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与《唐宋名家词选》选目比较

时间:2022-10-09 06:48:25

摘要:本文尝试用“选目比较”的方法,对宋词选本影响深远的《宋词三百首》《唐宋名家词选》选目进行量化统计,以探寻朱祖谋、龙榆生二家选本选录标准背后的深层因素。统计结果显示,对于入围的宋词作家作品数量而言,后者数量略有减少,但作品数量明显增多;审美标准也存在明显差异,同样推尊南宋词人,前者尊,后者尊辛弃疾。分析发现,二家选本的差异,不仅仅是编选宗旨的差异,也与各自的审美标准和时代的学术风尚息息相关。

关键词:《宋词三百首》;《唐宋名家词选》;选目

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247-02

《宋词三百首》和《唐宋名家词选》是朱祖谋和龙榆生最负盛名的词选代表作,足以代表清末、民国期间的词选水平。除去唐代词作不论,我们比较二家在宋词选目上的差异,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龙榆生是朱祖谋的学生,但其在宋词具体词作选目却和乃师差异甚大。这不仅让我们产生疑问,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朱本《宋词三百首》是流传最广的宋词选本,其选录标准是:“大要求之体格、神致,以浑成为主旨。”其中有况周颐写的原序:先生尝选《宋词三百首》,为小阮逸馨诵习之资;大要求之体格、神致,以浑成为主旨。[1]

龙本《唐宋名家词选・编辑凡例》前两条是其选录准则:本编所录名家,以能卓然自树或别开生面者为主。本编所选作品,以能代表某一作家的作风或久经传诵者为准。[2]

比照二家选录标准,我们可以发现,朱本倡导词的总体风格为浑然天成,要求词作具有体格、神致两方面的艺术水准;龙本则推崇名家名作,对名家的要求是能够自立一派、别开生面,对于作品的要求,则是作家的代表作或者影响大的词作。另外,朱本的编选目的是“为小阮逸馨诵习之资”,是为学词入门者提供借鉴的入门书,更注重为初学者提供有板有眼的高质量入门样本;龙本则更看词人的独特风格和历史贡献,并借此梳理唐宋词作的历史发展脉络。

如此明确的选录标准似乎是二家编目差异的主因,可是,这不禁让我们产生一些疑问:为初学者而选,为词作的历史价值而选,差异就必然会如此之大?难道初学者不应该学习具有历史价值的词作吗?抑或有历史价值的词作不适合初学者学习?

因此,仅仅从编选宗旨的角度出发,以各自的归趣追求来判定二者之间选目的差异,从理论上来说,根本经不起推敲,站不住脚。

一、入围词人减少,作品数量增多

朱本《宋词三百首》共收录两宋81家词人的词作,[1]除了把“李重元《忆王孙》一首误作李甲,无名氏《青玉案》一首黄公绍”,[1]实际收录82个诗人的词作283首。龙本《唐宋名家词选》共收录两宋69家词人的词作,[2]共555首。

龙本入围作家比朱本少了14.8%,而作品数量却增加96.1%。朱本平均每个作家入选3.5部作品,本平均每个作家入选8部作品,是朱本的两倍多。

这可以说明龙本选录词人的标准明显更为苛刻,但是对各个作家的代表作品挖掘得更为细致广泛。

另外,朱本和龙本总共选录101位词人,朱本实际是82个词人,龙本新增的词人是19个。这个数目是小概率的,说明龙本并没有对朱本进行大刀阔斧地全面反对,而是在朱本基础上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再把二家入选作品多少来给作家排名的话,更可以看出这种变化的微妙差异。

前十名词家排行榜中,朱本排名第一的,在龙本中的地位大幅度下滑,仅仅排到第18位;同时,朱本中并列第十的史达祖,也下滑到了第21位。

秦观在朱本中排名是在第12位,而在龙本的词家排行榜中,秦观排名第9。

排名的顺序意味着推尊的差异。这充分说明,龙本和朱本的编选宗旨有截然对立的一面。二家推尊的词家风格差异明显:朱本推崇,属于南宋婉约词的代表人物;龙本推崇辛弃疾,辛弃疾属于南宋豪放词的代表人物。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面,二家对词作的欣赏认识是大方向一致,小关节不同。在龙本的前十名词家排行榜中,舍弃了和史达祖,补录了秦观。也就是说,龙本的前十名词家,有九家和朱本是相同的。

从这两份词家排行榜中,既可以看到一种师承关系,也可以看到一种发展变化。虽然龙本的前十名词家中,有九家和朱本相同,可是这九家的排名地位在二家词选中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如果以他们各自推尊的婉约词和豪放词来做一个比较,可以看到,在朱本中,前5名均是婉约词名家,豪放词名家辛弃疾和苏轼分别屈尊第6和第8名。而在龙本中,辛弃疾和苏轼的名次则名列榜首。

二、审美标准不同,代表时代风尚

王兆鹏《词学史料学》认为词选的编选宗旨和选择标准往往与时代因素有关:每一部词选都各有特定的编选宗旨和选择标准……往往凝结或代表着当时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向。[3]

比照朱本、龙本二家词选的差异,不仅要考虑到编选宗旨、选择标准的差异,还需要考虑到时代的差异。宋朝南渡以后,豪放词大兴,而宋末亡国之音,转为婉约。

由此想到的是,朱祖谋编选词作的时代恰值清末亡国前夕,而龙榆生编选词作的时代则处于民国战争年代。因此,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婉约词与豪放词的崇尚不仅与作家的个性风格有关,也应该与时代背景因素有所关联。简而言之,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词作编选大家,固然有自己独特的学识和相关审美体验,但是不可能不受到时代风潮的影响。

当然,一个人的审美标准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取舍标准。王兆鹏认为:一部词选,入选哪些人,各入选多少,都反映出选词者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判断。因而根据词选又可考察一首词作的影响和地位。入选率越高的词作,表明其受欢迎的程度越高,对读者的影响力就越大。[3]

二家都是按照作家生平时间顺序编排宋词作家作品的。朱本最重周邦彦、二家,其中选周邦彦词22首、词25首。龙本最重苏轼、辛弃疾二家,其中选苏轼词42首、辛弃疾词44首。

朱本的旨w是,龙本的旨归则是辛弃疾。

词有“七宝楼台”之喻,重在辞藻的华丽新奇和章法的跳跃时空,艺术价值较高,可以说他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词人;辛弃疾首先是一个志士,一个壮志未酬的词人饱含对历史的感慨、对家国的理想、对功业的期许,可以说他是一个为人生而艺术的词人。

另外,如果从词类归属来看,属于婉约派,辛弃疾属于豪放派。这种差异也可以说明朱本更重艺术性的审美,龙本则更重词体的革新。

无论是朱本推崇的,还是龙本推崇的辛弃疾,都是南宋著名词人,和同时代的王国维对于南宋整体评价不高形成鲜明的对比。[4]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龙本是对朱本的一种重婉约轻豪放、重形式轻内容的一种纠偏,是对乃师学术的一种传承与发扬;龙本和朱本编选宗旨、选择标准虽然不同,他们均推尊南宋词人,与王国维推尊北宋词人截然不同,是富有时代气息的一种历史选择。

参考文献:

[1]上村民,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王兆鹏.词学史料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Comparison of Selected Item for "Three hundred CI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famous CI election"

WANG We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Nanning,Guangxi 53000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use the method of "comparison of selected item",anthology of Song Ci far-reaching "Three hundred Ci of the Song Dynasty"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famous CI election" the selection of quantitative statistics,to explore the underlying factors of Zhu Zumou,the Long Yusheng two anthologies behind the standard.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finalists song writers,the latter number decreased slightly,bu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works;also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esthetic standards of poetry,as a poet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the former statue of Wu Wenying,the latter statue of Xin Qiji.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differences of two anthologies are not only the difference of compilation purpose,but also aesthetic standards and tim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academic habits.

Key words:" Three hundred Ci of the Song Dynasty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famous Ci election";selected item

上一篇:绿色化学在五年制师范化学实验中的实践探索 下一篇:浅谈多元智能理论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