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行:各阶层觅宝好场所

时间:2022-10-09 08:24:16

拍卖行:各阶层觅宝好场所

2010年以来,中国文物与艺术品的交易,真正进入了“亿元时代”,这一年,上亿元成交的艺术品达十几件。而国内的北京保利、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北京匡时、杭州西泠、中贸圣佳六大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这一年的年度总成交额,高达250亿元。

那么,最近二三年来,艺术品交易市场为何会如此火爆?

总体来说,是因为中国正在走向富裕、人们用于精神享乐的闲钱多了;是因为艺术品,不只具有让人享受文化快乐的功能,还具有十分诱人的保值和升值功能。当然,还有一点重要原因是,中国文物与艺术品的货源,最近几年居然充足了起来,不但品种众多,而且,真品率明显上升。这些货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海外回流,大多系一些有财力和远见的个人,多年前陆陆续续从海外买来的,现在不断成为拍卖行和一些古玩店的亮点。

二、国内固有的藏品,部分来自投资者、收藏家,部分出自以前的大户人家,尤其后者,本是不想出手或者还准备作观望的,甚至于准备以后拿到苏富比、嘉士德去拍高价的,只为近年国内的拍品屡屡创出天价,让他们有了自信,便不失时机地亮出了家底与库存。

三、境外送拍的,多数系日本及欧美等国的一些资深藏家,知道中国行情好,便前来出货。

目前,市场上的真品率尽管普遍较高,但亦不能就此掉以轻心,至少须提防两种情况:

一是龙蛇混杂,尽管属无意的。比如来自日本藏家回流的中国古董,许多为上世纪80年代从我国买走的。那部分器物,档次有的相当高,不乏珍品,但亦混有不少高仿品,为上世纪80年代生产。如今,回流过程中,一些较有程度的高仿品亦就不知不觉混迹于其间。

二是鱼目混珠,乃系主观上故意的。由于欧美回流瓷大多铮亮如新已成为人们一种思维定式,于是,仿制者根据市场行情,制造一些品貌俱佳的仿品混杂其间。这类“回流瓷”,其“留洋”欧美的时间往往只有数年(有部分赝品为改革开放后外流的,其制作时间稍长),有的甚至仅几个月。还有部分“回流瓷”,纯属“出口转内销”型的,就根本没有出过国门。所以,购买者单凭财力是不行的,还需要眼力、经验与相关知识。

其实,在拍卖行,也可以捡漏,或用较低价位买到珍品。去年9月中旬至今的半年多时间里,笔者购于北京和上海中小型拍场的瓷器有6件,花了不足8万元。除一件明正德白釉暗花涩胎龙纹盘以4.48万元人民币(含佣金)竞得外(参见《检察风云》2011年第2期),其他5件仅花了3万多,包括佣金,平均每件6000多元。其中,有市面上十分稀见的一件24厘米高的清代康熙青花凤纹烛台(图1)和存世量并不多的直径为37.省略

上一篇:诗意地耕耘 读邵琦绘画 下一篇:茶香四溢的“家桢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