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洎,悠远岁月的珍藏版

时间:2022-10-09 10:22:44

神秘的明代袖珍小城“砥洎”,是一座古老的城池,又是一个奇特的村中城,更是一段悠远岁月的珍藏版。

古城位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境内。300多年来,屹立在秀美的沁水河畔。它所在的润城村,战国时期就是韩、赵两国相争的重镇,自古以来有着“少城”、“铁冶镇”之称,明嘉靖三十八年才改称为“润城”。城池巧借沁河河床上的天然大砥石而筑成,犹如中流砥柱,巍巍壮观,与阳城县皇城、郭峪村共同形成了沁水流域罕见的古堡群落。

作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砥洎城,其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引人入胜。随处可见的石、砖、木雕等文物,与古老的建筑相间。形成了一处岁月的浓缩点。昔日砥洎,三面环水,碧波荡漾。北城门又被称为“水门”,出门即可荡舟而去,可见砥洎当时之秀美。而如今,感慨樊水涸竭,沁河变道,往日美好的记忆已沉积在干枯的土地中。杂草丛生的残墙断壁石碑上,依稀可以读出旧时的辉煌。

当年时任明朝北京大兴县知县的砥洎人氏杨朴,在明崇祯五六年时局动荡之际,耗金数千,筑砥洎城,屹然金汤,为乡民留下了不朽之功。小城建筑“既有北方民居风格,又有南方水乡民居特色”。面积仅有三万多平方米的浓缩古城堡,犹如一座迷宫。沿着幽深狭窄的石巷小路,游入高矗神秘的大墙宅院。目睹古色华丽的建筑和青墙石壁的遗物,感慨油然而生。建有明廊、雕梁画栋的阁式小楼约70余处院落,拥挤在一个个整齐的“丁”字形的十大街坊里。一幅幅“耕心种德”“耕读传家”的匾额和极富文气的“笃庄居”“鸿胪第”等,成为了古城文化的标识。走过院院相连的明巷暗门,穿越攻防皆宜的过街小楼,悠远的故事会从四面八方向你涌来。而砥洎尤为称奇的是古城墙建造的独特构成。在数十米长的砥洎城墙内面,由大量密布蜂窝状的坩埚、石块和青砖混砌筑成,形成了一道风格异样的奇观,故又称为“蜂窝城墙”。据说,明代这里冶铁业相当发达。当地乡民采用废弃冶铁后的坩锅作为建造民居和垒砌城墙的材料。可以想象出几百年前,这里处处冒青烟、家家忙冶炼的繁华景象。砥洎城墙上,筑有望楼、女儿墙等,城下遗留有古代藏兵洞,现已成了各种各样的储物仓。试想当年,虽战事频频,而攻防皆备、坚固而科学的城防系统,却有效地阻隔了烽火年代的种种骚扰。砥洎人可以在乱世中,求得一种相对安然的生活。

古城悠悠,民风淳朴。漫步小城,至今仍感受着一种难得的怡静。

村民张根生的宅院,是一处建筑豪华、大气经典的古宅,三层阁楼的四合院里,落满着初春的暖阳。一具硕大的水缸上,布满了鸳鸯戏水和狮子舞绣球等图案。墙角腊梅树苍劲的枝条上已含苞吐蕊,暗香浮动。古香古色的字画,昭示着主人的浓郁的雅兴。院落里一块石板,让人更是为之一震!这是一块长84厘米、宽60厘米、厚20厘米的石碑。当主人用少许面粉轻散撒上去,然后将浮面的面粉吹去,黑色的石碑上,居然出现了一幅清晰可见的石刻明崇祯十一年(1638)的龟状形“山城一览”图。图中城廓、街道、文昌阁等主要建筑的分布清晰在目,成为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罕见的珍贵资料,真可谓是镇城之宝!由此可见,砥洎小城的历史至少应在明末以前。

“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富杰的土地与山水,造就了城池的辉煌,不但富商巨贾迭出,而且昔日昌盛的文风也孕育了众多杰出的文化名人。明清以来,土肥水美的润城、砥洎,涌现出了陕西巡抚张王春和在为政、治学上博学多才的大学者张敦仁等小小一城三进士。以及明代官至吏部尚书的著名政治家、学者王国光和明末吏部尚书、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张慎言、延君寿等名人志士。砥洎城中,质朴的民风和尚文传统至今依然保持。虽然沁河的碧波早已不见,但昨日的旧梦将不再是遥远。

小城故事多。岁月留下了杨家筑城复卖城、张家又买城的典故,还有广为流传的典故传说。望着周边的那些古建遗迹,于斑驳岁月中,让你融入其中,慢慢回味。砥洎,正是代代延续的生灵,才给这座凝重的小城注入了勃勃生气。久久不愿走出这古老的城门,惟恐外面那浮躁的世界又会让人远离这久违的宁静。

上一篇:荡漾在声色光影中 下一篇:安全避险:灾后理财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