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圈环流”教学的一些基本认识

时间:2022-10-09 05:35:00

关于“三圈环流”教学的一些基本认识

摘要:新课改教育到现在已经有几个年头了,如何让教师从传统的“教”和学生从传统的“学”中走出来,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让教师转化观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培养其观察分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这是老师们在目前教育中要考虑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三圈环流”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谈谈在本节内容教学中的认识。

关键词:三圈环流 小组合作探究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74

对于大气这一章的知识,学生普遍感觉难学。难学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从初中刚进入高中不久,立体几何还没学习,其空间思维还较差,不能建立空间模型。二是本章知识本身就是高中地理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又是难点中的难点,同时又是重点。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图像和一些活动学习理解,还要学会按照课文图形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出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和存在的条件,并能找出在近地面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的相间分布、南北半球对称的分布规律。知识点较多且繁杂,因此学生感觉困难。下面笔者把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方法做简单的介绍,供大家分享。

1 课前知识的准备

课前提前一天把设计好的学案发给学生,供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前必须熟练掌握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两个基础知识。一个是冷热不均匀引起的大气运动。这一部分知识不仅要要求学生能准确画出图形,并能理解气温、气压、天气、气流四者的相互关系(分近地面和高空)。第二个必须掌握的知识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下如何形成风。另一方面,是本节知识的思路:假设一个条件:地表是均一的、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单圈环流 ;假设两个条件:地表是均一的、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直射赤道)――三圈环流;假设三个条件:地表是均一的、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 课中的思路和方法

本节知识难度较大,学生空间思维难以建立,因此在贯彻新课改“学生为主、师为导”理念下,以学生观察、分析、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主,分次递进,小组合作探究、自学、互学、展示、互评为主要特色。教法上采用:合作探究法、设问法、讲授法。学法上采用:活动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展示讲解法。

3 教学中的具体操作

先由一个小故事《风是怎么形成的》引入课题。并在黑板上根据故事的内容画出气温与气流的关系图(和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环流图类似)。然后根据学案中的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环流的基本知识突破教材单圈环流,让学生在教材上的活动题中动手画出其环流模式。画完后让学生讲出其基本原理,教师做适当补充。

完成单圈环流后转到第二个知识点,即:假设地表是均一的、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直射赤道)――三圈环流。这就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先让学生根据教材文字和图形认真阅读,并填好学案上相关内容(气压带和风带的填图以及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填空的形式出现)。然后以抢答的形式完成基本知识。时间控制在5-6分钟。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展示的内容是三圈环流形成的过程及原因;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赤道、南北纬30度、南北纬60度、极地附近的天气特征。学生根据已具备的初步知识并结合教材与教师一起观察、分析、理解。这一过程教师要强调透三圈环流近地面和高空形成过程及原理。

学生对知识和原理初步掌握后,让学生在一张纸上画出三圈环流的示意图(包括南北半球),画出近地面和高空气流方向,并准确标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抽两个学生在黑板上画,然后由学生点评、分析。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认真指导。并给予一些鼓励性的评价。

教师先表演展示三圈环流的过程,然后由学生模仿(以北半球为例)。具体操作如下:教师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地球仪(先醒目的标记好赤道、30度、60度的位置),然后用一支红色的笔表示暖气流,蓝色的笔表示冷气流。演示其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以哑剧的形式,不发出声音,但可张嘴说出其每一步的过程及原因。这样学生根据教师动作和口型去猜想、分析、理解其形成过程。先从低纬环流的赤道开始,由于赤道气温高,气流受热膨胀上升(红笔上升),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高空形成高压,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向北流形成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用右手演示偏转方向,左手拿红笔在右手的导引下偏转)。在30度附近逐渐偏转成西风,并积聚下沉,在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红笔演示下沉气流)。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东北信风带(红笔偏转展示)。中、高纬环流以此类推。教师表演完后,由学生分组演示,同样要求整个过程不发出声音。学生在这过程中会更专注,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学生对三圈环流的基本过程和原理有较深认识后,分小组进一步探究、拓展知识。如近地面气压带控制下的天气特征及原因;哪些风带与地球运动方向一致;气压带、风带极点俯视图和剖面图的应用(在学案上设计以例题的形式出现)。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知识进一步升华迁移,从而形成能力。

最后,组织学生归纳总结,完成巩固训练。

在当前新课改的前提下,如何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一个重要课题。教师要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探究问题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主动、深入探讨问题的机会,要让学生真正“活”起来。

作者简介:杜旭东(1972-),男,四川仁寿人,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课程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四川省宜宾市第一高级中学校,四川宜宾 644000

上一篇:电子白板在高中数学教学应用中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关注人文素养的培育 推动应用文写作教学