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滔一个法制记者的风雨十九载

时间:2022-10-09 05:58:27

徐滔一个法制记者的风雨十九载

徐滔,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很多人熟知徐滔是因为她创办的栏目《法制进行时》。其实,徐滔的法制记者身份已经陪伴她长达19年了,作为一名长年工作在政法战线的女记者,她屡屡随警作战,深入险境,因而赢得了“战地记者”的美誉。

圆了儿时的“英雄梦”

徐滔从小生活在部队大院,搬着板凳跟在父亲身后,带着小朋友喊着口号去吃饭看电影,完全一幅孩子王的模样。在军队大院成长起来的孩子都怀有一个“英雄梦”,因为从懂事起他们的心灵就陶冶在打击敌人、保家卫国的熔炉中,《英雄儿女》《铁道卫士》《宁死不屈》这些影片对20世纪70年代之前在军队大院出生的孩子们影响极大,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在战场上或是在打击犯罪现场出手不凡、克敌制胜,成为人们赞赏的英雄,徐滔也是其中的一个。怀着这样的梦想,1991年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分到北京电视台社会新闻部的徐滔便主动要求去采访警法新闻。她,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名政法记者,那个童年时的“英雄梦”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儿时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一个说话绘声绘色、走路风风火火的徐滔,而特殊的工作性质又使得徐滔经常和民警打交道,时间久了,她的言谈举止也流露出了一种警察特有的豪放与爽快。很多观众甚至犯罪嫌疑人都曾不约而同地怀疑徐滔以前是一名警察。其实,说徐滔是一名警察也并不为过,虽然以法制记者的身份参与到各种类型的案件侦破中,但徐滔俨然已经成为警察队伍中的一员,她曾经套上白大褂混进现场采访、化装成旅客采访火车站前的票贩子、假扮成疑难病患者给传单诊所曝光,有时候徐滔还会头戴钢盔,身穿防弹衣,冒着危险随警作战。在近几年京城发生的几乎所有大案现场都有徐滔的身影。艰苦的采访磨砺了她,也造就了她,在京城各区县公安局里,上至局长、下至一线民警,到处都有徐滔推心置腹的好朋友。然而今天的成就并非一蹴而就,回忆起初出茅庐的徐滔,她在警察眼里和其他记者一样,都是一个办案现场的“包袱”。

在初为法制记者时,徐滔得到某刑警队要去抓捕疑犯的信息,于是她带着摄像师来到刑警队,值班的警官让她在一边等着。从下午四点一直等到第二天的凌晨两点,最后得到的却是行动取消的消息。徐滔心里明白,抓捕组是不愿带她去现场。凌晨三点,当徐滔迈着疲惫的脚步刚跨进家门时,却得到刑警队的传呼,原来疑犯已经被抓回,警方让她过去采访。徐滔火速回到刑警队,值班的那位警官见到徐滔,充满敬意地对她说:“知道为什么给你打传呼吗?你的工作态度让大家佩服,大家不愿让你白跑。”

从此,刑警队开始配合徐滔的工作。渐渐地,他们在更多的接触中有了更多的信任,成了好朋友。从1992年到2002年,徐滔没和父母过过一次春节。十年中她除了工作,没事就泡在各个公安分局、派出所、刑警队,与警官们拉家常、聊工作、交朋友,直至大家的关系都像兄弟姐妹般亲密。最终,徐滔成为各个公安分局、各个派出所和各个刑警队的“编外警员”,一有重大案情,徐滔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并赶赴现场。

百姓身边的法律顾问

1998年前后,北京街头出现了多起“假金表骗局”――骗子们拦住路人后,神秘地掏出一块金表,声称这块金表价值连城,是外地某银行的金库着大火时遗失的。

据北京警方保守的统计,这类“假金表骗局”在一年的时间里,能从北京街头骗走上千万元。有些人眼看毕生积蓄毁于一旦,甚至想要寻短见。

一天,北京台的一位老记者来到徐滔的办公室,向她诉说起岳父的遭遇。原来两天前这位老记者的岳父也遭遇了“假金表骗局”,老人花十万块钱买了一块假金表,发现上当后卧床不起。家里的五个孩子于是商量着每人拿出两万块钱交给刑警队,就让刑警队跟老人说,案子破了,钱追回来了。接过十万块钱时老人哭了,他说这笔钱不是留给自己的,是留给孙子孙女们的,钱被骗了之后,他真不想活了。对于这类案件的久侦不破,民警非常自责,而经常面对这些报道的徐滔也在自问:为什么总是报道那些已经侦破的案件?为什么不能在一些案件刚刚出现的时候就提醒大家不要上当受骗呢?如果有一档每天播出的法制栏目,能够及时告诉大家社会治安的动态,提醒大家如何防范,那该有多好!

一年后,徐滔将自己的愿望付诸实践,她和同事们一起开办了北京电视台第一个法制日播栏目――《法治进行时》。直至今天,《法制进行时》已经十一岁了,这档节目已进入全国所有电视台所有频道所有新闻专题节目收视率大排行的第三名,是地方台新闻专题节目第一次打破中央台垄断收视前十名的局面。可以说《法制进行时》是徐滔带领一个团队精心打造出来的,它成为了老百姓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一档法制节目。对于《法制进行时》,徐滔的付出是巨大的。

《法治进行时》开播后六年多的时间里,徐滔三年住在办公室,三年租住在电视台边上的简易楼。一到冬天,简易楼里到处堆满了大白菜,在深夜回家被绊倒好几次后,徐滔买了一个手电。一次北京天降大雪,徐滔跌跌撞撞走进楼门,在得意洋洋地躲过两堆白菜后,突然撞上了楼道里新出现的一辆自行车,手电筒叮叮咚咚滚到一层,一切恢复了寂静。

徐滔慢慢地从地上爬起来,坐在满是灰尘的台阶上,望着眼前只剩半扇窗户的楼道和斑驳的墙皮,想着电视台的同事们都已经在干净温暖的床上入睡了,徐滔哭了。有时候徐滔被这份辛苦折磨地想要退却的时候,便会告诉自己,《法治进行时》是一档观众爱看的好栏目,为了这份信任,她必须前行。带着观众的这份信任,徐滔坚持了十一年。为不断探索品牌节目的发展,创新服务观众的方式,2006年,徐滔和同事们又推出了《法治进行时》免费法律咨询热线和徐滔法律服务网,徐滔也因为自己出色的采访和主持成为老百姓身边名副其实的“法律顾问”。

无怨无悔

如果说政法领域是和平年代中没有硝烟的战场,那么政法记者就是奔波在战场上的“战地记者”。作为一名长年工作在政法战线的女记者,徐滔屡屡随警作战,深入险境与不法分子斗智斗勇,有时为了工作她押上的是生命的赌注。

2001年5月12日凌晨,一名歹徒手持炸弹和尖刀,在北京西站候车室劫持了一名女售货员,情况万分危急。警方希望与犯罪嫌疑人对话,但此人提出只和记者对话。在这紧张危险的一刻,徐滔挺身而出,沉着而坚定地走向犯罪嫌疑人。在狙击步枪的枪口与犯罪嫌疑人的炸弹间,徐滔与犯罪嫌疑人周旋长达九个多小时。这期间,她不但稳定了犯罪嫌疑人的情绪,还用小型摄像机近距离拍下了爆炸物,为警方制定解救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徐滔配合警方将一瓶溶有高效安眠药的饮料送到犯罪嫌疑人手中,当狡猾的犯罪嫌疑人要她先喝时,她毫不犹豫地喝了几大口,以至于在随后的一个星期内,她还有头晕恶心的感觉。当犯罪嫌疑人提出要她来替换人质时,徐滔当即答应,但犯罪嫌疑人发现徐滔更机智、难以对付,所以又改变了想法。最后,徐滔巧妙地利用犯罪嫌疑人的多疑和偏执,劝说他千万不要往屋外走,结果犯罪嫌疑人果然中计,挟持人质走出死角,立即被埋伏的特警当场生擒。经历了这九个小时的惊心动魄,徐滔不仅制作出了精彩的独家报道,还因自己的冷静和机智,受到了在现场指挥的公安部领导和北京市委领导的表扬,并赢得了一线民警的敬意,也使她在同行中有了“战地记者”的称号。

这种惊险而又刺激的场面对于身为法制记者的徐滔来说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她似乎已经习惯了时刻准备面对“枪林弹雨”。一次她随重案队抓捕一个背负十一条人命的变态杀人狂,由于此人十分警觉,所以在现场的民警希望徐滔扮成物业管理员,敲开凶犯的防盗门。徐滔调整了一下自己的状态,便用一口足以乱真的山东话敲开了房门。就在开门的一瞬间,凶犯突然醒悟过来,正要拔枪反抗,侦查员一声大吼,两支枪管从徐滔的两耳旁边直指过来。凶犯愣住了,民警一拥而上,将其扑倒在地。这种经历,即便是训练有素的男民警,也不是轻而以举就可以应付的,但徐滔却做到了。

从走上法制记者这条路开始,徐滔受过犯罪嫌疑人家属的威胁,受过金钱的利诱,一次次地面对呼啸的子弹,可她依然那么从容。但徐滔也有不安,干着玩命的事业,最担惊受怕的莫过父母了。每次从家里回单位,老父亲都要亲自将她送下楼,看着徐滔坐上出租车,然后记上车号,估计徐滔到单位了打电话确认一下才放心。普通人的生活对于徐滔来说是一种奢望,但徐滔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因为她是政法记者徐滔,她的岗位就在生与死的第一线,在呼唤良知、呼唤社会安定团结的第一线。

历程评述:

今天,《法制进行时》被誉为普法教育的窗口,人们在这里了解了很多法律知识,提高了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这正是制片人徐滔的心愿,也是记者徐滔的心愿。直到今天,对一些大案要案,徐滔还要坚持到一线采访。“我觉得记者也是一个熟练工种,岁数越大,社会阅历、记忆力、想像力都会越丰富,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所以我会一直干下去”。

上一篇:马蔚华二次转型是招行的自我革命 下一篇:郑南雁“鼠标 + 水泥”的冒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