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农民养老保障体系的路径探析

时间:2022-10-09 10:44:07

完善我国农民养老保障体系的路径探析

【摘要】当前我国农民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传统养老模式遇到挑战,农民养老保障呈现出“脆弱性”的一面。面对这一挑战,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推动农民养老由传统模式向社会化模式转变,建立起既能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求,同时又符合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多样化、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民养老保障体系。

【关键词】农民;养老保障;脆弱性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1-018-01

一、我国农民养老保障体系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民。在我国,农民的含义比较广泛,不仅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还指户籍在农村的人。例如农民工,虽不从事农业生产,但是我们仍然把他们看成农民。在本文中农民主要指既从事农业生产,户籍又在农村的人。

(二)养老保障。养老主要针对目前处于老年状态的人而言的,而养老保障则主要是指用什么样的方式保障养老,这种保障对于各种年龄阶段的人都适用,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主体范围不同。养老保障与社会保障这两者之间联系密切,社会保障的范围比较广,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它主要由国家和社会作为保障责任主体而承担的责任,它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养老保险;而养老保障则有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会养老多种保障形式所组成。

(三)农民养老脆弱性。主要是指由于农民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以及保障体系等因素所决定的。老年农民在受到内部或外界风险扰动时极易陷入养老困境,使生活处于一种不稳定生活状态。

二、当前我国农民养老保障的脆弱性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我国农民养老保障的脆弱性现状。当前,我国社会正在经历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传统的养老模式已在社会转型期显示出弱化的趋势,农民养老保障脆弱性表现明显。

社会养老是农民养老保障的重要内容,而政府提供的社会养老保险则是社会养老的主要形式。但我国养老保险其实是有名无实,保险收益金非常有限,对于农村居民来说根本起不到保险作用。因而缺乏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从而也导致了农村养老保险发展滞后。

(二)当前我国农民养老保障脆弱性的原因分析

第一,个人特征因素。个人特征主要包括人的性别、年龄、性格、婚姻状况等,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年龄。年龄越大抵御风险的能力就会越差,养老保障的脆弱性也就越高。从性别的角度来看,女性比男性的平均寿命更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的人数会多于男性。因而,女性比男性更加脆弱。

第二,家庭特征因素。农民养老保障的主要形式之一即为家庭养老。根据有关部门统计,2000年底,我国农村家庭养老人数约占整个养老保障总人数的92%。但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农村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家庭结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家庭养老已无法有效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

农村家庭规模逐步缩小,随之家庭劳动力数量减少、家庭收入降低,导致农村家庭保障能力减弱。其次,家庭整体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农村家庭成员整体的受教育水平对于农民养老保障脆弱性具有重要影响,不仅是农民自身的教育程度,其家庭成员的教育素质对于农民养老也同样重要。

第三,社会转型因素。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这种转型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对农民养老保障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具体来说,表现在:一是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计划经济,农民养老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二是农业社会让位于工业社会,导致大量农用土地被征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农村老龄化程度加深,减少了农民的保障资源;三是社会关系的变化导致农民家庭养老保障降低、农民养老观念改变、农民代际分离现象增加、农民养老资源控制力下降等众多养老不确定因素。

第四,保障体系因素。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建设滞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传统的养老保障功能已经弱化,而现代养老保障体系尚处于试点阶段,许多养老保障项目还处于空白状态。在农村,目前的社会保障主要指新型农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社会救助,等等。

三、完善当前我国农民养老保障体系的路径探索

“农村养老以家庭保障为主,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这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做好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工作应当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针对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加强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必须采用并坚持家庭保障为主、社会保障为辅、其他保障方式相结合的养老保障模式。

(一)农民养老应以家庭赡养为主,可以引导赡养人之间签订“家庭赡养协议”,鼓励低龄而且身体健康的老人自我养老。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的老人,应由集体为其提供以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为主要内容社会养老服务,提高这些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其能安度晚年。

(二)发展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资金来源主要是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以社会捐助为辅,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制度设计对于解决生活贫困的农村人口来说具有“安全保障网”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瑞政等.中国养老保障之路[M].黑龙江出版社,200:134.

[2]张莹.加快构建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中的几个问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3]邓大松.中国社会保障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海天出版社,2000:32.

[4]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52.

[5]田秋影.我国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09.

上一篇: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下一篇:关注民生问题共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