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牺牲”

时间:2022-10-09 09:39:21

中学课文《曹刿论战》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之句,编者对其中的“牺牲”一词的传统解释是:“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从中国几千年的祭祀历史看,这样笼而统之的诠释当然不错,但如果结合历史环境、文化风俗、祭祀习惯等特定的语境来考察,又未免显得过于宽泛。

在古文字中,“牺牲”同属“牛部”,但并不是一个单纯词,而是意义相近又有差别的两个词,也就是并列式词组。

“牺”,《说文解字》曰:“宗庙之牲也。”《诗经・鲁颂・宫》有“皇祖后稷,享以牺。”毛传云:“牺,纯也。”《礼记・曲礼》又云:“天子以牺牛。”郑玄注:“牺,纯毛也。”用今天的话说,“牺”就是古代供宗庙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至于“牲”,《说文解字》曰:“牛完全也。”《谷梁传・哀公元年》说:“全曰牲,伤曰牛。”另外,《左传・僖公・三十一年》说:“牛卜日曰牲。”这意思说只有具备了身体没有任何损伤并准备用于祭祀的牛才能称为“牲”。如此看来,“牺”必须“色纯”;“牲”强调“体全”。

中国古代众多的祭祀活动必定用到牲畜,一般所用也就是牛、羊、猪、马、犬、鸡等牲畜,称为“六牲”。但是,那些平日里饲养的牲畜只能叫“畜”,只有经过占卜选定了祭日、身体完好并准备用作祭祀的牲畜才叫“牲”。由于“六牲”中牛最大,按照《易经》上说:“用大牲吉。”所以,祭祀用牛也就是规格最高的体现。不过,“牲牛”哪怕小小的一点损伤,只能叫“牛”而没有充当“牲”的资格。至于祭天、祭祖先、祭社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动,则必须用毛色纯一、身体各部分完好的“牺牲”才能表达人们的虔诚之心。所以《周礼・地官・牧人》曰;“凡祭祀,共其牺牲。”就是这个意思。

祭祀用“牺牲”,还有更多的规制。天子要用“会”,即牛、羊、豕各三;诸侯用“太牢”,即牛、羊、豕各一;卿用“特牲”,即牛一;大夫用“少牢”,即。羊、猪各一;士只能用猪。另外,“牺牲”之物,还有质量上的讲究。《礼记・曲礼下》曰:“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鬣:豚曰肥;羊曰柔毛;鸡曰翰音;犬曰羹献……”就是说,牛要选肥壮、蹄落地蹄印深的;猪要选颈毛坚硬的;小猪要选胖乎乎的;羊要选毛柔软而细密的;鸡要选鸣叫声长而且响亮的;狗要选喂得好、长得肥的……有意思的是,祭祀所用牲物之颜色,也反映不同时代的崇尚特点,如周王朝要用赤色,汉武帝祭天用白色牲物;而明朝则以黑色或红色作为正色。

“牺牲”是牲物,更代表一种恭敬,一种与神明的沟通,其含义既实在又虚幻。今天,我们了解古代汉语中“牺牲”的意思,也就不难体味现代汉语“为了正义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那份传承着神圣价值的内涵。

上海市曹杨职校上海市枫桥路61号(200062)

上一篇:静夜思 第8期 下一篇:浮想联翩成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