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手术治疗混合痔合并低位肛瘘临床德的分析

时间:2022-10-09 10:41:59

同期手术治疗混合痔合并低位肛瘘临床德的分析

痔为常见肛肠外科疾病,发病率约为50-80%,发病率较高,其中20%为混合痔[1]。肛瘘属于多发性肛肠疾病,直肠或肛管与肛周皮肤相通肉芽肿性管道,侵犯部位主要为肛管,外口为肛周皮肤处,内口为齿状线附近。研究显示,混合痔并发肛瘘、肛裂时,需及时治疗,维持及肛管的正常功能。现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本院混合痔合并低位肛瘘56例,总结同期手术的治疗方法与疗效,以下具体报道。

一、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本院混合痔合并低位肛瘘56例,依照手术方法差异进行分组。对照组女患者12例,16例男患者,均龄(36.59±6.75)岁,21-59岁,病史均为(3.26±0.68)年,2个月-6年,共28例。研究组女患者11例,17例男患者,均龄(36.63±6.58)岁,21-57岁,病史均为(3.23±0.44)年,2个月-6.2年,共28例。组间基本资料比较(P>0.05),无显着性差异,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手术方法采用肛瘘切除术,研究组手术方法为同期手术,即肛瘘切除与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同期进行。

(1)肛瘘切除:手持探针,由外口插入瘘管,按照瘘管走行对内口进行探查,探针一端由内口顺利探出;沿着探针方向切开组织,将切口向外延长1cm,对坏死组织及瘢痕进行切除,修剪创缘,挂线引流。

(2)外剥内扎术:在混合痔边缘作切口,呈V型,将皮肤切开,剥离皮下静脉丛至齿状线上方,约0.5cm,借助扩肛器,将肛镜缝扎器导入,钳夹内痔,并缝扎,环形切除内痔、黏膜下组织及痔上黏膜,吻合,对瘘管两侧痔核及痔核进行切除。手术给予明胶海绵和凡士林纱条止血,抗感染用药,5-7d。

观察两组症状改善情况,评定疗效,比较分析。

1.3 疗效标准 无效:经过治疗,患者症状与治疗之前相比较,无改善,或加重;好转:经过治疗,患者症状与治疗之前相比较,有所改善,基本恢复排便及排气功能;有效:经过治疗,患者症状消失,肛管内未出现水肿、畸形、粘连和狭窄等,手术创面比较光滑、平整,恢复排便及排气功能。治疗有效率=有效+好转。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二、结果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2.14%(23/28),无效5例,比例17.86%;有效12例,比例42.86%;好转11例,比例39.29%。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6.43%(27/28),无效1例,比例3.57%;有效15例,比例53.57%;好转12例,比例42.86%。组间有效率相对比,研究组高(P

三、讨论

混合痔患者直肠上下静脉丛发生曲张,形成静脉团块,好发于同方向的齿状线上下,患者可有瘙痒、便血、疼痛及痔块脱出症状,治疗时多给予患者痔核切除术,将肛周多余皮肤、炎症肛窦、内外曲张静脉及直肠下部的多余黏膜等切除,对动脉进行有效截断[2]。低位肛瘘又分复杂性瘘、单纯性瘘,难以自愈,患者需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瘘管外口有少量脓液流出,对肛周皮肤进行刺激,引起瘙痒;如外口暂时性封闭,则脓液积存,引起局部红肿、胀痛。外剥内扎术为临床治疗混合痔常用方法,具有效果佳、操作简便、技术成熟等优点,术中尽量保留患者肛垫结构,使其在原来位置上重新固定及复位,保留齿线,避免解剖损伤[3]。肛瘘患者经过实施切除术,可切除全部瘘管和瘢痕组织,如直瘘患者瘘管较明显,则实施一期切除缝合术,完整切除瘘管,缩短愈合时间,使伤口完全缝合,并不留死腔。目前,临床在对混合痔并发低位肛瘘患者实施分期手术或同期手术方面,观点较不一致。同期手术较分期手术可有效避免患者二次手术,手术痛苦小,患者易接受,特别对于瘘管两侧痔核及较大痔核者,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因刺激性操作造成充血、水肿,如手术操作、术后换药等。

本研究中,研究组采用同期手术,先实施肛瘘切除,后进行外剥内扎术,而对照组仅作肛瘘切除,结果比较,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6.43%,明显较高(对照组82.14%),表明同期手术疗效满意,有效率高。实施同期手术时需注意,先给予患者肛瘘切除术,后实施外剥内扎术,以免肛瘘切口痔结扎后对分支瘘管及弯曲瘘管处理造成影响;结合术前病情分析实施手术,一般来说,仅处理瘘管两侧及较大痔核;手术操作时应避免狭窄,皮桥总宽度应≥1.5cm。

综上分析,混合痔合并低位肛瘘实施同期手术治疗,疗效确切,可推广。

上一篇:如何解答“语段压缩”题的方式分析 下一篇:企业所得税“两法”应当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