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主体的完善

时间:2022-10-09 06:00:54

论我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主体的完善

作者简介:吴安平(1987年4月-),女,上海海事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商法

摘要:石油运输的迅速发展引发船舶油污损害问题,分析了完善我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主体的必要性。回顾了国际立法关于船舶油污损害赔偿主体的发展和国内关于船舶油污损害赔偿的现状。通过以上分析,指出了我国在船舶油污损害赔偿主体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船舶油污;油污损害赔偿主体;船舶承租人

一、 引言

从20世纪初开始,石油溢出造成的污染损害不断加大。船舶油污损害后关键是赔偿问题,有关船舶油污责任主体的确定,则是油污损害赔偿中的核心问题。世界上绝大部分石油进出口大国,都有自己完善的船舶油污赔偿体系,确定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主体。然而,我国没有专门的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民事立法对船舶油污损害赔偿仅限原则性的规定。

二、完善我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主体的必要性

海上石油1运输的迅速发展凸显了传统海事侵权法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船舶油污不仅造成对海洋资源拥有所有权的国家利益受损,也造成依靠受污海洋环境为盈利的自然人、法人的财产利益受损。[2]

三、国际立法关于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发展历程

(一)《1969年民事责任公约》

《1969年民事责任公约》中责任人为船舶所有人。第3条规定:“除本条第2款和第3款规定外,在事故发生时的船舶所有人,或者,如果该事故系由一系列事件构成,则第一个此种事件发生时的船舶所有人,应对船舶因该事故而造成的任何污染损害负责。”公约第3条第4款进一步规定:“不得要求船舶所有人的雇佣人员或人对本公约规定的或其他污染损害作出赔偿。”[3]

《1992年民事责任公约》明确规定不得就该公约所适用的油污损害对以下六类人员索赔:(1)船舶所有人的服务人员、人或船员;(2)引航员或其他为船舶提供服务但并非船员的人;(3)承租人(包括光船承租人)、船舶管理人或经营人;(4)经船舶所有人同意或依有关公共当局的指示从事救助作业的人;(5)采取预防措施的人;(6)上述后三种人员的所有服务人员和人。[4]

(二)《2001年燃油公约》

《2001年燃油公约》第3条规定:在事故发生时,船舶所有人应对事故引起的任何由于船上装载的或者来源于船舶的燃料油所造成的污染损害负责,如果该事件包括一系列事故,则船舶所有人的赔偿责任自第一次事故发生时起算。但如果船舶为国家所有而由在该国登记为船舶经营人的公司所经营,船舶所有人即指这种公司。”[5]

可见,《燃油公约》规定的责任主体比《民事责任公约》广泛,因此,责任主体范围的扩大可以保障燃油污染损害的受害人有更多的机会得到赔偿。[6]

(三)美国《油污法》

《1990年美国油污法》将民事责任人确定为造成污染的船舶一方,但具体规定却与《1969年民事责任公约》不同,包括船舶所有人、船舶经营人或光船承租人。而根据美国有些州的油污立法,船舶的定期租船人和航次租船人也有承担油污责任的可能性。这一规定发挥了侵权法的损害预防功能,促使实际控制船舶的船舶经营人或光船承租人防止和减少油污损害。[7]

与《民事责任公约》和《燃油公约》相比较,《油污法》所适用的民事责任人的抗辩范围要窄得多,而且民事责任人在一定情况下会失去抗辩权。[8]

四、我国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主体的相关法律规则

《民法通则》中仅对污染损害赔偿问题作原则性的规定。《民法通则》第124条规定:“违反国家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9]

《海商法》没有对油污损害赔偿做出专门的规定,仅在第11章“海事赔偿责任限制”中涉及有关油污损害赔偿问题。[10]其中根据第208条第2款的规定,有关油污损害赔偿责任问题,[11]如果属于我国参加的有关油污损害赔偿国际公约规定的范围,责任主体不能依据第11章的规定对油污损害享受责任限制,而应适用此种公约规定的责任限制。

五、 我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主体存在的问题

我国作为航海大国,至今仍然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国内油污损害赔偿机制,使得我国污染事故责任确定方面存在严重隐患。法律的缺位致使运油船舶疏于管理,增加了船舶溢油的风险,不利于海洋环境的保护。[12]

而且,我国不同法律对油污损害责任主体的规定不尽相同,对于我国内陆水域及沿海船舶油污损害适用的法律没有明确规定,[13]我国在司法领域采取涉外案件根据条约优先使用原则,但对于非涉外案件,是采取国内法的有关规定。[14]

由于海洋油污的复杂性、长期性、社会性、利益性等特征,油污赔偿法律在这方面的规定都是原则性的,[15]怎样去执行、按照什么程序执行、应该执行到什么程度,都没有具体的规定。

六、关于完善我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主体的建议

我国在进行油污损害立法时,应采用《责任公约》的既有模式,具体民事责任主体的规定则应借鉴《1990年美国油污法》和《燃油公约》的规定,这样可以激励他们避免溢油事件的发生,即使发生也能迅速采取清污防污措施[16]。

由于船舶油污损害污染的严重性,固守“谁污染,谁承担”原则,已经无法公平合理的对受害者做出赔偿。[17]

我国没有加入《基金公约》,鉴于此,我国可建立国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

参考文献:

[2] 【美】亚历山大基斯著:《国际环境法》,张若思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

[3] 1969CLC第3条

[4] 1992CLC第4条第4款

[5] 2001年《燃油公约》第3条

[6] 宋春风:《2001年(关于燃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国际公约)介评》,载《海商法》研究2002年第2辑

[7] 参见张湘兰,徐国平:《试论船舶油污损害义务主体》,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三期

[8] 韩立新,《船舶污染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92页。

[9] 参见《民法通则》第124条

[10] 详见《海商法》第207条,208条,209条

[11] 《海商法》第208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规定的油污损害的赔偿请求,不能按照该章规定享受责任限制,但是针对公约范围以外由于船舶油污引起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害的索赔请求,责任主体仍然可以根据本章规定限制其赔偿责任。

[12] 徐国平,《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 司玉琢主编,国际海事立法趋势及对策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

[14] 司玉琢,李志文,郭萍主编,海商法专题研究,大连海事出版社,2002年

[15] 刘功臣.加快油污损害赔偿机制建立.完善船舶防污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

[16] 刘洪等:《国际油污损害赔偿机制述评》,载《交通环保》

[17] 刘红:《尽快建立并实施我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机制》,载《中国海商法协会通讯》2003年第1期

上一篇:浅谈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用人现状及培养建议 下一篇:浅谈我国民商法合一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