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线照射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时间:2022-10-09 06:36:46

紫外线照射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摘要:目的:探索紫外线局部照射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均给予糖尿病综合治疗,局部应用生理盐水、胰岛素、庆大霉素湿敷,定期换药。治疗组加用紫外线局部照射。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创面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紫外线局部照射治疗糖尿病足有较好的疗效。该疗法简单、安全、有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糖尿病足; 紫外线照射; 治疗; 护理

目前,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迅速增加,患糖尿病足的人数也在增长。据统计,有15%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由于糖尿病导致四肢末端周围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及组织糖代谢紊乱的严重并发症。常伴有溃疡、感染甚至骨骼损伤乃至坏死,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病变。患者常因剧烈的疼痛,末端坏疽而截肢,致残率较高,造成了患者极大的痛苦。临床上治疗方法很多,往往是全身用药加局部湿敷,效果欠佳。我科于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局部应用紫外线照射治疗糖尿病足,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患者,均为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患者,所有病例按WHO(1985)确诊为2型糖尿病[2],均有不同程度的足麻木、疼痛、跛行等症状,单足或双足,一处或多处溃疡。局部分泌物培养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8例、绿脓杆菌10例、霉菌6例、阴性6例,病变分级按wagner分级法:0级:有发生溃疡高度危险的足;Ⅰ级:足表面溃疡、无感染;Ⅱ级:较深的,穿透性溃疡,常合并软组织感染;Ⅲ级:深部溃疡,常影响到骨组织,并有深部脓肿或骨髓炎;Ⅳ级:局部或足特殊部位的坏疽;Ⅴ级:坏疽影响到整个足。将40例患者按入院前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54岁,病程(8.0±3.2)岁,空腹血糖(9.0±3.0)mmol/L,其中Ⅰ级5例6处,Ⅱ级11例18处,Ⅲ级4例4处;对照组20例,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龄(58)岁,空腹血糖(9.2±4.3)mmol/L,其中Ⅰ级6例6处,Ⅱ级10例15处,Ⅲ级4例3处。两组性别、年龄、空腹血糖、分级均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糖尿病系统治疗。如合理地控制饮食,根据血糖情况应用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静脉滴注改善微循环药物:硫辛酸20 ml+生理盐水250 ml,1次/d,7 d为1个疗程。治疗组:用总医院与北京君乐宝医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研制的一款新式治疗设备:ZYY-9型,波长为254 nm,对创面进行局部照射。根据局部感染情况及程度确定治疗的生物剂量(MED) [生物剂量是紫外线照射的剂量单位,即紫外线灯管在一定距离内(常用50 cm),垂直照射下引起最弱红斑反应所需要的照射时间(常用分钟)]。如果局部感染严重,有脓性分泌物且坏死组织多时给予大剂量30 MDE~60 MED(强红斑量)照射;如果创面坏死组织及脓性分泌物减少,有肉芽组织生长时,可用8 MDE~10 MED(中红斑量)进行照射;如果创面新鲜肉芽组织将长满创面,需要促进上皮生长时给予小剂量4 MED(Ⅰ级红斑量)进行照射,1次/d,7 d为1个疗程。每次结束后局部清创,将生理盐水、胰岛素、庆大霉素、浸湿的无菌纱布覆盖,外用无菌干纱布包扎,下次照射前清创,照射后换药。对照组:先常规消毒创面周围皮肤,再用双氧水擦洗溃疡创面,如果坏死组织多时,可采用少量多次清创方法,然后用生理盐水清洗,用碘伏棉球拭干,用生理盐水胰岛素、庆大霉素纱布敷贴于创面上,然后用无菌纱布包扎,1次/d换药,7 d为1个疗程。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愈合时间比较 经过30天治疗,治疗组20例患者通过紫外线局部照射加以生理盐水、胰岛素、庆大霉素湿敷,结果痊愈13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1例,愈合时间明显比对照组单纯应用生理盐水、胰岛素、庆大霉素湿敷治疗后愈合时间短。对照组用生理盐水、胰岛素、庆大霉素湿敷后痊愈9例,显效3例,有效5例,无效2例。

2.2 足部护理

2.2.1 机械垫衬 减少溃疡部分负重,卧床抬高患肢30°~40°,以利血液循环。

2.2.2 保持足部清洁 糖尿病足患者应每周剪指甲1次,修剪趾甲前应在温水中浸泡至较软时修剪,不要剪的太短、太接近皮肤,不要将趾甲的边缘修成棱角,否则容易损伤甲沟皮肤及其他部位的皮肤,造成感染。每晚睡前易用温水泡脚(健侧),水温不易高,一般要求用40℃左右的温水,10 min/次~15 min/次,洗完后要将趾间隙处轻柔擦干,涂上润肤膏。不要使用电热毯、热水袋等,防止皮肤烫伤。

2.2.3 饮食护理 根据患者的理想体重计算出每日的总热量,糖尿病足坏死患者因感染消耗大应适当增加热量10%~20%,同时要根据患者饮食习惯,使食谱多样化,要定时定量进食,注射胰岛素者更应如此。

2.2.4 心理护理 糖尿病患者因为足部坏死伴有恶臭,常有自卑心理,另外有些人因住院时间较长,易产生焦虑情绪,家属和医务人员应多安慰、多鼓励,适时疏导,使患者心态稳定,配合治疗。

3 讨论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的机制非常复杂,即有内在的危险因素,又有外在原因。内在的危险因素包括神经和血管的病变,免疫因素(易于感染)以及足畸形。外在因素包括:足底压力增多,穿鞋挤压引起的生物力学微创伤、吸烟等。上述内在因素和外在原因相结合造成糖尿病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局部的感染。由于长期的下肢血管病变使血管硬化狭窄,致使局部组织供血不足或缺血。而血糖过高也会使血液粘滞度增加,使血流速度减慢,组织细胞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废物的排出受阻,从而使组织进一步缺血、缺氧、营养不良、易发生感染。而神经病变可使局部足皮肤痛觉压力感觉阈值上升、足底压力承受部位改变等,这些情况使患者足部极易损伤,造成感染。紫外线的生物学作用非常复杂,包括对酶系统、细胞代谢、机体免疫功能和遗传物质等都有着直接和间接的作用。紫外线照射的特点是能引起表皮各层细胞的显著变化。在部分上皮细胞变性、脱落的同时,伴随表皮细胞的增殖和更新过程的加速,局部照射后具有以下作用,加强组织的再生:强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引起的细胞分解产物(如氨基酸、组胺等)可刺激血管细胞和结缔组织的成长,同时还可作为受损细胞的营养物质。红斑量紫外线能加强血液供应,提高血管壁的渗透性,有利于血中营养物质进入损伤的组织内。抗炎作用:红斑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可加强红斑部位的血液和淋巴循环,加强新陈代谢,提高组织细胞的活性,加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机能,使白细胞数目增加,且吞噬机能加强。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能在一定部位造成强红斑反应,通过反射机制在中枢神经系统形成新的优势灶,由于负诱导可减弱另一部位的疼痛性质的病理优势灶。加强药物的作用: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局部后使照射部位血管的渗透性增加,血液循环改善,因此照射患处后,可使药物较多地集中在病灶部位。由于紫外线照射后具有上述作用。我们在常规治疗、生理盐水加胰岛素、庆大霉素等湿敷的基础上对创面局部进行照射比常规治疗加湿敷其疗效显著,缩短了创面愈合时间。有人曾经用生理盐水、庆大霉素、胰岛素湿敷治疗糖尿病足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是,从观察结果看,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中,对照组其疗效相对较差,愈合时间相对较长,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因此,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中,对创面局部进行紫外线照射,能杀死创面的病原微生物,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肉芽组织和上皮细胞的生长,也是针对糖尿病足形成根本原因(局部缺血、缺氧、感染)的有效治疗措施。从结果可以看出,我们应用紫外线局部照射治疗糖尿病足,方便简单,疗效显著,止痛时间快,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且经济价廉,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上一篇: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194例过程中的护理 下一篇:护理专业组织胚胎学带教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