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初期的整饬吏治

时间:2022-10-09 07:18:40

[摘 要]慈禧太后在垂帘听政初期,忧虑官场腐败给清王朝统治带来的危机,对吏治进行了大力整饬,采取了鼓励大臣谏言、处置贪官污吏、严格考核官吏等系列举措,一度整肃了纲纪。慈禧太后整饬吏治的目的只是为了维持王朝统治,保住个人权力,这就导致出现名实不符的异化现象,使吏治整饬流于形式。

[关键词]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整饬吏治

慈禧太后在1861年8月联合恭亲王奕发动辛酉,掌控了朝政,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垂帘听政之初,慈禧太后表达了虚心求治的愿望。她“命南书房、上书房翰林等将历代帝王政治及前史垂帘事迹,择其可为法戒者据史直书,简明注释,汇册进呈”,取名《治平宝鉴》,以资借鉴。[1]卷二三并仿照经筵之例,派翁同等人定期进讲。同时,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救危局,巩固统治,慈禧太后针对当时官场上盛行的贪污贿赂、横行不法等腐败风气,大张旗鼓地进行了整饬,一度使纲纪为之肃然。

一、慈禧太后对官场腐败无能的忧虑。

慈禧太后在下诏惩处八位赞襄政务大臣的次日,就以同治帝载淳的名义谕旨,在叙述了事件的缘委经过后,对众王爷大臣们提出了警告:“倘敢纳贿招权舞弊,以致蠹国病民,则法律者朕受之列祖列宗,与天下臣民共之,何敢稍有枉纵以拂众情!”[1]卷六她要求群臣对于贪腐、擅权等不法之徒要敢于弹劾,倘若仍旧像以前一样保持缄默,则不能宽宥,从而表明了要从严治吏、不姑息养奸的决心。随后发出的一连串谕旨,又对当时存在的官员贪污、司法腐败、拉帮结派等问题进行了申斥。

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二十七日,慈禧又以同治帝载淳的名义谕旨,对吏治腐败状况,特别是外省基层吏治的腐败现状进行了更为具体的分析,指出了设局捐厘、民间词讼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差役勒索、官员徇庇、私拜师生等腐败现象,对地方官吏提出了警告:“嗣后务当砥砺廉隅,各知自爱,如有仍前恶习,必当予以重惩,毋谓言之不豫也。”[1]卷八

她对清王朝地方大员提出了要求:“封疆大吏,当勤求闾阎疾苦,加意抚恤;清讼狱,勤缉捕。办赈积谷,饬有司实力奉行;并当整饬营伍,修明武备,选任贤能牧令,与民休息。”[2]列传一后妃她认为州府县令为亲民之官,贪腐将会扰累地方,所以,对于腐败地方官吏,应该先撤职后查办,“如有贪酷确据,即行从严参办,以儆官邪。”[1]卷二

二、慈禧太后在垂帘听政初期对吏治的整顿

(一)鼓励大臣谏言

慈禧太后临朝称制后,深感肩负重担,欲求兢兢图治,又深恐政务纷繁,措置失当,所以寄希望于诏旨求言。辛酉后第三天,慈禧太后即以小皇帝同治的名义颁旨求言。谕旨先是指出了近年来“言路闭塞、公论弗伸”的问题,接着表明朝廷将广开言路,鼓励直陈,“通谕中外臣工、九卿、科、道有奏事之责者,于用人行政一切事宜,皆得据实直陈,封章密奏。务期各抒所见。毋以空言塞责,以副朕侧席求言之至意。”[3]110

此后,慈禧太后在掌权初期的一段时间内,多次颁布求言的诏书。据《清史稿》记载:慈禧太后临政后,“旋用御史徐启文奏,令中外臣工于时事阙失,直言无隐;用御史锺佩贤奏,谕崇节俭,重名器;用御史卞宝第奏,谕严赏罚,肃吏治,慎荐举。命内直翰林辑前史帝王政治及母后垂帘事迹,可为法戒者,以进。”[2]列传一后妃可见,在秉政初期,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还在进行之时,慈禧太后非常注重鼓励大臣进谏,并听取谏言。

(二)处置贪官污吏

辛酉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王朝统治集团,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扑灭蔓延已久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对渎职失职、贪贿腐败的高级官吏进行了严厉惩处。何桂清、胜保、庆英等大员被处死或被罢官,在一定程度上震慑了官场。

处死失地弃城、击杀百姓的何桂清。1860年5月,两江总督何桂清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时仓皇逃出常州,且在临出逃时指挥亲兵“击杀执香跪留父老十九人”。后托词借洋兵助剿而逃循上海。1861年6月,慈禧太后临政之初,就命曾国藩派员前赴江苏将何桂清逮捕归案。1862年12月,慈禧太后上谕,历数何桂清的罪状,认为如不判处其死刑,“何以肃刑章而示炯戒,且何以谢死事诸臣暨江南亿万被害生灵于地下!”下令将何“即行处决”。[1]卷四七自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以来,清朝封疆大吏及府县各官,连连失地弃城,为逃避处罚,往往藉词开脱。此类积弊一直未予严肃处理,以致丧师失地之员日渐增多。慈禧太后断然处决何桂清,军兴以来第一次使一品大员以失地弃城罪伏诛,从而狠刹了上述歪风。

处死骄纵贪淫的胜保。咸丰帝死后,手握京畿主要武装力量的胜保以所辖武力为后盾,全力支持慈禧、奕发动辛酉,从而成为同治新朝的功臣。胜保本人恃功而骄,专横跋扈,并多次庇护“降而复叛”的苗沛霖与宋景诗部。从中枢到地方,许多军政大吏纷纷上奏,揭发胜保“骄纵贪淫,冒饷纳贿,拥兵纵寇,欺罔贻误”等罪状。[2]列传一九胜保传清廷以“讳败为胜,捏报战功,挟制朝廷”为由,将其革职逮问,同治二年七月以“贪财好货”、“贪淫无状”等罪名赐令其自尽。

处置行贿保官的庆英。1861年12月27日,因挪用公款而被议降二级调用的兵部侍郎庆英,夜晚到恭亲王奕府第行贿乞援。因其作为太过露骨,更重要的是庆英行贿之事恰为同来的宫使所知,所以奕不仅严词拒绝,而且在第二天议政的时候将此事上奏给两宫皇太后。[1]卷十一慈禧深感震惊,在嘉奖恭亲王的同时,决定将庆英的降职留用处分,改为革职。

(三)考核官吏,选拔人才

同治元年正是对官员三年一次考核的时期。慈禧太后决定通过考核,裁汰一批庸懒散奢、老弱不堪的官员,振作萎靡已久的官场。于是,为防止贿赂受托、敷衍徇庇的情况出现,她亲自掌握这次考核的奖惩大权。在奕提供考核依据后,两宫太后就分别召见各级官员,依据政绩,给予考评奖惩。慈禧太后把握以官声、政绩取人的考核原则,对于政绩突出者,如潘祖荫等给予破格提拔;对于平庸衰朽者,如光禄寺卿雷以等人,不论是否到龄,都勒令“致仕”。她还打破满汉界限,将一些年富力强、有进取心的汉族官员安排到了重要岗位上。这次考核对于改变官员尸位素餐的现状、减轻官员老龄化、提高行政效率等产生了积极作用。

三、对慈禧太后在垂帘听政初期吏治整顿的评价

(一)整饬吏治的目的,只是为了维持统治,保住权力

慈禧太后是个权力欲极强但并不具备政治远见的统治者。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权力建立在清王朝的统治基础之上,而贪污受贿、吏治腐败已经成为清王朝的痼疾和毒瘤,不对此痛加整饬,她将面临统治危机。因此,为了镇压农民起义以维持清朝统治,提高个人权力以威慑群臣,她必须严惩官吏腐败。

(二)整饬吏治中出现名实不符的异化现象

慈禧太后以整饬吏治为名消除异己,与中央的奕、地方上的湘淮军势力争夺控制权。

恭亲王奕位高权重,是慈禧太后掌控皇权的潜在威胁。因此慈禧以吏治问题为借口清除奕的一些党羽。例如胜保与奕互为援手,互相笼络,慈禧太后就必先除胜保而后心安。

湘淮军集团在咸丰朝末年开始崛起,势力迅速膨胀。同治二年(1863年),湘淮军代表人物有十四人出任督抚,且他们实权远超此前的督抚。慈禧太后在这场权力控制的角逐中,打着整饬吏治的旗号,罢免了严树森、刘长佑等七八个湘淮军督抚。

慈禧太后以整饬吏治为名、行争权夺利之实的举措,致使许多官员产生了不担心因为受到惩处、而是怕在政治斗争中站错队的心理。

(三)慈禧太后本人目光短浅,贪图享受

慈禧太后对吏治整饬与个人廉洁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清醒认识。慈禧并不注重廉政制度建设与个人廉洁操守,在她控制朝政的四十八年间,时局危难,财力枯竭,人民生活艰辛,而她本人在操弄政权之余极尽奢华享受。美国汉学家牟复礼(Frederick W.Mote)曾这样描述她:“她不是一个目光远大的统治者,不说别的,单是幕后操掌大权期间定期表现出来的刚愎自用和恣睢暴戾行为,以及她的身份和手腕所造成的派别倾轧和腐败堕落这些罪恶现象,就进一步削弱了本来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清王朝。”[4]70

参考文献:

[1]《穆宗毅皇帝实录》。

[2]《清史稿》。

[3]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年版。

[4][美]吉尔伯特・罗滋曼著,余英时译:《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上一篇:道教在青海土族地区传播演变历史的考察报告 下一篇:阿昌族民间的生育习俗及其文化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