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河川治理 建设生态名城

时间:2022-10-09 11:14:18

加快河川治理 建设生态名城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离自然越来越远,进而产生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住房拥挤等各种各样的矛盾,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力求寻找解决生态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良策。漳州市在第九次党代会上确立了建设生态名市的目标定位,这是基于历史、现实的条件,是通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战略目标。河川作为城市自然生态最重要也是最敏感的支撑系统,开展河川治理,恢复河川的自然生态面貌,是漳州市生态城市建设是否成功的标志。

一、建设生态城市要深入挖掘“漳州曾经形成过一个生态名城的雏形”这一历史,丰富生态名城的历史内涵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是自然、城市和人融为有机整体的互惠共生结构。宋元以来,随着朱子理学思想的传播和经济中心南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传统生态建筑规划思想在漳州得到很好的传承,使古代漳州城成为一个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和谐、发展持续的宜居城市。

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稳定,人口增加,农业发展,促进了田园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农村“处处园栽橘,家家蔗煮糖”,“城固之内,百工鳞集,机杼炉锤,心手俱应”;对外贸易的发达,“两头在外”的加工模式盛行,漳州人大量引进外省棉纺织原料,制成漳纱、漳缎、漳绒和本地盛产的蔗糖、柑橘、荔枝以及各种陶瓷制品“漳瓷”大量出口,月港逐渐成为我国东南地区海外交通贸易中心和重要的国际港口。万历年间月港“所贸金钱,岁无虞数十万,公私并赖,其殆天子之南库也”。海外贸易的兴盛,给漳州带来“甲第连云,朱薨画梁,负妍争丽”的一派繁荣景象,当时的漳州已形成区域化、国际化城市的雏形。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漳州城成为汀、漳、龙一带客货集散地和航运中转中心,各条内河周边都是繁荣富庶之地,成列民居、市场、学堂、庙宇夹杂着连片的耕田和果林园,呈现出绿色城市景观,形成了“以河代城、以桥代门”的传统建城型制,从西到东,三湘江、宋河、浦头港都有船舶码头。特别是浦头港更成为万商云集、百舸争流的繁华集市,河运货物多在浦头港集散,并从这里换海船中转销往台湾、南洋等地,可见当时漳州内河水流之畅通、港道之宽阔、水量之大。因此,当时的漳州城是一个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的宣居城市。

因此,按照生态城市的内涵和特点来看,漳州早在明清时期就形成一个经济发达、绿水环绕的生态历史名城的雏形――这是建设生态名城的历史财富和历史基础,丰富了今天我们建设生态名城的历史内涵。

二、河川治理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应吸取古今中外特别是古代漳州的成功经验

城市一般是在取水方便、地势平坦、航运便捷的河谷和江河中下游冲积平原上发展起来的,如黄浦江、塞纳河、泰晤士河,都孕育出世界级的大城市,而这些河流也成为展示城市文明的窗口,因此,世界各国都普遍重视内河治理。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韩国清溪川治理工程。清溪川是一条穿越首尔的古老河道,随着经济腾飞,韩国于1958年开始大规模建设清溪川覆盖工程,建造了一座日行车量达12万辆的高速公路桥。2003年,首尔市政府却投入3.6亿美元开始重建清溪川。他们拆除高架桥,挖开北覆盖了40余年的清溪川,引汉江水重回清溪川,在河面上修建21座各具特色的桥,并将沿岸堤坝建造成可供市民游玩的绿色花园,形成以人和自然为中心的城市绿色空间,吸引了世界各国无数慕名前来的参观者。但是工程在取得重大生态效益的同时,本身也存在重大缺陷,就是每天要消耗11万千瓦的电力,用水泵把12万吨的汉江水以及地下水拉过来形成水源。这相当于韩国4456个家庭一年的电力消费量,换算化石燃料等于264万千克,相当于向大气中排放580千克的温室气体,这与节能减排的潮流背道而驰。

以上正是人工河川的致命弱点,而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代,漳州人民就已按照“道法自然”的思想,建成一个堪称古代城市利用潮汐进行内河水体交换。实现航运、灌溉、生活等多种功能的自然生态型的人工河川――宋代古城壕。这一功能至今没有发掘出来而被埋没于历史烟云之中(连清代图上也没有详尽描绘最重要的咽喉部位――江河交汇处)。实际上,只要深入探索工程的设计意图和一些前人诗句,就可以发现其“之所以为然”的原因:

(一)从咽喉部位的设计上看,采取向东南倾斜呈45度的斜交法,而不采用省工省时的垂直交汇法,正是因为东南方向的开口,可以迎接九龙江潮水的涨潮动能(潮水在古代可达天宝),在涨潮时将九龙江水接纳进内河,通过蜘蛛网般的内河水系将九龙江潮水源源不断地引进,在补充内陆河湖水量的同时,通过水位升高对湖岸以及采用条石堆砌成的河岸两边土地进行渗透,补充地下水,提升地下水位。而在退潮时,内陆河湖和地下水又随着水位下降,将水又反哺给九龙江,在进行水体交换的同时,实现了航运、灌溉、保持水质等目标。

(二)古城濠设东西两条,在北桥附近连通成一个方形,再往北往西连接源头,可以发挥双管齐下的顶托作用,把潮水尽可能往北赶。

(三)志书记载“温泉在南城址下,源通南濠”,宋河的河道走向与整条温泉脉络基本吻合,说明紧密连接九龙江的内河是漳州温泉重要的补给源,也从侧面说明,如果没有九龙江潮水不断补给,单靠上游流水,不大可能形成仅次于羊八井的全国第二大间歇性喷泉的地下水水量。

(四)明代描写浦头港的诗句“浦头日集千帆,随潮水涨落而行”也提供了漳州内河航运利用潮水的佐证。明朝进士林魁对三湘江的描述:“面引三峰,背拥员峤。紫芝丹霞映带左右,西溪之水绕城而东,潮汐吞吐,风帆浪楫。人烟万井,一指顾而尽得之。”其中也强调潮汐吞吐的功能,等等,都说明将潮水引进内河加以利用的工程意图。古人这种道法自然的河川治理方法,为我们治理内河污染这一顽症提供了崭新思路。

三、漳州市河川现状亟需进行生态治理

近代以来,由于上游水土流失,下游兴建水利桥闸,港道没有进行日常的疏浚,导致曾经千帆云集的浦头港、三湘江不仅航运功能尽失,而且成为城市藏污纳垢的“龙须沟”。尽管我们投入巨额资金,采用了埋管道、截污水、砌河岸、清淤泥、种植吸污防腐植物等种种现代治理技术。仍然无法回天。除了上游污染没有管住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遵循“流水不腐”等自然规则,也就是改造后的浦头港仍是一个没有江河水体互动的闭塞港道――这才是浦头港致病的真正原因。因此,河川治理要转变治理思路,除了把开展九龙江流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放在首位外,还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进行城市内河水系现状测绘,结合考古工作,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开展河道古今差异性的研究,为还原河川自然本性提供第一手资料。收集水文资料,建立城市规划区段的九龙江水利模型,就下游拦河闸的存在对九龙江潮水、河床淤积、通航、灌溉、生物物种繁衍等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和研究,并以研究结果为指导开展九龙江水系的综合治理。

(二)从源头入手,利用漳州平原“二江襟带”和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的特点,恢复浦头港上游旧有河道,将九龙江北溪水引入浦头港,将九龙江西溪水引入三湘江,让清澈的江水在内河流动,并使所有的内河水系融会贯通,使漳州市区呈现出一幅处处碧水长流的江南水乡城市美景。同时,在河面上修建一些各具特色的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 “以河代城、以桥代门”的传统建城型制。

(三)采取措施,恢复城市内河的自然生态景观。开展“退房还湖”、“退田还湖”的工程,恢复湖泊调蓄自然降水的功能;在水源地和河道周围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在河边和河面种植水生植物。恢复河流的自净能力;在干旱季节还可以利用污水处理厂排放的中水进行补给。

(四)遵循“流水不腐”等自然规则,还原宋河等内河入江通道的原貌,恢复江河水体在潮水带动下进行交流互通的功能,并补充市区地下水,避免今后由于温泉过度开发。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陷和房屋龟裂的现象;对浦头港和三湘江还应采取“深掏滩”的做法,清理堆积在河床上的垃圾土石,降低内河河床,增加河道容积,防止内涝。同时,应将潮水的利用纳入开台公园、湿地公园等江滨公园,减少管理维护费用,使之成为生态公园。

漳州是自然资源优越的城市,只要我们能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条件,发挥后发优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开展河川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那么。生态漳州就会早日呈现在世人面前。

(作者单位:漳州市测绘设计研究院)

上一篇:浅析EVA在电网企业中的运用 下一篇:影响磁粉检测缺陷检出度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