生看成“问题学生”而作为重点心理教育对象。如果能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去看待这些中学生,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很鲜明的优点和积极的潜能。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促进师生的交流和沟通,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并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发挥学生的积极潜能;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其心理的发展,增加学生积极情感的体验;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上,使学生心理积极健康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阳志平,王薇.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幸福课———对学校心理团体活动课的启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21).

[2]文书锋.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3]宋爱芬,董珊珊.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体认[J].昌吉学院学报,2008(05).

作者:张文斌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初级中学

上一篇:非学历教育培训基地问题及发展策略 下一篇:人才成长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