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声,倾听,回音

时间:2022-10-09 10:35:09

【摘要】通过分析幼儿报告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内在需要,制定了有效回应、意识强化、情境联系、角色体验、共情教育、牵手家园等一系列引领性的措施。在师幼互动和家园联动中,帮助幼儿逐渐掌握交往的技能、技巧,学会独立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和谐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和亲子关系。

【关键词】小班幼儿;报告行为;引领性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霍姆林斯基曾说:让我们去拥抱每一个孩子,你面前的孩子个个是可爱的。有教育家也说:表现在孩子身上的问题,原因应从大人身上找。幼儿园的孩子特别是小班的孩子喜欢向老师进行大事小事的报告。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报告现象发生次数频繁,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类个体,他们的报告行为与成人有很多不同,针对幼儿报告行为这个问题,我们认为这是幼儿年龄段的共性特点,是幼儿内在需求的一种外在表现。这种内在需求是被关注、被爱的需要。作为教师首先要以慈爱宽容的心态对待,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的方式,正确对待这个问题。

(二)现状分析

日常生活中,我们老师处理幼儿报告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不予理睬。老师对于幼儿的告状很不耐烦,没有从幼儿的角度去尊重他、理解他,只要幼儿告状,不管什么原因,都会表现的不耐烦,仅以简单的一句“我知道了!”“去,我忙呢!”来应付幼儿。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产生压抑感。

2.敷衍了事。有些幼儿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很差,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用告状来解决,告状次数变多,老师也失去了耐心。听到孩子的告状,老师只是“嗯。”“知道了!” “你事真多,动不动就告状,真烦!”作为回应。

3.袒护顺从。老师为避免麻烦,只要幼儿来报告都是教师亲自出马替幼儿解决,会让幼儿直接把教师看为是解决问题的渠道,什么事都会去找老师。对孩子的报告行为,教师总是一味的袒护孩子,不给幼儿独立解决的机会,这样教师就被困扰在幼儿的报告行为中,幼儿容易形成依赖、心胸狭窄等不良心态。

作为教师不仅要帮助幼儿树立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也要让自己从幼儿的报告声中得以解放。因此在耐心倾听的基础上对幼儿的报告行为必须进行有效回应,通过各种策略,鼓励、引领幼儿健康、快乐的发展。

(三)概念界定

1.报告行为: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

2.幼儿的报告行为: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

3.引领性策略:为帮助新生建立对人、对坏境产生安全感,适应坏境的转变而采取有实际意义和明显改善作用的方式或手段。

二、研究目标

通过分析幼儿报告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内在需要,制定相应有效的引领策略:有效回应、意识强化、情境联系、角色体验、共情教育、牵手家园。运用观察、记录幼儿报告行为,对个别幼儿进行个案追踪等方法进行研究,帮助幼儿逐渐掌握交往的技能、技巧,学会独立解决生活、学习、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幼儿分享、谦让、合作、同情、感恩等良好个性形成,促使幼儿独立处事的能力和良好的社会品质的形成,以及和谐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进一步的形成。

三、研究策略

(一)有效回应,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教师的种种哄骗和威吓只能换来幼儿一时的安静,但很快又会“返潮”,教师的回应方式基本不能使幼儿得到安全感。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甚至可以被看做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可见安全感对于人是多么的重要,更何况是一名初次离开父母的幼儿。安全需要在生理需要被大部分满足之后就会出现。教师首先要做的是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除了言语的安慰,还有适宜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积极地做出回应,使孩子尽快度过分离焦虑期,同时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

1.适宜的表情回应。根据幼儿的报告行为教师展露出相应的表情,并用眼睛看着幼儿显出:微笑、惊讶、难过、生气表情等。教师对幼儿报告行为的反应或态度首先是在教师的表情上显现出来的。如:幼儿哭着来告诉老师——我要妈妈,妈妈。教师马上表现出难过、伤心的表情以表示对幼儿的理解。当幼儿愤怒和生气的诉说——我要回家,我不要你!教师也马上撅起嘴巴,表示难过和气愤,重复幼儿的话“你要回家,你不要老师,对吧?”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当幼儿感受到理解和关爱时,激动的情绪也会得到缓解。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报告行为,幼儿都有被教师关注的需要,因此要让幼儿感到教师在倾听自己的述说,自己是被尊重的。如果教师在这里带好头,发挥好榜样作用,这对幼儿今后倾听习惯和表达习惯的培养起到了铺垫作用。

2.理解的肢体回应。蹲下来倾听幼儿的述说,用眼睛注视着幼儿,然后用手抚摸幼儿的后脑勺或者背,轻微点头表示听到、听懂幼儿的表达。因为肢体动作反映了一个人内在真正的感受和体验。当教师对幼儿的报告行为感到厌恶、心烦时,肢体动作不自觉地会表现出不屑一顾,如:双手交叉于胸前,头转向另一侧,随意的点头等。小班幼儿喜好模仿,教师不当的肢体语言会带给幼儿不好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收到幼儿报告信息时要用真诚的心去和幼儿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

3.接纳的语言回应。“哦,是的。”“我听到了。”“你很生气/难过/伤心……”幼儿来进行报告一般都带有一定的情绪,特别是如果这件事情伤害到自身利益时这份情绪就更加强烈。教师用肯定、接纳的态度和语言让幼儿感到自己是被理解的,关爱的。同时,帮助幼儿说出他当时的情绪,可以减缓当时的情感冲击,使内在的激动情绪得以平缓。教师轻柔的声音,理解的话语让幼儿感觉教师是可亲近的,如同妈妈一般。当发现老师的言行是善意的,自己是安全的,幼儿激动的情绪就得到缓解。

(二)意识强化,提供多维度解决方案

在陈旧的管理方式面前,教师显得苍白无力,是时候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养模式了。通过阅读、思考、分析、整理和总结,提出以下有效的回应方式。小班幼儿的依赖性比较大,模仿性又比较强,根据这两个特点对幼儿的意识要强调两方面内容:第一,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强调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因此,根据幼儿报告行为的动机,将教师回应的方式上细化成以下几种类型。

1.教师充当“和事老”,进行反问式提醒。“他把垃圾扔在地上了。”“老师,他的枕头掉了。”“老师,他在大叫,难听死了。”针对这一类型的报告行为,其实这类比较简单的问题小班孩子也是可以去解决的,所以教师用反问的方式:“你觉得你可以怎么做?”“你认为他怎么做比较好?”通过反问引导幼儿自主寻求解决方案,独立解决问题。

2.幼儿扮演“老娘舅”,采用互助式联动。当一名幼儿向教师报告时,教师通过反问方式还是不能解决的,可以借助另一名比较能干的幼儿,借助第三方的力量促进幼儿之间相互帮助,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互助式的活动不仅让当“老娘舅”的幼儿得到了语言、行为的锻炼,同时也丰富了幼儿间交往的内容,拉近了幼儿之间的距离。

3.选择性暗示,做好支持者。受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小班幼儿在大多情况下还是需要通过成人的帮助才能解决问题的。教师启发式的给幼儿提供两到三种解决方案供幼儿选择。同时,教师也可以询问和探讨,与幼儿共同协商出几条可行的对策。使幼儿的选择、自更宽、更大。

4.补充性强调,做好引导者。小班幼儿发生争抢玩具的事件时有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受幼儿表达能力的限制。幼儿只知道“我要的就是我的”,完全自我为中心。最常见的:“老师,他玩具不给我玩。”老师,他抢我积木。”教师可以补充说明类似“口诀”:“你玩好给我玩,好吗?”“我们一起玩,可以吗?”引导幼儿试着与同伴用商量的方法处理问题,逐渐使孩子明白大家都喜欢玩的东西可以轮流玩或是一起玩,从而减少幼儿报告行为的产生。

(三)情境联系,创建多元化互动方式

一个学期过去了,大部分幼儿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但新学期开始又有新生加入,同时也有老生的“返潮”。根据已有经验,能够较好处理新生报告行为。但到了小班第二学期期中,大部分幼儿已经能自如交往,愉快生活和学习,所以报告的类型丰富了,关注的事情从自己到别人方方面面都有。通过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改进方式方法,能力强的幼儿已经能够带头解决同伴间的小问题。他们会学着商量对策,尝试着对同伴有礼貌的说话,会用教师示范的引导语去提醒别的孩子,这是质的飞跃。

1.材料提供,减少幼儿报告行为。利用教室里环境布置的绘画、手工作品,让孩子观察、欣赏,引起他们自己动手创作的兴趣,并根据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在投放材料时要保证每位幼儿能参加操作活动,并有适当的选择余地。给幼儿提供材料不是给他们看的,是给他们玩的,提供给幼儿的材料必须能激发他们操作的兴趣,能使他们在原有水平得到提高,才具有价值。当幼儿有了充分的选择权,有了自由的活动机会,相互之间的争执行为减少,幼儿的报告行为自然也就相应少了。

2.绘本分享,触动内在小小心弦。霍华特说:“绘本是小孩子在人生中最初接触的书,在透过长期读书生活所读的书之中,是最重要的书。根据小孩在绘本中所发现的快乐的量,可决定他的生涯是否喜欢书本。”可见幼儿时期通过绘本故事,让幼儿了解绘本中的喜怒哀乐,从而影响幼儿的言和行。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人物遭遇的不同,孩子会不自觉地被感染和打动。

3.故事表演,深化故事内涵。情境重播是通过师生表演的形式对当时的事件进行再次夸张的表演。并把正确的决定方式也表演进去,让幼儿直观的明白“问题可以这样解决”。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根据实际效果可以采用师幼协作夸张表演、幼儿参与角色表演等。

(四)牵手家园,共促阶梯式快乐成长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就是孩子无声的榜样。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以伙伴的姿态与孩子交流沟通,用真诚的态度走进彼此内心世界。对孩子正义善良的举动要支持和鼓励,使孩子在充满爱的春天般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为此而开展了一系列适合小班幼儿和家长的各种活动,一方面丰富了幼儿的生活体验,学着理解、分享和感恩;另一方面也增进了家长的育儿知识,用积极正面的教育引导孩子,让孩子得到充分的、满满的爱。

1.阅读书目互参考,丰富育儿知识。家长要努力完善自己,说话要讲水平和风格,做事要体现素质和教养,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和互敬友爱的亲戚邻里关系孩子的生活成长环境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了帮助家长提升教育观念,为今后做好家长工作铺好基石,特开展了“全家总动员,集体大阅读”活动。当家长了解了更多的育儿知识,掌握更多育儿经验时,会慢慢了解与孩子正确的沟通方式。总而帮助孩子建立交往、独立生活的方式和技巧,使孩子能快乐入园,健康成长。

2.居家互动共借鉴,学习亲子有效沟通。所谓“居家互动”是在孩子和父母一起在家时可以共同做的一些事情。通过在班级内发放调查表,了解父母在家和孩子一起的生活状态,把孩子在家时哭闹、发脾气的事情进行记录,了解家长的有效回应方式,供其他家长参考学习。让父母与孩子尽情享受居家时的快乐,当孩子有了父母的陪伴与呵护,种种问题行为都会迎刃而解。儿童心理研究者向家长提出,别溺爱孩子,孩子其实知道自己该得到的和不该得到的东西,只要家长立场坚定,果断地向孩子表明自己的态度,孩子是遵守原则的,只要家长在给孩子建构原则时不使用情绪,不使用武力,不忽视孩子的情感,孩子就不会受到伤害。

3.家园联动过节日,体验交往乐趣。每个学期幼儿园都会安排一次家长开放日、家长助教、亲子游等一系列亲子活动。这不仅是家长与孩子共玩共乐拉近距离的好机会,同时也是让家长学习与其他家长孩子相处的好时机,在榜样的作用下,孩子们也会学着自信、快乐交往。当孩子学会与人交往后,争抢行为、打闹行为等违规事情也会相应减少,围绕在教师耳边的报告声也就逐步减少。班级里形成的是家园合一,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氛围。开展的活动丰富多彩:

三八节,妈妈们陪孩子玩游戏;端午节,家长教孩子们包粽子;春天里,家长孩子去农庄摘菜。

四、反思与展望

(一)如何了解更多幼儿的心声,怎样开展有效的师幼互动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要想使一个班级有好的面貌,使孩子能得到主动的发展,作为管理者的教师就必须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聆听孩子的心声,释放孩子的天性;借读心灵故事,描绘七彩童年。因此,作为教师要努力向着充实型、钻研型、反思型的教师发展。作为管理者的教师既是孩子的引路人,也是终身学习的主体之一。基于研究在一年中的开展与实施,还存在一些更进的空间和方向。

(二)促进生命内在成长,让家园和谐相拥

作为家长,幼儿、家长的引领者首先,要勤于向书本学习、勤于向孩子学习、勤于向专家和家长们学习;其次,要善于观察,向经验学习;最后,要善于总结,从反思中提升。为了让幼儿能够在更加宽松自由,充满爱的环境中生活、学习;为了让家长更安心致力于工作,亲子关系更加和谐,家园协作更加默契,相信我们的行动能带来阳光、水分,以滋润每颗心灵。

参考文献

[1] 小巫.接纳孩子[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6月.

[2] 阿黛尔法伯, 伊莱恩玛兹丽施.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M]. 安燕玲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11.

[3] 庞丽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

[4] 卡罗林皮彻,蒂娜麦克诺顿.小家大爱[M].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编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2.

上一篇:加强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 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课堂互动的有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