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体现在语文教学中

时间:2022-10-09 11:50:35

美,体现在语文教学中

【摘 要】美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如何用“美”吸引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实施美育呢?教师从各方面的正确引领尤为重要。

【关键词】审美 美感 美育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是啊,只要细心观察,美是无所不在的:自然风光的美,人物心灵的美,风格情调的美,修辞手法的美等,大千世界,异彩纷呈,美不胜收。而语文学科同美结下了不解之缘,“文质兼美”的教科书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语文教师要把这些美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就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用美好的事物来陶冶培育美的(即全面发展的)人才。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美”吸引学生,在语文课中怎样实施美育呢?

1、指导学生体味朗读美。朗读是感知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立体思维,多方面感知教材,“不假思索”地感受审美对象的美。

在朗读时,让学生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成为文中人物。使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读着读着,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增进一层感受。例如,在学习《雪地脚印》这首诗时,我读“雪,白花花”时,情不自禁地把“花花”读得夸张了些,这使得学生产生了许多的联想,“这雪好大呀!”“这雪下得好美呀!到处都是白白的。”“这‘花花’中还有赞美的感情。”当他们读起来时,更是有声有色,孩子们都跃跃欲试,表现的欲望是那样的强烈,他们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朗读,自然对文章的理解深了一层,也领悟到文章的美感。

2、引领学生把握形象美。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和形象是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形象就谈不上美和美感。”教学中,引领学生遵循文章思路,认识文章中的艺术形象,景物形象以及文中的人物形象,运用形象感染学生。

例如:在教学《二泉映月》时,让学生根据文章的思路,找出文中描绘的主要人物——阿炳,体会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在师傅离世、自己又双目失明的困境下,仍挚爱着音乐,充满着对美好理想地追求、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阿炳表现出的那种坚定、乐观的精神,给人以激励,以启迪。从阿炳的精神中体味生活的美,并在这美中学会独立,学会生活。因此,美的形象,达到了感染人,教育人的效果。

3、带领学生进入情感美。美感、美感,情感是关键。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别出心裁地把它叫做“情育”,足见感情对于美的极端重要性。因此,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置身其境,如扪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心灵日臻“净化”,摈弃假恶丑,趋于真善美。

例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时,文中重点描述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老班长尽心尽力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突出表现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我通过文中插图、影像资料等让学生舍身处地的去体味、去感受。从而激起学生对老班长的敬仰,对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加珍惜,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触动。

通过这些情感教育,让学生接受美、学习美、并逐步具有美的情感。

4、指点学生领悟愉悦美。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感的主要特性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这种愉悦感是一种自由的舒畅的感受。古书上也记载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当代女作家叶文玲也在《我的“长生果”》中描述自己的阅读感受: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似一副流光溢彩的画页,似一阙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这都真切地写出了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会得到特殊的愉悦和畅快。这些无不说明:美不象其他教育那样带有规范性、强制性和压迫感,而是让人无拘无束,自觉自愿。出于对美的渴望和向往,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要,不杂个人的功利目的,完全摆脱了物质欲念的追求,从而得到美的享受。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就是这个意思。审美教育过程中,主体欣赏、观察审美对象带有明显的自由性,人在这种自由中收获美的愉悦。语文教学中,教师“指一点门径”,“给一点暗示”,让学生自力品文,从心里头说一个“好”字,不至于跟着别人“说长道短”,使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高更深的方向发展。

5、促进学生明确功用美。鲁迅说:“享受着美的时候,虽然几乎并不想到功用,但可由科学地分析被发现,美地享乐的根底里,倘不优美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这段话辩证地分析了审美活动中自由与功利的关系。因此,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不但是为使学生获得愉悦感,而切要遵循《大纲》,高质量、高效率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它要引导学生学习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语言,借鉴前人创造的“美”的经验,“美”的规律,“美”的表现方法等,形成合乎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与此同时,接受文章的情感陶冶,形成学生美的心灵、美的人性。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读文、作文、做人、学知识、明人生。全面完成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

例如:教读《在天晴了的时候》一文时,让学生感受晴天时的美景,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教读《我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用心良苦,从而学会独立思考,善辨真伪;教读《布达拉宫》让学生感受布达拉宫这座古代建筑的雄伟壮丽与魅力所在及工匠们高超的技艺;教读《匆匆》让学生懂得时间的宝贵,应惜时如金等。让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6、诱发学生注意渗透美。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必须“相机诱发”,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切实做到:

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美的氛围里,情绪高涨地学习,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寓智于美,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孜孜以求地遨游,美神叫他们顿悟,开窍。

寓德于潜,使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让他们“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他们的好影响,使学生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教师寓思想教育于课文的学习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融,知、情、意、行熔于一炉。使学生在精神品质、知识、能力、智力等方面得到全面训练和提高。

总之,我们的时代需要美,我们的生活需要美,我们的心灵需要美,我们的教学需要美,美育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美育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所以我们要陶冶美的心灵,酿造美的甘泉,播下美的种子,让美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生根开花。

上一篇:落实五个“抓手”,创新小学作文教学 下一篇:谈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有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